当下成都雕塑艺术生态怎么了?

当下成都雕塑艺术生态怎么了?

2018年3月7日晚上7点,川大美术馆与1314杂志合作的「当下成都雕塑艺术生态怎么了……?」现场话题在四川大学美术馆二楼研讨厅举行,本次现场话题邀请了艺术家钱斯华、陈硕、赵莉、沈允庆与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艺术评论家张颖川。

当下成都雕塑艺术生态怎么了?

艺术评论家张颖川:

成都市一直被誉为现代城市雕塑的发源地,发展到80年代到90年代,成都的城市雕塑无论从发展的速度,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政策,建设资金的投入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同时架上雕塑创作也活跃起来。2000以后,成都的雕塑家开始关注当代公共艺术,思考雕塑与公共文化公共艺术的关系。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公共文化景观建设出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原来政府的城市雕塑办公室撤销了。近几年成都本土的雕塑艺术活动相对以前弱了好多,其中表现出来的诸多现象值得关注。当下的社会公共文化正面临一个大的转型期,传统的主流艺术和主流创作方法包括主流艺术体制都面临挑战,我们成都的雕塑家因此有他们的困惑,困境,曾经有雕塑家呼喊出了“捍卫雕塑”的口号。当然,我认为新形势下有新的发展可能性,艺术家所承担所赋予的时代使命精神也就在这些困境、问题之中…

艺术家、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

讨论成都雕塑艺术的生态环境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话题,讨论这个主题其实也是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下社会生态下的一个缩影。雕塑与架上绘画一样在艺术史里往往被看作传统艺术形式。今天艺术这个概念在不断扩大,新兴的艺术形式与媒介不断拓宽艺术的疆域,同时也在引起传统的艺术形式的反思与演变。毕竟今天社会认知艺术的方式在不断变化,比如以往城市中常见的纪念性雕塑在今天就常被与环境公众更加融合的大型艺术装置替代,而雕塑立体的空间概念与材质概念在今天也变得更加多元。同时传统雕塑的某些功能也正在被新生事物与媒介所代替,也许今天艺术面向大众市场,艺术的公共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认为艺术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却一直没变,只是艺术家面对的问题比以前更多更复杂。

艺术家钱斯华:

成都雕塑圈的问题和全国相比较,其实差不多,大环境是一样的,发展单一,概念化,表面化,潮流化。成都主流的雕塑体制的作用在逐渐减少,雕塑生态结构在发生变化,有些文化氛围同时也在丢失。我们雕塑家要有责任感 ,应该积极关注本土生态,要主动地参与,走进公共领域与公众交流,要主动地去做本土公共文化、雕塑文化,不能消极退却。

艺术家赵莉:

自己的创作状态一直比较自由,我主张艺术创作随心随性,其实外界的变化没有对我自身的创作状态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从80年代做城市雕塑走到今天,每个阶段,每一个时期的创作都让我感到愉悦。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自我的选择,只要坚守内心的自由真性精神,就有面对各种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

艺术家陈硕:

我一直在做陶瓷材质的创作探索,我应该比今天到现场的其他三位雕塑家更早地面临生存挑战。我02年到成都,因为喜欢成都的人文气息,所以便定居于成都创作,刚开始遇到很多创作生存的麻烦,但也一步步地走了过来。我做作品时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问题,始终在探索如何守住自己初心的所指和文化本体的精神,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自身的体系语言中形成自我艺术探讨的个性。许多问题是需要不断向自己内心深处追究的。我们不应该回避问题和困境,应该把问题和困境变成成长的磨刀石,而不能像以前的圈子氛围,怕问题,怕批评。

艺术家沈允庆:

我是从90年代末开始接触城市景观雕塑创作的。现在做雕塑参加投标一直处于一种被动被选择状态,我感觉发生在成都本土的一些大型的艺术活动,本土艺术家介入得比较少,这是为什么…。希望成都政府在观注城市品牌建设的同时多关注公共艺术的介入,把成都的艺术生态和成都艺术家共同打造出更本土更国际化艺术空间。现在我主要的创作选择用卫生纸日常材料做“白菜”作品,这样的创作可以在家里做,比较环保,也比较自由。更希望自己的作品从架上走入公众。让成都的绿道更有生机、让市民感受到成都生活艺术化国际化。


四川美术网(www.sichuanart.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