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不到這5點,夸小孩聰明會促其「自我毀滅」!

傳統中國家長很少會正面讚揚孩子,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則不吝為孩子的每一個小舉動敲上“你真棒”的標籤。正當中國家庭開始逐漸接受“孩子要誇”的哲學時,美國卻開始反思,過度誇獎是否真的恰當。小編將分享資深教育研究者、專欄作家南橋文章,談談父母如何正確地表揚孩子,如何將讚揚的積極作用發揮到最大。

美國著名網絡學堂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創辦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曾撰文稱:“我永遠不會讚揚我兒子聰明。”他說“我不會讚揚我兒子他已經擅長的東西,而是讚揚他面對難題的時候能夠不屈不撓。我向他強調,當你在掙扎的時候,你的大腦在成長。”他認為不恰當的表揚,表揚兒童的“聰明”,會扼殺兒童的“成長心態”(growth mentality)。

這個說法,和美國表揚氾濫的文化有些相悖。英語中有句俗話:“蜂蜜粘蒼蠅比醋多”(You can catch more flies with honey than with vinegar)。網上還有很多海報可下載,比如“表揚孩子的101種方式”, 幫助人學習如何讚揚。

家長表揚自己的孩子,多發自本心,出乎本能。照常理,兒童會在鼓勵之中,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效果,或是其他方面的特長,此為“賞識教育”,也是國人欣賞美國教育的一個原因。

但是這樣的做法,近年遭到了不少挑戰。“虎媽”蔡美兒(Amy Chua)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這種中西賞識行為的不同。她說在孩子在學校拿了A-, 美國家長會大為誇獎;中國家長會反過來罵孩子,為什麼是A-,而不是A或者A+?

虎媽為激勵女兒上進不惜惡語相向的做法,在美國受到很多人批評。但是最近幾年,有一些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賞識運用不當,會適得其反,亦即產生中國人所說的“捧殺”。

但問題不是簡單的中西二元對立—— 中國人“打是親,罵是愛”,責罵管用;美國人注重賞識。這些研究,把賞識拿到顯微鏡下,讓我們看到到底什麼樣子的賞識管用,什麼不管用。

  • 1 認清孩子的現實

首先,需要知道,賞識與否,與我們能否認清兒童的現實有關。我們知道,美國學校一般不在班級裡面公佈成績,給同學們排名次。可是這不等於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了事。

美國的“排名”其實更能刺激神經:比如一些關鍵年級(如四年級)的統考、SAT等重大考試,是將學生和全州同學比,和全國同學比。看兒童的智商或是學習成績,按百分比分別處在什麼統計範圍之內。

這種智商測試結果和成績表,會郵寄給學生的父母,幫助父母親準確地認識兒童的長處短處,或做補救的努力,或是針對性開展未來的規劃。學校也會根據學生現實,適當調整教育舉措。

在一些私立學校或者好一些的公立學校,智商測驗結果領先的學生,會進入“強化班”(enrichment programs),老師會針對性地提供高端技能的培訓。

媒體人彭曉芸在四川的《教育家》雜誌撰文《因材施教不要回避智力差異》,說有必要認可兒童天分的差異。那種沒有客觀依據而認為自己孩子是天才而賞識的做法,則無益於兒童的成長。

  • 2 賞識應與負荷相稱

賞識即便有效,也不是和學習效果成正比。專家發現,兒童的發展階段和認知能力是有限制的。很多家長,無視這種侷限,覺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不顧思維及其發展規律。這會影響兒童的自我認識,形成錯覺,導致貪多學不精,最終以失敗告終。這種不顧認知能力的賞識,是挖坑讓孩子往裡跳。

認知的負荷在不同人之間,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時間內,都有差別,沒有必要諱言這種差別。學生的個人意願,並不能改變大腦的接受程度。即便到了大學階段,負荷的重要性也一點沒有降低。

我所在的艾伯林基督教大學(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鮑勃·麥考爾文(BobMcKelvain)最近在一次針對學習策略的講座中分享過他所做的一項統計:一章書大約15000單詞左右。以英語為母語者的250/分鐘速度統計,讀完一章需要一個小時。上五門課,每週每門課閱讀量是兩章的話,則僅僅把書讀完就需要10小時。

如果是一個以英語為非母語的人,把書看完,甚至看兩遍三遍還要查單詞,那麼可能二三十個小時才能勉強把書看完(全職工作的時間是40小時),就不要說寫作業了。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大學需要看託福成績或GRE成績的一個原因 —— 是看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到底怎樣。不然的話,進來容易,過程中會被拖死。一個人的成長,是先天差異和後天努力的結合。沒有必要諱言先天差異,或者說一開始的差異。這種差異總是在某些方面讓兒童收益,也總是在某些方面讓他們受挫。

父母做不到這5點,誇小孩聰明會促其“自我毀滅”!


  • 3 賞識智商會挫敗情商

到底表揚什麼特徵,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發展。目前心理學上公認的做法,是表揚努力,而不表揚聰明。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懷克(Carol Dweck)在這方面做過不少研究。她發現表揚兒童“聰明”,這些兒童遇到更艱難的問題時,容易放棄。

因為這樣的小孩認為過去的成就,都是來自於自己的聰明,而不是努力。他們不想丟掉“聰明”的帽子,不想在人前顯得自己失敗,接下來如果可以選擇,他們會選擇更輕鬆的、更符合自己長處的任務去完成,久而久之,形成一個舒適區不願意走出去。

父母做不到這5點,誇小孩聰明會促其“自我毀滅”!


德懷克認為,誇兒童的聰明,會形成“自我毀滅”行為(self-defeating mentality)。這種兒童,越早捅破他們包裹在自己周圍的肥皂泡越好。

相反,如果表揚小孩的努力,讓小孩養成“成長思維”(growth mentality), 小孩則能在困難任務面前不懈努力。人的努力,更容易改變一些,而智商,也可在“成長思維”下獲得一定的進步。

換言之,表揚孩子努力,他們會更努力,而智商或可隨之增加。而你僅僅表揚聰明,孩子會把所有問題、成就都歸結為自己智商,這反而會減少他們的能動性,增加他們心理的脆弱。這就是“智商打敗情商”的奇特現象。

  • 4 浮誇不如不誇

荷蘭博士生艾迪·布魯默爾曼(Eddie Brummelman)和俄亥俄州立大學溝通和心理學教授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在一系列研究中發現,對於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言過其實的讚美(inflated praise)事實上使得兒童感覺更為糟糕。

在其中一項實驗中,研究者讓孩子們臨摹梵高的畫作《野玫瑰》,然後讓一位“知名畫家”(其實並不存在)鑑定。研究者後來委託知名畫家,分別給出“言過其實的表揚”(inflated praise)、不言過其實的表揚,或是不表揚,然後繼續讓這些兒童選擇新的畫作。

這時候接受“言過其實的表揚”的孩子,普遍選擇更簡單、更沒有挑戰性的畫作。對於不自信的孩子而言,言過其實的表揚會讓他們迴避挑戰,比過去更脆弱。沒有哪個父母,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自信、大方,可是當你給出不恰當的表揚時,兒童可能反而會覺察出這種不真誠,知道你在哄他們。他們開始迴避艱難任務,而選擇簡單任務,迎合你的說辭。

對於某方面不足的孩子,最實在的辦法,是設法提供資源或幫助,讓其長進,長進之後再表揚,而不是事前提供不切實際的表揚,試圖讓其感覺良好一些。

父母做不到這5點,誇小孩聰明會促其“自我毀滅”!


  • 5 賞識要賞識到點子上

相反,心理學家們發現,如果兒童自信,父母的過度表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能雕琢他們,使其迎難而上,最終進步越來越大,優點越來越明顯。

需要指出的是,人都會有自信和不自信之處。找到“自信點”去賞識,效果更明顯。另外,應著重找孩子的優點,多誇他們的優點。他們在這些方面本來就自信,誇讚會使其特點更突出。

我不久前在我們所在的教會參加一個育兒的培訓班,班上主持人當頭棒喝:“我先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你們的孩子可能都很一般,只不過你自己覺得很好罷了。”一屋子習慣了表揚孩子,認為他們“特別”的家長,都沉默了。

但是後來有個家長的發言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一般孩子出色他不管,關鍵是要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不少家長並不能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而只是隨大流,別人教孩子什麼他們跟什麼。只有找到獨特之處,真正識別到孩子的優勢所在,能清晰表述,甚至提供證據出來,這才能雕琢他們。

成人也一樣。前幾天,我在績效評估期間,給一個屬下的評價是:“我非常讚賞你的主動精神,你不等著他人安排你做事,你做事主動(self-starter),比如上週,當頭兒給我們佈置‘翻轉教室’這項培訓任務時,你主動請纓。我覺得你有豐富的媒體制作經驗,也有在中小學積累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非常勝任此工作。”

這位同事幹勁十足,非常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這種表揚,相當於寫一篇小議論文,得論點論據論證齊全。

父母做不到這5點,誇小孩聰明會促其“自我毀滅”!


說到底,兒童各自不同,認清其優缺點去教育才是正道。這也需要我們教育的評價體系調整,把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性,擺在與均衡發展同等、甚至更為重要的位置。家長在各自的小環境裡,也應調整自己的反饋方法。

不會賞識,或是胡亂賞識,不但起不到促進發展的效果,甚至還會造成長期負面影響。賞識到點子上,賞識是真誠的,賞識得具體明確,讓孩子得到合理的反饋,其發展才會如魚得水。表揚也是一門需要打磨的技術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