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之“送你一棵樹”:不懈努力,巖縫中也能長出參天大樹

《小孩》,乍看書名,我以為是育兒方面的。果然,出乎我意料,不是講育兒,是人生故事,讓人淚眼婆娑的故事。

本書的第一個章節,名為“送你一棵樹”,主人公的名字叫瓶罐。他的故事,就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真實寫照。


《小孩》之“送你一棵樹”:不懈努力,巖縫中也能長出參天大樹

書中插圖


出身貧寒,體貼樂觀

瓶罐是雲南臨滄人,拉祜族。拉祜族同佤族一樣,都是直接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進入的現代文明。作為遷徙後的第三代,瓶罐已聽不懂本族的語言,他完全融入了臨滄漢族鄉間的生活。

瓶罐家一直很窮,窮到什麼地步?——瓶罐出生的時候,他的家裡只有一口鐵鍋,10斤大米!為了養活一家四口,他的父親當起了民工,跟著基建隊走村串寨翻山越嶺,扛著奇重無比的水泥電線杆,一去就是幾十天。家裡的一切,全部落在母親的肩上。

一位二十來歲的母親,背上揹著小瓶罐,肩頭挑著扁擔,一頭挑著瓶罐的姐姐,一頭挑著農具。她的全世界,就是這個清貧的家和那塊等著她開墾的地。

想象著這樣的畫面,眼淚不禁在眼裡打圈。為這位母親的堅強,也為這對玩具只有泥巴和魚的姐弟倆。

瓶罐懂得母親的艱辛,他從小不曾有過什麼玩具,卻從沒向母親開口要過錢。當母親帶著他去城裡玩的時候,他知道那些漂亮的櫥窗後面有好玩的玩具,可他從來都是閉著眼跑過,不敢去看,因為他害怕自己看到後會捨不得離開,那樣的話,母親會難過。

在他眼裡,商場裡的那些玩具,跟他的寶地——垃圾堆裡的那些玩具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在他的寶地裡,只需要花些時間,使勁翻翻就能找到心儀的玩具。

他的搖滾音樂啟蒙教具,正是從垃圾堆裡找出來的。


《小孩》之“送你一棵樹”:不懈努力,巖縫中也能長出參天大樹


熱愛學習,卻將學習機會讓給姐姐

瓶罐初中快畢業的時候,上高中的姐姐眼淚汪汪地向他講述了家裡的變故,由於父親欠了鉅債,只能供一個孩子上學了,母親因為這個事情,正在家裡哭。

姐姐本想把上學的機會讓給瓶罐,可瓶罐為了姐姐有條更好的出路,於是向姐姐撒謊說其實自己不想上學了。

就這樣,尚未發育成熟的瓶罐,輟學後輾轉去了採石場,跟父親一樣,成了一名民工。

半年之後的瓶罐,手掌磨成了腳後跟,剛開始時兩天才能裝一車的他,勉強達到了一天一車。同時,他的身高也定格在了他初三時候的樣子,過早的重體力勞動,影響了他的骨骼發育。

好不容易熬到一個月能賺700塊的時候,採石場卻關閉了。

由於年齡未滿18,而他性格又內向不愛說話,瓶罐找不到任何工作。他想回家種地,可母親卻不肯讓他種地,怕他太辛苦。

母親下了很大的決心扔下農活,在家裡做起了快餐,瓶罐挑著以前母親挑過的挑子,陪母親去離家幾時外的一所師範專科學校旁邊擺起了飯攤。

雖然瓶罐他們的快餐好吃又實惠,運營得還不錯,可是好景不長,學校周邊開始清理小攤小販,他們的小攤被清理的那天,還有一大半的盒飯沒賣完。為那些還不及吃掉而發黴變壞的盒飯,母親心疼了很長一段時間。

也正是在這段擺攤的時間裡,瓶罐結識了要好的兩個朋友。一位叫建敏,一位叫小江。

努力工作,堅持學習

瓶罐的工作目標很簡單,雖然不能為家裡分憂,但能養活自己也很好。書店的工作雖然無聊,但他很快找到了破解的辦法,沒有顧客的時候,他就學習。文史、社科、學術,什麼書他都讀得進去,第一遍讀不懂,沒關係,再讀一遍……

如果建敏沒有因為抑鬱症去世,或許,瓶罐會一直在書店裡吧?

後來,瓶罐帶著建敏送他的那把藍色的吉他當過酒吧的服務員、在大松的鼓店裡打工並學習敲鼓。在大松的眼中,瓶罐是他帶過所有徒弟裡練鼓最刻苦的,半年的時間而已,瓶罐已是名出色的鼓手。

瓶罐人生的轉折點,也正是在鼓店的這段時間。

旅遊淡季,鼓店裡沒什麼客人,除了瓶罐,其他人都出去玩了,瓶罐卻如往常一般自顧自地學習。他刻苦練習的模樣,吸引來一位在他們店對岸品茗的老者。

老者跟瓶罐交談了幾次,瞭解了瓶罐的一些信息,得知瓶罐還有上學的想法後,便提出了送他上大學的想法。瓶罐像是做夢一般,一時無法相信這是現實。

瓶罐是幸運的,得到了老者的無私幫助;老者只是每次開學前將學費轉給瓶罐,卻從沒再和瓶罐碰過面,在老者眼裡,瓶罐只是一個值得去幫助的孩子,他只是代替老天施助而已。

瓶罐沒有辜負老者的心意,他在大學學習期間努力進取,學有所成。可是,當他真的學成後,卻並沒有選擇那條看起來更好的“出路”。他想起了無私資助他上學的老者,想起了默默支持他讀書的大松,也想著借他書看的大冰……那麼多幫助過他的人,都不曾向他索要過回報,所以,他也想成為一名施助者。

瓶罐回到了家鄉,種了很多茶樹,讓很多人有了工作和收入。

什麼是更好的出路?不執著於出路,聽從內心的呼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為別人奉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是了吧?


《小孩》之“送你一棵樹”:不懈努力,巖縫中也能長出參天大樹

書中插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