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朋友Z最近和公婆鬧了點矛盾,心情不太好,週末帶著女兒珊珊來家裡玩,孩子們在一旁搭積木,我和Z聊起了家常,Z向我抱怨起公婆的不是,越說越激動,越說越委屈。我見珊珊在一旁,就提醒Z當心孩子回家學舌,搞得婆媳關係更加緊張。

珊珊突然放下玩具跑了過來,“阿姨,放心吧,你們說的話我不會告訴爺爺奶奶的。”還伸出三根手指,做出了發誓的手勢。

Z驚訝地看著女兒,又看了看我,壓低聲音說:“4歲半的孩子就懂得這麼多,太人情世故了吧?”

珊珊很懂事,可這種懂事又會讓人感到隱隱的不安,因為這種懂事是超乎年齡的一種成熟,在本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年齡,卻學會了取悅大人,這到底是該讓父母高興還是難過呢?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討論孩子懂事的是非

如果我們瞭解孩子社會性發展規律,對孩子的“早熟”表現就能夠理智看待了。“早熟”懂事的孩子往往在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得十分優秀,善於察言觀色,看到爸爸媽媽心情不好,孩子會比平常乖巧,還會用唱兒歌、講笑話的方法逗父母開心;在感覺到家裡人鬧矛盾時,孩子會充當“說客”,促進家庭關係和諧,避免衝突;在幼兒園裡,與小朋友發生矛盾時,知道如何去處理。

從這個角度來說,做父母的應該值得慶幸,因為比起同齡的孩子在碰到人際交往的困惑時,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更勝一籌,這對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是有幫助的。

但同時,有些父母會擔心,如果孩子過分地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或取悅他人,甚至為此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來換取他人的愉悅,就會讓孩子過早地失去本應該屬於他的快樂童年,整天心事重重,做起事情來小心謹慎,凡事都朝著人們期望的那樣行事。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這種看似“成熟懂事”的背後,事實上卻隱藏著重大隱患,因為孩子對人際交往的實質並沒有成熟的認識,只是為了從成人那裡得到讚賞,這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是不利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對孩子的“早熟”行為還是應該加以注意的。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為人處世的方法,很多時候都是從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中模仿而來。比如,我們在誇獎一個人會打扮時,會說:“你這身裙子穿在身上真漂亮,和你的氣質很配。”“是嗎?你真會說話。”對方早已笑得合不攏嘴。待對方離開後,又會說:“她就是愛顯擺,那件裙子穿在身上,一般般嘛。”

這種行為看在孩子眼裡,就會讓孩子懂得取悅別人,因為誇獎別人會讓別人高興,並不是因為裙子好看,慢慢地,孩子就會學著家長的口氣,去誇獎其他的小朋友或者老師,為的是能夠得到別人的表揚。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也就是說,正是我們成人的交往方式和個性影響到了孩子,要想讓孩子擁有天真爛漫的童年,不過於早熟懂事,不能只停留在口頭教育上,而是應該付諸到自己的行動上,改變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和人際交往方式。

當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遇到困惑時,向父母討教時,應直率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並教會孩子理智地處事,與人溝通,尊重他人等。

太乖巧的孩子往往成就不了大事

大多數父母和孩子都喜歡乖巧聽話的孩子,把那些調皮搗蛋、分分鐘能製造麻煩的孩子當成異類看待,總想方設法地去打壓孩子,使之變得聽話、順從。殊不知,我們這樣做是在扼殺孩子成就大事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根據一項發表在頂級兒童發展心理學期刊《發展心理學》上的跨越40年的研究顯示:那些最叛逆的學生最後可能會比其他同齡人都更有錢。

1968年,研究人員追蹤了745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測試了這些12歲孩子的智商、個性、平時的行為以及家庭的社會經濟水平。40年後,他們重訪了這些學生,結果發現,那些最“刻苦“的學生大都有體面的工作和收入,但他們不是最有錢的人。

僅從收入上看,最富有的是那些最淘氣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熊孩子,他們不喜歡遵守規則,喜歡挑戰老師和家長的權威。可能你會認為這些熊孩子本身家裡條件就很好,研究人員將智商和家庭社會經濟水平等因素排除後發現,破壞規則的性格特質依然是預測40年後收入的最優指標。

這個研究成果確實很讓人意外,為什麼這些熊孩子成年後卻最有錢呢?盧森堡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和柏林自由大學的研究者做出了這樣的推測:不聽話的人更不怕要求職位晉升和加薪;叛逆的人更喜歡競爭,不怕得罪人;和人際關係相比,他們更看重個人的利益得失。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馬雲在《重回課堂》演講上曾經提出過一個教育觀點——乖孩子情商不太高,會玩的孩子更有出息,調皮的孩子才更容易成功。這個觀念與上述心理學研究如出一轍。調皮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從小因為調皮,會被父母、老師狠狠地對待,也算是歷經磨難才長大吧,經歷的挫折多了,抗挫能力就強了,而這是成功人士必須要具備的素質之一。

另一方面,調皮的孩子想法往往比較多,敢想敢幹,不囿於框框架架,比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曾經說過,“我總和父母爭著做老大”,他不願做父母交代的事情,敢對母親大吼大叫,氣得他的父親將一個玻璃杯丟到了他的臉上,19歲時曾因超速駕駛和無證駕駛被逮捕。

由此看來,調皮孩子的成長經歷還是蠻精彩和蠻多挫折的嘛,只不過可憐了他的父母,得需要多大的一個心臟來養育這麼一個熊孩子啊!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在後喻時代,父母要學會做學生

父母與孩子的衝突往往是因為觀念問題,以玩遊戲為例,父母覺得孩子玩遊戲就一點好處都沒有,會荒廢學業,必須制止,沒有商量的餘地。但在孩子看來,玩遊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是有遊戲開發工程師嘛,人家不玩遊戲,怎麼能當遊戲開發工程師呢?

很多事情我們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現在是一個後喻時代,後喻時代指的是在當今高科技時代的某種條件下,晚輩(或學生)由於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識新技能,給先輩(或教師)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時代。

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我們的視野是存在侷限的,我們希望孩子乖一些,走一條穩妥的路,但這有可能要以犧牲孩子的創新能力、失去個性為代價,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展成什麼樣,我們教孩子學乖就一定是對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現在的孩子有可能比我們懂得多,涉獵的知識更廣,我們應該學著去做學生,向孩子請教,才能讓自己跟得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不然真的要落伍了。

總之,越“乖”的孩子,越有可能落後於時代,在這個日新月異時代,“乖”真不是什麼好事,培養孩子的目標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