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包氏學之論易與相術

周易包氏學之論易與相術

周易包氏學之論易與相術

相字,《說文。目部》雲:“相,省視也,從目從木”,省視即仔細觀察的意思。相字與甲字關係密切。甲字為以木比對日,而相則為以目視木;目、木與日,為由近而遠的觀察過程,相字反應了前半個過程,甲字反應了後半個過程。甲者,假也,象也,似也;相者,衡量也,比對也。兩者結合在一起,似乎在探索自然界由淺顯到深奧的道理,只是宇宙“無極”,星空“太極”。

相的結果,在天成為二十八宿,在地化為二十四節氣,在人形成了相宅術、相人術、相禽獸等技術。通過相,“世事洞明皆學問”。天人相應在於氣機。易在於感。醫卜星相,皆需練氣,方可達於最高境界。

相人之術,也是源遠流長。《竹書紀年》記載:黃帝龍顏,顓頊首載干戈,帝嚳駢(pian)齒,帝堯眉八彩,舜重瞳(tong),禹耳參、胸有玉斗,成湯四肘,文王四乳。《五帝外紀》載;伏羲人首蛇身,神農人首牛身。聖人自有聖人之相,老子耳冉,孔子額丘。《史記。周本紀》古公認為文王有聖瑞,周公旦、旦字為旭日東昇也為聖瑞。

最早提及相人之術的,為《春秋左氏傳。文公元年》記載的周內史叔服,叔服善相,被視作是相術的鼻祖。叔服、姑布子卿與唐舉,為東周相學的代表人物。漢朝相師許負最負盛名,因善相被漢高祖封侯。三國善相首推管輅。唐代代表人物為袁天罡、桑道茂等人。宋代為陳摶、麻衣道者等人。《麻衣相法》代表了唐宋以來相學的最高成就。明朝袁珙(gong)袁忠父子著《柳莊相法》。集相學之大成的《神相全編》,託名“宋希夷陳摶秘傳,明柳莊袁忠徹訂正”。清代有四部著作最富盛名:雲谷山人的《鐵關刀》,棲霞山人的《金蛟剪》,範文園的《水鏡集》,以及陳淡X(上林下土字)的《相理衡真》。

相人之術,《神相全編。呂純陽相法入門第一》雲:“閱人先欲辨五行,次察陰陽精氣神,三亭八卦求相稱,五嶽四瀆定高深。語默動靜身須識,吉凶悔吝色當明。行年為主運限決,相逐心生相術真。”

五行人即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形態的人。五行人的說法,源自《黃帝內經。陰陽二十五人》。人分五形:金形人方正潔白,木形人瘦直色青,水形人圓厚色黑,火形人豐銳色赤,土形人敦厚色黃。五形五變而形成二十五種形態格局。

人體之肉為陽,骨為陰,骨肉勻停,即為陰陽平衡。陰陽平衡,精氣旺盛,人就會顯得神采奕奕。

卦分三爻,易分三才,人分三停。三停為面部格局,《神相全編》註解:“凡天中至印堂曰上停,山根至準頭曰中停,人中至地閣曰下停”。三停之中,上停長主少年多忙碌,中停長主中年福祿昌,下停長主老年安康,三亭均勻則衣食無憂。

八卦為手掌面依照後天八卦方位分為八個部分,八個部分各有所主。大拇指蜷縮部位為震,食指下與大拇指之間為巽,中指下為離,無名指下為坤,小指下與掌緣上部為兌、下部為乾,接近腕部低落的地方為坎,自坎至震隆起的肌肉部位為艮。震主自身,艮主兄弟,巽主事業,離主官祿,坤主母、妻,兌主奴僕,乾主父親,坎主祖業。

五嶽即兩顴骨、額骨、鼻骨與頷骨,宜高隆開闊。四瀆(du)即眼、耳、鼻、口,宜深不宜淺。行年即流年運氣。

呂純陽的相術法門,其實也可以分作形象與氣理兩個部分。人體的五行格局,骨肉的勻停與否,三停四瀆五嶽,皆是形象。額象天,頷(下巴)象地,眼似日月,鼻象山,頭髮象草木,口似懸河。如果將面相也看作風水,那麼印堂就是龍穴所在。氣理主要在於流年運氣以及掌中八卦。掌中也有三才。三才即三大紋理。三大紋理在上者為天紋,即理智線,主根基;在中者為人紋,即事業線,主財祿;在下者為地紋,即生命線,主福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