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爲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雖然蘇聯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不缺人,但蘇軍之所以能從潰敗打到反擊,可不止在於“人數堆出勝利”。大雨的阻礙、大雪對德軍的傷害、大閱兵對蘇軍的鼓舞……這些元素匯聚到一起,讓蘇聯得以在首都莫斯科逆轉反擊。

那麼,當德軍的鐵蹄兵臨莫斯科遠郊之時,蘇軍到底是怎麼慢慢從被動打到反攻優勢的呢?

一、退無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由於蘇軍在斯摩稜斯克戰役的抵抗十分頑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止步於此,中央戰場得到暫時的平靜,蘇軍也有了兩個半月的時間養精蓄銳,準備防禦莫斯科。他們從遠東和西伯利亞調來援軍、組織莫斯科市民建立民兵隊伍、發動民眾參與修築工事,成功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兩道防線。

而基輔戰役結束後,德軍將進攻的矛頭再次指向莫斯科。北面的德軍雖未能佔領列寧格勒,但在包圍住這個城市後,也抽出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準備協助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莫斯科的局勢一下子嚴峻起來。

儘管蘇軍竭盡全力準備這場戰役,但德軍攻勢之迅猛還是超出他們的預想。180萬德軍從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兩個方向出發,突破了蘇軍防線。科涅夫指揮的蘇軍西方面軍被打得暈頭轉向,差點在維亞濟馬全軍覆滅,布良斯克方面軍也大部分被殲滅,這一連串的失利使得莫斯科危在旦夕。

二、天意難違,德軍坦克終被擋下

燃眉之急,一場秋雨卻在這時拯救了莫斯科。降雨後的土地變得泥濘不堪,大量德軍坦克無法行動,正處於優勢的進攻也被迫停滯。這場及時雨使得莫斯科免遭突襲,蘇聯人急忙在莫斯科以西一百公里外的莫扎伊斯克防線投入力量,力圖擋下德軍的攻勢。

緊接著,蘇軍又迎來大救星:朱可夫。蘇軍高層將遭受重創的西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合併變為新的西方面軍,由大名鼎鼎的朱可夫擔任司令員。朱可夫是有名的勝利元帥,他的到來無疑大大提高了蘇軍士氣。

雖然道路狀況不佳,但德軍佔領莫斯科的慾望依然強烈,他們在泥濘中向莫扎伊斯克發動了多次猛烈的進攻,而得到喘息的蘇軍也進行頑強的抵抗,一直拖慢德國坦克的腳步。就連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親自指揮的部隊,也因蘇聯人的防禦而寸步難行。

11月7日,蘇聯紅軍在德國人的炮聲中完成了紅場閱兵,這場神聖的儀式給了蘇聯人抵抗到底的決心與勇氣,他們唱著《莫斯科保衛者之歌》,和來自遠東地區的援軍一起踏向前線。

1941年的冬季,即使在蘇聯人看來也寒冷異常,但新調來的蘇軍因長期駐守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低溫地區,早已適應在這種氣溫下作戰。而德軍參謀們根本沒料到如此可怕的嚴寒,完全沒有為士兵們提供禦寒的準備。當蘇軍穿上棉衣、毛皮靴和棉帽時,德軍還缺乏過冬的軍服,坦克甚至無法啟動,只能在臨時的陣地裡守著火堆取暖。

三、開始反攻,把德國人打回去!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命運已經寫定了,蘇軍吹響了反擊的號角。12月5日,科涅夫的加里寧方面軍首先發動反攻,其他部隊也接連行動。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德軍根本無法抵禦蘇軍的衝鋒,被殺得丟盔棄甲。到20日,蘇軍已經收復了莫斯科周邊的許多地區,德軍一退再退。

希特勒不顧將領反對,要求德軍堅決抵抗。這也許是他少有的正確決擇:德軍的抵抗使得部隊能有序地向後方轉移,而沒有造成1812年拿破崙那樣的潰敗。

蘇聯軍隊從來勢洶洶的德寇手中保住了莫斯科,這是德軍在東線的第一場大敗。據統計,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傷亡達五十萬人,被蘇聯紅軍趕到離莫斯科數百公里之遠。當然,德軍在失利之後的有序撤退,還是保留了一定的力量,以至於在1942年仍有能力發動進攻。而莫斯科是一場重要的勝利,但離最終勝利,還有很艱苦的路要走。

從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來看,莫斯科戰役是一場舉足輕重的大會戰,它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眾所周知,德軍的戰鬥力在軸心國部隊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連軸心國的“老大”都被擊敗,其他軸心國同樣難逃被正義之師打倒的命運。

這場戰役,帶給世界的是鼓舞人心的振奮:不論是中國軍隊、寄身英國的自由法國政府、還是在南斯拉夫堅持鬥爭的游擊隊,無疑都因這場勝利更堅定了信心。他們堅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協虎戰爭史


蘇聯,當時全國有約1億5000萬人口。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3000萬人員。所以,蘇聯擁有足夠的兵員,重新補充部隊。也就是說,在補充部隊,人力資源這一方面,蘇聯並不存在問題。

其次,蘇聯當時實行一種,一個正職首長,攜帶兩名副職首長。當部隊開展開拔,一名正職首長攜帶一名副職前去作戰。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職首長,該名副職首長,將會,接收,新來報到的人員,組成新的一支部隊。這樣,這一支新的部隊,擁有原先的,擁有經驗的,各級首長,以及相應配套的士官,這支新的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樣,十分可觀。這一方案,使得蘇聯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的予以擴張。所以,蘇聯在被消滅大量部隊之後,人就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新的,擁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予以支援。

同時,在二次大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擁有相應的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雖然開戰之初,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相應的為蘇聯的人口以及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時間。蘇聯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也有相應的重工業基地,可以為蘇聯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槍支彈藥,火炮,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蘇聯,並不缺乏。這使得蘇聯新組建的部隊並不缺乏武器,戰鬥力相當可觀。

同時根據租借法案,英國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援助,裝甲車汽車等,甚至於包括做陸戰靴所使用的皮革糧食等等。

同時,蘇聯同日本在東北進行了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敢向北進行進攻,蘇聯可以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往,莫斯科戰場西線投入到同納粹德軍的作戰當中。

德軍前期,深入蘇聯,向蘇聯發起進攻。過於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德軍的估計已經存在相應的非常重大的問題。而且,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進入了漫長的冬天,對於德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以上種種,加之蘇軍,上下同仇敵愾對抗入侵,使得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之前,雖然已經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仍舊可以與反殺,最終攻入柏林,消滅納粹。


葉落幻影


其實這個話題和女人的地位有關。

希特勒看似只差一步,但所有的失敗都是早已註定的。

人口總數只有1.8億的蘇聯,在2700萬人口的損失後,依然保持1200萬的龐大軍力。

在莫斯科的戰場上,用90萬無畏菜鳥的犧牲 換來了12月6日蓄謀已久的致命一擊。

100萬從遠東偷偷換防而來的精英,一口氣把沒有後援的德軍掃地出門,歷史因此而改寫。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百萬沒有經過訓練的平民 憑藉勇氣走上戰場,用他們的生命為祖國爭取時間,只為贏得最終的勝利。

戰後統計蘇聯1923年生的男性,全國僅剩4萬人(包含傷殘) 。那年,他們只有18歲。

問題來了,這和女人的地位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

20年代起,蘇聯開始全面的進行婦女解放,同工同酬讓更多的女性走家庭,替代男性的工作,甚至走向戰場。

莫斯科保衛戰時,動員女兵數量達到80萬,湧現了一批女中豪傑 。


平等的代價是什麼?

權利的背後是責任,歐美女性地位比亞洲高的原因,其實很殘酷。

因為近代以來歐州人口一直是硬傷,但火槍的運用使得戰爭的模式發生改變,只需幾天的訓練就能拉人上戰場,這時候,誰的人多且聽話 就一定能贏。

於是讓更多的人走向戰場,成為了歐洲國家的主要方針。在這個條件下,婦女開始解放了。

而亞非拉為何男權盛行,因為戰時不缺人啊!

中國最近離婚率的持續上漲,除了本該由愛決定的婚姻,綁定了物質基礎之外,更多的點在於男女權思想的碰撞,但偏偏雙方對權利的理解出現問題 。

權利代表著責任,無責任的權利,終被放棄。

如果想收穫尊重與權利,請承擔起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只有靠付出收穫的權利,才會收穫最終的勝利。


易智推


莫斯科戰役為何能取得勝利以及還能反攻?這裡有林彪元帥的一大功勞。蘇德戰爭開始時,為什麼蘇聯兵敗如山倒?這要怪斯大林對部隊幹部的清洗。團長以上的部隊幹部起碼被斯大林殺掉百分之八十。當德軍進犯蘇聯時。蘇聯紅軍基本上有兵無將。剛提拔起來的軍事幹部基本上無戰鬥和指揮經驗。軍隊成一團亂麻。這樣的戰鬥力,不敗才怪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抵抗。新提拔的將領逐漸有了戰爭經驗。在指揮也純熟了。

這時,中共的八路軍師長林彪正在莫斯科養病。面對蘇聯紅軍的節節敗退。林彪將軍陷入了深思。他打開蘇聯地圖。面對德軍的三路進功,最終,林彪作出判斷。蘇德戰爭最後決戰將在莫斯科進行。德軍的三路大軍都要在莫斯科會聚。蘇聯要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莫斯科決戰將是轉折點。

林彪作出判斷時,距離莫斯科決戰還有半年。林彪把自己的判斷。書面報告給斯大林。斯大林馬上召開元帥,將軍級別的高級的軍事會議,討論林彪的作戰方案。最後一致認為林彪的判斷準確。於是,蘇聯在莫斯科決戰前半年,就開始作戰略部署。作全國總動員。把莫斯科的每一條街道都做了詳細的佈置。第一波人犧牲了,第二波第三波從什麼地方出來援助都佈置到位。以及後勤都得到保障。林彪還考慮到莫斯科決戰可能要拖到初冬。在後勤上還要準備棉衣。

戰爭的進程果然與林彪的判斷相吻合。林彪也因此贏得蘇聯軍隊高層的友誼。林彪在治病期間,很多紅軍元帥將軍都去看望林彪。抗日戰爭後期,蘇聯紅軍儘快出兵我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都有林彪的貢獻。


快活老俠客


林彪元帥把西柏利亞方面軍最精部隊用於反擊,秋冬季交接的寒帶地區,德軍士兵冬裝、彈糧供應不上,成為強弩之末。慶功宴會上,斯大林為林彪敬酒並稱林是莫斯科保衛戰首功!而林彪批評斯大林:因為你提前反擊,使戰役達不達原來效果。最少提前一個小時。等德軍增兵進入戰區反擊,蘇德戰爭可持前兩、三年結束。


行天55


蘇軍在損失幾百萬兵員後忍耐反攻是因為以下三點,

一、斯大林能從遠東西伯利亞調回與日本對峙的精銳軍團,是因為有一個傳奇的諜報小組遠東情報小組,和一個傳奇的諜報人員佐格爾,他領導的情報小組將一份關係蘇聯生死存亡的情報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前,這就是——日本大本營經過激烈的爭論,決定將戰略進攻方向放在了東南亞及南太平洋上,從而徹底放棄了北進配合德國合擊蘇聯的戰略意圖!(一個好諜報員頂得上百萬兵啊!……)



二、在兵員上,蘇聯遠勝於德國,蘇軍在損失幾百萬兵員,因其人口基數大在徵召數十萬兵員不在話下。

所以在以上兩方面根本原因下,能對德國法西斯發起反攻。


天地寬990


1941年6月22日,德國動用了550萬大軍,4300多輛坦克,47000門火炮,4500架飛機,發動了對蘇聯閃擊的“巴巴羅薩”計劃。

由於德國人的精心準備,整個蘇聯被矇在鼓裡,所以德國人的閃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據統計,僅僅開戰一個月,蘇聯就損失了160萬人,截止到1941年12月蘇聯紅軍僅被俘人員就達到了240萬人。而且在基輔會戰中,一舉消滅蘇聯紅軍6.5萬人,締造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所以,很多人認為蘇聯紅軍被打垮了,可以輕而易舉的攻克莫斯科,結束德國對蘇聯的戰爭。但是,蘇聯紅軍卻在不斷髮起反擊。

蘇聯紅軍發起反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蘇聯紅軍在日常的訓練中,幾乎都在學習攻擊和“反突擊”。所以,蘇聯紅軍對於防禦作戰幾乎毫無經驗,甚至頁不懂得采取其他戰術。於是,在蘇德戰爭初期,無論紅軍處於兵力的劣勢,還是處於地形的劣勢,紅軍戰士們都會義無反顧的向敵人發起反突擊。反而,在蘇聯修築的大量“築壘地域”沒有進行防禦。不僅浪費了這些防禦工事,更為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傷亡。

除了紅軍戰術但問題之外,那就是紅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並沒有在閃擊被消滅。德國人的戰績不能說不輝煌,消滅的蘇聯紅軍有生力量也確實很多,甚至全殲的蘇聯紅軍的番號也非常多。但是,別忘記,當時蘇聯剛剛和德國瓜分了波蘭,並佔據了東歐部分領土。正在大力興建所謂的“北方防線”。在這條防線上,蘇聯準備投入150個常備師的兵力進行防守。但可惜的是,不僅這條防線在德軍閃擊的時候沒有修建完成,甚至150個師的部隊也並非齊裝滿員。按照蘇聯的軍事編制,一個師有1.5萬人,但是前線的很多師只有3000—4000人,有的甚至就是一個空頭番號。比如,德軍發動閃擊之後,日後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奉命去帶領一支裝甲軍,結果他去到前線之後才發現,這個所謂的裝甲軍其實只是一個空頭番號,而他自己能控制的兵力只有一個警衛班和部分參謀人員。所以,德軍閃擊之際,並沒有大規模的消滅蘇聯的主力部隊。所以,蘇聯不斷投入的戰場的部隊,才會不斷髮起攻擊。

最後,就是蘇聯人強大的軍事動員能力。根據一些德國將領的回憶錄,在戰前德國人判斷蘇聯的軍事動員能力為500萬,但是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的動員能力不僅僅是500萬。據統計,到了1941年年底,蘇聯幾乎重新建立了825個師,動員了近1000萬人,另外斯大林手中還有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對日本進行防禦的大量部隊。而且,蘇聯很多工廠在搬遷到烏拉爾山以東之後,日以繼夜的進行生產,為軍隊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正是依靠這樣的動員能力和生產能力,蘇聯才可以不斷對德軍進行反擊。就在蘇聯不斷恢復元氣的同時,德軍在發動攻擊的5個月時間裡,損失了近75萬人,這就顯示出德國在動員能力方面遠遠不如蘇聯,而且在武器生產上的潛能太低也逐漸暴露。

正式因為這些原因,蘇聯紅軍才會不斷反擊。


潞州節度


蘇聯如果沒有美國的輸血恐怕早就崩潰了,下面有兩張截圖。(資源來源於網絡)




怪理亂神


這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為什麼在損失了幾百萬蘇軍後還能進行反攻,看看我國抗戰之時,人口基數可能比蘇聯還要多,但是在幾場大會戰之後就徹底熄火,只能依靠複雜的地勢來阻擋日軍的進攻。

首先,蘇聯人口眾多,戰略資源充足

當然這純粹是扯淡,只是其中必要條件之一,有了這個條件也不一定獲取最後的勝利,在二戰初期,人口最多的國家,資源最充足的國家是中國,但是面對一個日本就已經是無力應對了。除了中國之外,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強國法國資源也豐富,除了本土之外,還有很多海外殖民地,當時法國動員的陸軍是最多的國家,結果和德國對打的時候,僅僅用了39天就投降了,成了二戰中最大的笑話。

當然,這並不能說人口和資源就沒有用,蘇聯擁有兩億多人口,在二戰中僅僅四年戰爭死亡兩千七百萬人(中國抗戰十四年,四億人口基礎,死亡一千多萬),如果蘇聯只有兩千七百萬人都亡國滅種了。

在資源方面,蘇聯擁有大量的石油和鋼鐵等戰略資源,足夠蘇聯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這也是希特勒攻打蘇聯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取蘇聯的支援,從而稱霸歐洲大陸,進而稱霸世界。

其次,強大的工業基礎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強大的工業基礎,只有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才是抵擋德軍前進的堡壘,在蘇聯是有多少人就可以拿多少槍,拿多少子彈,相比於中國抗戰,有的部隊人均四發子彈怎麼打?不打游擊戰,不打運動戰也只有等死的份。

有了強大的工業基礎,再加上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只要加足馬力生產,一旦蘇德戰爭進入緩衝期,那麼蘇聯的軍工將能提供大量的武器,希特勒甚至蘇聯軍工的可怕,因此動用的是巴巴羅薩計劃,以190個師進行閃電攻擊,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但是寒冷的天氣放緩了德國的腳步。

在1941年蘇聯能夠生產1.5萬架飛機,到1944年已經可以生產四萬架,整個二戰期間生產了十三萬架飛機,比德國多生產三萬四千架。坦克火炮等生產能力也遠超德國,換句話說德國軍工基礎也不差,關鍵是資源和人口不行。

再次,英美等國家的援助

二戰開始的時間是1939年9月1日,前期法國幹投降,英國幹報廢,能站著走完全程的也就剩蘇聯和美國了,當時美國一直看尋找機會加入戰爭,所以,暗中對蘇聯進行了一些援助,希望藉助蘇聯的力量來擊垮希特勒,畢竟蘇聯人命不值錢,英美大兵可死不起。

這個援助官方一點的名稱應該叫租借法案,當時民國政府從美國也弄到了不少美援進行抗戰,1973年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關係緩和之前,尼克松訪問蘇聯,美國電視上播出,在二戰中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不僅僅是豬肉罐頭,還有飛機、卡車、吉普車等東西。

用美國的裝備和物資去武裝盟軍然後上戰場去打敗敵人,這樣就減少了美國青年所面臨的危險,這是美國人的想法。

這些援助對蘇聯抵抗德國的進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根本的還是蘇聯人的戰鬥意志

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還是蘇聯人的戰鬥意志,這一點根本不容置疑,壯年打光了老人孩子上,男人打光了女人上,在二戰中蘇聯人的戰鬥意志,那不是一般的剛強。

斯大林曾經說過,蘇聯沒有戰俘,只有叛徒,可見斯大林的手腕有多強硬,通常我們在形容蘇聯的部隊都是用鋼鐵洪流,意思是裝甲和坦克部隊特別多,其實從戰鬥意志上來說,未必不是鋼鐵一般堅硬。

當希特勒不敗的神話橫掃歐洲大陸之時,只有蘇聯人用血肉之軀抵擋住了,其堅硬可比鋼鐵!


史論縱橫


戰爭拼到最後都是國力的比拼。以德國的國力是斷然不可能征服整個歐洲的,希特勒再瘋狂,也是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所以德國在戰爭的初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之後是想議和的。原因很簡單,攻佔一個國家很容易,徹底的消滅反叛實力,並且將征服的地區有效管理起來,是非常需要時間的。

不過在德國侵佔了波蘭等國以後,無論是英法,還是美國,他們是不願意承認德國的戰爭成果的。以一戰的經驗來看,只要法國人拖住德國人,隨著時間的增長,德國必敗無疑。這種情況下,德國出兵迅速攻佔了法國。但是英國人還是不願意和德國議和。因為英國可以憑藉海軍的優勢讓德國無法進攻到本土,而德國的東邊又有蘇聯來牽制。

德國的海獅計劃失敗以後,德國就不得不閃擊蘇聯。蘇聯其實形勢很艱難,因為那個時候日本已經攻佔了東北,並且企圖攻佔蘇聯遠東的地盤。蘇聯雖然國力強大,但是遠東實在是距離太遠,作戰的成本實在太高。一旦和日本陷入持續戰,後果是很難想象的。不過日本還是欺軟怕硬,諾門罕之戰以後便徹底放棄進攻蘇聯了。這種情況下,蘇聯能夠集中力量對付德國。

蘇聯自身雖然有問題,但是自建立以後還是迅速的發展壯大了。從1928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國家的工業是迅速發展的。等到1932年的時候,蘇聯的工業時間是世界工業的第四位。等到1937年的時候,他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英國、德國、法國,僅此於美國,是世界第二位。

有這樣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蘇聯的部隊可以說是源源不斷的。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13.7萬架飛機、10.4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8萬門火炮、35萬門迫擊炮。不光如此,蘇聯還有盟國的大量援助,比如美國援助了1.5萬架飛機,英國3千架飛機。

這種情況下,哪怕德國抽調四百多萬的部隊到蘇聯也無濟於事。因為蘇聯的戰爭潛力是在是太強了。比如1939年蘇聯160萬部隊擴大到了460萬。1941年蘇聯在遭受突然襲擊以後,立刻進行了戰爭動員令,九天之內便募集了530萬和65萬預備役軍官。那個時候蘇聯的部隊累計就達到了上千萬了。戰爭第一年,蘇聯整整動員了1894萬人。

不過由於德國閃電戰,蘇聯早期損失很大,從1941年到1942年,蘇聯損失就高達800萬人了。蘇聯很多工業都不得不戰略轉移了,但是德國還是低估了蘇聯的國力。蘇聯雖然早期大清洗導致缺乏軍官,戰鬥力低下,但是戰爭中蘇聯開始擴大軍校規模,在很短的時間便培養了20多萬的軍官。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培養各種軍官高達200萬人。加上隨著戰爭時間,蘇聯軍隊的戰鬥力開始增加。二戰結束的時候,蘇聯共動員了作戰部隊2700萬人,1945年戰爭勝利的時候有1136萬的部隊。這種情況下,德國的失敗便不可避免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