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三篇:商朝简史

《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商朝的祖先是契,传说契是母亲简狄吞下玄鸟的蛋剩下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所以商朝的图腾是玄鸟(燕子),

契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商丘,建立商国,这是商的由来。

商朝因为殷墟和甲骨文等的发现,被直接证实存在,而之前的夏朝目前还只存在史书里面,所以商朝是被证实确切存在的最早王朝。

商王姓子,历31帝,500余年。

【亡于商纣王,纣王是暴君么?】

一、汤武,革命


商国传到汤,已经是第十四代了,汤是一位有远大志向的王,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妻子的陪嫁厨子奴隶伊尹的辅助下,对不服从的方国进行征伐,史称“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积极为灭夏做准备。

此时夏在桀的统治下民不聊生,桀杀死直言上谏的大臣关逢龙,自比太阳,人民对桀的恨到了甘愿同归于尽的地步。

在商汤准备进攻夏的铁杆盟友的时候,夏桀觉得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将汤抓到了夏台囚禁。在伊尹等人重金贿赂下,商汤才被释放,这次更加坚定了商汤灭夏的决心,同时因为商汤被囚禁,在诸侯里面引起恐慌,很多诸侯都害怕被囚禁,投到了商汤麾下。

夏桀在贿赂下,放松了对商汤的戒备,尤其是商汤灭了夏的铁杆盟友,还把掠夺的钱财继续贿赂夏桀。在解除了夏桀铁杠盟友的威胁后,汤采取伊尹的建议以不上贡来试探东夷对夏的忠心,在东夷出兵帮助夏桀攻打商汤后,汤又积极认罪,使得东夷觉得被耍了,于是商汤誓师决定正式伐夏。商汤在鸣条之战打败夏桀,并放逐夏桀于荒野,夏灭亡,三年后夏桀去世。

商汤灭夏桀的过程,史称“汤武革命”,是武力推翻旧王朝的方法,以后的王朝更迭大都遵循这种方式。

二、伊尹,放太甲


商汤死后,商朝在几代国君和宰相伊尹的辅佐下欣欣向荣,可是到了第四代国君太甲的时候出了岔子。

伊尹姓伊,名挚,尹是宰相的意思,所以叫伊尹。伊尹原来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因为厨艺很好,每次在给商汤做美食的时候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被商汤破格提拔,后辅助商汤灭夏,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商汤和伊尹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对君臣楷模。伊尹从厨艺里面学习治国之道,是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最早实践者。

太甲是商汤孙子,商第四任国君,商朝在太甲时期是上升时期,国泰民安,可是没过过苦日子的太甲不务正业,实行暴政,也不把伊尹放在眼里,伊尹看太甲有重蹈夏桀覆辙的危险,于是将太甲逐出都城,让太甲守商汤的墓,闭墓思过三年后,伊尹亲自迎回了太甲,还政于太甲,继续辅政,在这三年里,伊尹和大臣们联合执政,伊尹接受诸侯朝代,代行天子职权,史称共和执政。

太甲死后,儿子沃丁继位,伊尹在沃丁朝去世,享年100岁,死后以天子礼下葬。

三、盘庚,迁殷


盘庚是商第二十任帝王,此时商王朝已经经过了两百多年,守旧势力很强大,国势开始衰微,尤其是由于商朝一直存在着“父死子承”和“兄终弟及”两种继承人制度,导致了至商王仲丁到盘庚九任王对王位的残酷争夺,内部的近百年斗争使得国势进一步衰落,很多诸侯脱离了商的统治。

盘庚为了扭转王朝衰落的局势,决定打击守旧的贵族势力,而迁都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因为迁都意味着很多东西都推倒重来,贵族的势力也需要一个重新建立的过程,而且迁都也有现实因素,因为当时黄河经常发生内涝,都城有被淹没的危险。

在天灾人祸的现实因素下,盘庚用恢复先祖的荣光迁回故地和威胁不迁都就杀死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河南商丘(汤的都城),由于盘庚之前迁都五次了,很多人都不愿意迁都,盘庚恩威并重下才迁都成功,后来又迁都到殷(安阳),至此才安定下来。

盘庚迁都殷,因为殷地处肥沃的中原腹地,农业繁荣,加上迁都打击了守旧和贵族势力,同时盘庚治理右方,商朝出现了中兴。史称:盘庚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盘庚迁都结束了九王之乱和频繁迁都的困扰,此后两百多年商朝没有再次迁都,所以商朝也叫殷商,盘庚中兴为以后的武丁盛世奠定了基础。

四,武丁,盛世

盘庚之后,按照兄终弟及(哥哥给弟弟,弟弟不在了反传给长兄的儿子)的祖制,弟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没有哥哥的才能,算是碌碌无为,在位三年后就死去了,死后弟弟小乙继承王位,小乙才能也一般,但是小乙打破祖制选择了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儿子武丁。

小乙为了锻炼儿子将儿子下放基层锻炼,让儿子在民间游历。武丁在民间游历期间,一方面体验了民间疾苦,能够在以后的执政生涯一直俭朴的生活,凡是考虑农民的利益。一方面寻找贤人辅佐自己,拜师于甘盘。

小乙去世后,打破祖制将帝位传于自己的儿子武丁而没有传给哥哥盘庚的儿子。武丁继位后,为了观察是否有反对势力,也为了以后说话引起轰动,增加权威,三年守丧期间一言不发。

三年期满后,武丁终于说话了,在内政上任用甘道和刑徒傅悦等人辅佐自己,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军事上征伐四方(方是方国的意思),包括土方(西北方少数民族)、鬼方(西北少数民族,匈奴祖先)、羌方(甘肃一带)等,灭了土方,此后土方并入商领土,最大的一战是王后妇好率领一万三千人攻打羌方,俘虏了大量的俘虏。

武丁在位五十多年,经过内政发展和外部征伐四方,商朝在盘庚中兴的基础上实现盛世,天下归附,武丁盛世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盛世。

五、帝辛(纣王),崇祯帝?

武丁盛世后,接下来的诸王都没有武丁的雄才大略,国势开始衰微,诸侯开始叛离,等到第三十一任帝王帝辛继位的时候,内政外交矛盾都很大。

据说,帝辛能文能武,尤其是徒手和猛兽决斗。帝辛继位后,为了恢复国势,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于是攻打叛乱的东夷等部落,将商的势力推进到江淮流域,但是由于惨胜,俘虏了过多的俘虏,还没来得及消化,被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率兵在牧野打败,帝辛在露台自焚身亡,商朝灭亡。

后世对帝辛争议极大,传统的评价是暴君,西周给帝辛的谥号是纣,暴虐的意思,而且不承认帝辛是帝,改称为王,所以也叫商纣王。对商纣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淫乱和暴政,例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杀死王叔比干,囚禁王叔箕子,逼走大哥微子启,宠幸妲己,不过这些都是周人写的,所以可信度存疑。

也有人为帝辛翻案,有人认为打击王族主要因为微子启没能继位,形成和帝辛抗衡的势力,比干等阻碍改革。孔子学生子贡评价说:天下之恶皆归夷,意思是天下所有的恶都归到失败者帝辛头上了,尤其是很多人发现帝辛的很多罪行和夏桀特别类似,尤其是宠幸妲己,而夏桀宠幸妹喜,夏桀也有酒池肉林等,放佛对帝辛的抹黑只是一种照搬。毛泽东对帝辛的评价更直接: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你的评价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