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金融委首次提出「三角形支撐框架」 傳遞了什麼信號

在經濟穩中有變的背景下,中國正在推出一系列穩市場舉措。10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召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第十次專題會議,會議由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主持,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單位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議提出,要在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好資本市場功能三者之間,形成三角形支撐框架,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良性循環。對於此次會議首次提出的“三角形支撐框架”有何深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益平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三角形支撐框架的提出圍繞著穩增長和去風險這一政策目標,貨幣政策再提穩健中性,顯然是要降低進一步寬鬆的市場預期。但核心還是要避免新的大水漫灌,控制金融風險。與此同時,改善貨幣政策傳導,在同樣金融資源的基礎上提高支持增長的效率,促進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穩增長”下的貨幣政策第一個“角”強調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槓桿、強監管的關係。金融監管研究院文章指出,金融委的這一表述實際上透露了此次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最核心要義:針對改善整個社會融資構成做文章。9月多項社融數據低迷。9月新增貸款1.38萬億元,比8月環比增加1000億元。貸款增加主要體現在短期票據及短期貸款方面,企業中長期貸款仍然僅為3800億元,佔比不足30%,顯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仍然疲軟;居民中長期貸款4309億元,比上月有所回落,顯示當前居民房地產信貸仍然受到控制。表外融資持續大幅下滑,新增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下降1435億元、908億元、547.7億元;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同樣疲軟,其中,企業債券融資從8月的3376.5億元回落至141.9億元;股票融資相比於去年的平均水平728億元、今年上半年的419億元,9月僅有271億元,股權質押風險增加的背景下,股權融資仍舊低迷。京東金融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向澎湃新聞表示,“三角形支撐框架”的特點在於其針對性,在上一個階段去槓桿過程中,貨幣政策偏緊,影子銀行規模收縮,造成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成為上半年去槓桿主要的清盤對象,因此此次金融為會議第一個就提到貨幣政策,強調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槓桿的關係,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否則民營企業沒有辦法開展業務,民營經濟發展不好,就會影響到整個市場的信心。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仍將持續充裕,但信用擴張依然受限。近期貨幣政策釋放的積極信號較多,但基於實體經濟的資金供需兩端仍存較強約束。資金供給端看,銀行較低的風險偏好對信貸擴張構成掣肘。“壓存量、限增量”的基調下表外融資依然承壓。信用風險較高使債券融資也難大幅放量。資金需求端看,從嚴調控使得房地產銷售及融資需求難以顯著回暖,基建投資也受債務約束而提升幅度有限。近期監管部門鼓勵銀行擴張信用,但實際效果需要更長時間顯現,只靠資金面單邊作戰,實際效果也不會好。為民營經濟提供實質性支持第二個“角”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會議強調,特別要聚焦解決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實施好民企債券融資支持計劃,研究支持民企股權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起設立民企發展支持基金。此次會議首次專門針對民企提出“債券融資支持計劃”和民企股權融資的發展支持基金,執行層面,旨在希望交易商協會、交易所能夠專門開闢審核綠色通道。會議提出,完善商業銀行考核體系,提高民營企業授信業務的考核權重;健全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對已盡職但出現風險的項目,可免除責任。對暫時遇到經營困難,但產品有市場、項目有發展前景、技術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不盲目停貸、壓貸、抽貸、斷貸;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貸款條件、人為拉長融資鏈條等問題。10月22日晚,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 以市場化方式幫助緩解企業融資難。此前。9月26日,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在北京揭牌。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負責人表示,基金主要以再擔保業務為主,適當開展股權投資業務,支持各省(區、市)開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業務。為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三農”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貸款。同樣在10月22日晚,央行公告,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穩定和促進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由人民銀行運用再貸款提供部分初始資金,由專業機構進行市場化運作,通過出售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擔保增信等多種方式,重點支持暫時遇到困難,但有市場、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同時,人民銀行積極支持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債券信用增進公司等機構,在加強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的基礎上,運用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多種手段,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改善營商環境、督導民營企業規範經營中的作用。沈建光認為,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的部分資金來源是再貸款,隨著外匯佔款佔比下降,再貸款逐漸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工具。這是在面對外部衝擊,經濟形勢“穩中有變”的局勢下,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舉措。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認為,政府推出專門支持民營企業的擔保基金,將提升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意願。馬駿還預計,監管部門將明確對銀行的盡職免責要求,不允許銀行以“出現違約就要終身負責“的託詞在貸款時對民營企業進行歧視。市場化取向方能刺激經濟活力第三個“角”是發揮好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會議強調,要堅持市場化取向,加快完善資本市場基本制度。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近期發佈的《2018·徑山報告》指出,“市場化取向”一方面是發展資本市場以及與資本市場發展休慼與共的機構投資者,另一方面甚至是更加基礎性的一面就是改革政府主導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發揮市場在配置金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由於國有企業背後的政府信用擔保,民營企業無論是在股票市場,還是在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都面臨著隱性歧視。不解決國企享受的隱性擔保和民企面臨的隱性歧視,整個金融市場就不是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市場機制就會被扭曲。上述報告指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九大報告的精神切實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需要加快財政體制改革,建立中央和地方事權、財權明確的公共財政體制;金融監管當局要以市場導向、法治化的監管來取代當前運動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從短期來看,馬駿認為, 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應該會通過國家隊進場、保險和銀行理財資金入市、上市公司回購等舉措得到改善。“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對上市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的舉措也會幫助緩解這些企業面臨的資金鍊壓力。”穩預期穩經濟,或剛剛開始上週五一行兩會領導同時發聲力挺股市,提出九大舉措維穩市場,重點表態化解股權質押風險,加大險資入市力度等。與此同時,面對經濟困局,財政部近日也表示將推動大規模減稅應對。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提出,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不納入權益投資比例監管。證監會主席劉士餘表示,證監會始終堅持以改革開放創新為主線來穩定和提振市場信心。銀保監會也按照“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關要求,銀保監會制定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此外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就“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參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相關問題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提問稱,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可以通過開立證券賬戶參與非公開發行、協議轉讓、大宗交易等方式,購買已上市公司股票,參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高層集體發聲,信息量巨大,但最核心的內容主要有三點:一是化解股權質押風險,二是加大資金入市力度,三是推進市場基本制度改革。沈建光稱,上述舉措均是針對當前經濟不穩,預期不穩的背景做出的舉措,未來的一段時間將十分重要,11月的G20會議將是重要節點,在此複雜環境下,決策層集體表態穩信心是個積極的信號,未來做好政策協調,對於民營積極遇到的難處給予過渡期考慮,同時推動供給側改革,在貨幣政策邊際效果遞減的背景下,加大財政發力,尤其是推動大規模的減稅措施落地,有助於儘早扭轉悲觀態勢,為中國經濟與企業信心迎來轉機。伍戈向澎湃新聞表示,此次金融委會議最大的新意在於由國務院副總理的級別發話,因為層級更高,體現出當前決策者確實想扭轉當前的困難局面的決心,也釋放出會對民營企業有更為實質性支持的信號,更有利於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接下來還會陸續出臺政策,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