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讓世界再次了解淮陽!

2018年3月18日,農曆二月初二,在中國這天是“龍抬頭”,淮陽天氣小雨,也許是龍都喜歡水的緣故吧!也就在今天淮陽舉行了兩場重要活動,一是戊戌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二是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這兩場大型活動今年如何?且聽小編給大家分解。

戊戌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上三次建國五次建都。淮陽是姓氏之根、易學源頭、農耕文化發祥地和龍文化發源地,太昊陵更是全球華人最嚮往的根親文化聖地。自1993年始,“中國羲皇故都朝祖廟會”、“中華姓氏文化節”,更使太昊陵名揚天下。每年一度的太昊伏羲祭典活動已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昊陵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子孫旅遊觀光、尋根謁祖的聖地,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的標誌。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拜祖大典共分九項內容

第一項:典禮開始,全體肅立;

第二項:擊鼓撞鐘,奏祭祀樂;

第三項:鳴放禮炮;

第四項:敬獻花籃;

第五項:行盥洗禮 ,獻香;

第六項:行盥洗禮 ,獻爵;

第七項:宣讀祭文;

第八項:向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行三鞠躬禮;

第九項:全體貴賓謁陵。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

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南省文化廳及周口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周口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和淮陽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 · 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今天在河南淮陽伏羲文化廣場正式拉開帷幕。

❈❈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

這次展演得到了河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文化廳、湖南省文化廳、廣東省文化廳、四川省文化廳、陝西省文化廳、青海省文化廳及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等省、區的有力支持。此次展演將進行四天,今天是第一場開幕式,節目異常精彩,下面小編就帶您走進羲皇文化廣場,體驗這場不同凡響的文化盛宴。

❈❈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1《韓城行鼓》

陝西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在韓城傳佈極廣。是陝西省渭南市所屬縣級市韓城的一種傳統音樂舞蹈。在表演時,韓城行鼓總離不了“繞杆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增強視覺效果。身著豔服的姑娘,眼戴墨鏡,手執飾有綵綢花束和串串銀鈴的長繞杆,婀娜多姿,繞杆的陣營與鑼鼓隊的陣營相互呼應,鼓聲激越,鐃鈸聲飛揚,幾十杆甚至上百杆花杆合著鼓點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飛,猶如黃河之水百舸爭流,使鑼鼓越敲越起勁越神氣,讓觀者目不暇接,心情激盪。

2《昌黎地秧歌》

河北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種之一,分佈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灤南等地。它最早產生於元代,一直流傳至今。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輕快自如、自由靈活地扭動,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見長。伴奏為大喇叭加鼓、杈等打擊樂。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內容取材廣泛,敘事性較強。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為勞動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菸袋、扇子、手帕等,這充分體現了昌黎地秧歌來自於平民百姓;是群眾自娛性較強的一種舞蹈藝術。

3《陝北民歌》

陝西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4《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蒙古族安代舞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傳內蒙古通遼市周邊地區的一種原生態舞蹈。安代舞發源於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一",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湧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

5傳統音樂《絲路歡歌》

陝西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古老的絲綢之路從長安起步。長安的音樂跟鼓聲隨著漫漫絲路走向遠方,從古至今留下了無盡的暢想和故事。板胡與鼓《絲路歡歌》以嶄新的構思將板胡與鼓等打擊樂巧妙地結合,預示著新絲路又一次從絲綢之路起點——長安出發。該作品展示了大三秦的風采,給人一種嶄新美麗的陝西走向世界的氣魄以及新絲路歡樂騰飛、發展的新景象。

6《廣東醒獅》

廣東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佈在珠三角及粵西地區。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7《苗族服飾》

四川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8《花 兒》

青海省選送的世界級非遺項目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9《羌族羊皮鼓舞》

四川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活動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鮮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來演變為民間舞蹈,民間在表演羊皮鼓舞時,形式更為自由,舞蹈語言也更為豐富。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心世界。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驅鬼、求福、還願以及送死者靈魂歸天時,須由巫師表演的法事舞蹈。祭祀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整個祭祀的過程十分莊重嚴肅。羊皮鼓舞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

10《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湖北長陽土家族"撒葉兒嗬",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區土家的一種祭祀歌舞。"撒葉兒嗬"即跳喪或"跳喪鼓"。這是一種傳統祭祀歌舞,鄉親們聚在孝家堂屋裡的亡者靈柩前,男人載歌載舞,女人們穿戴著鮮亮服飾圍觀助興,這種活動往往通宵達旦的舉行。土家族認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享盡天年的老人辭世是順應自然規律,值得慶賀。土家人就這樣用絕妙的歌腔舞態表達自己曠達的生死觀。

11《毛古斯》

湖南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毛古斯,又叫茅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屬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

12《豫劇·穆桂英掛帥》

河南省選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被西方人稱讚是“東方詠歎調”,“中國歌劇”等。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四大聲腔,即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拍攝花絮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二月二,讓世界再次瞭解淮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