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明朝是一个在历史界颇具争论的王朝,有人夸赞他的强大和骨气,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个黑暗的王朝,不值得人们怀念。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和文化上,明朝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历史并非一言堂,完全可以有不同意见和各种想法,而且历史也不是片面的,而是丰富的、丰满的,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评价都不应该只看到一面却忽视另一面,明朝的历史也是如此,人们不该片面解读,应该结合历史情况辩证的看待他。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明朝是古代少数主动迁都的国家,像是两汉两晋和两宋都曾经迁过都城,但是他们迁都都是迫不得已,商周也多次迁都,都是因为同样的理由—面临外族政权的入侵,出现了亡国的危险,于是才想要用迁都的方式暂时躲避战乱。但是明朝却不一样,朱元璋开始定都在南京,但是南京地处江南地带,自古以来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一个是因为历史上大家都建都北方,这成为了一个历史惯例,导致北方大城市用具齐备、建设良好,更加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而且各个朝代所受到的威胁,除了内部叛乱和起义,绝大多数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为了更好地控制北方边境,所有统一王朝都建都北方。就算是南方经济更发达,粮食充足还是赋税重地,但由于南方地势低下,北方的南伐很容易成功,北伐却难上加难。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毅然迁都北京,就是这个措施导致明朝天子必须要守国门,给大明平添了很多硬骨气的气质,如此王朝怎么能不受人喜爱。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其实,明朝拥有两个中央政府,一个是北京的正统朝廷,另一个则是位于南京陪都的备用中央朝廷班子,南京的朝廷拥有一整套完备的行政系统和官僚组织,甚至皇宫,只要皇帝在这里,便完全可以代行首都职责,这是明朝独创的双朝廷制度。这便是当时朱棣迁都时给后代留下的一条后路,一旦北京难以防守,到了不得不撤离的地步,皇帝不至于手足无措,政府也不至于乱作一团,导致全国突然动乱,皇帝完全可以南渡陪都,不需要准备什么就直接可以开始办公。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但是在明末,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即将攻破北京时,崇祯帝却十分坚定,他继承了先祖强硬的性格,决定不撤离,没有用朱棣的这条后路,导致最终大明一下子陷入混乱,整个江北都不保,南方更是陷入了内斗之中。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怜惜崇祯的殉国壮举之外,要批评崇祯帝不能灵活一些,脑子太死板,他的殉国直接导致南明政权内部因为继承人问题而大打出手,而新的朝廷却因为皇帝年幼而缺乏凝聚力,他们的处境一开始便十分困难。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其实崇祯帝完全可以放弃北京,甚至是整个黄河以北、淮河以北,再不济他也可以控住长江以南的国土,但是他却感觉自己葬送了整个国家,决定以死谢天下,实在可惜。如果他南渡长江,到南京继续当大明的皇帝,那么情况将大不相同,首先明朝政权内部的内斗将会不复存在,大家更为团结,北方明军也不会一下子陷入混乱,纷纷投降。加上崇祯是有志向的君主,他虽然可能难以收复北方,却也可以像南宋一样偏安一段时间。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而且,后来的很多的历史学家在分析崇祯帝的时候,很多都认为他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哪个就是没有执行“安内再来攘外”的策略。导致国内的精锐几乎都调到关外去对付满清了,才使得明朝后来,被李自成带领的一帮没什么战斗力的农民军给攻破了,因为关内的军队都是一群更没什么战斗力的散兵。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崇祯要是先河满清讲和,割让关外的土地,再将关外的精锐部队调回来镇压李自成,那崇祯帝其实也不用面临内外都着火的境况。完全可以将心思全放在关内,暂时不要管关外的满清,这样的话崇祯帝一来不会那么的为国事焦头烂额,二来这也是最有效的权宜之计。等到将国内的一切都安顿好,将叛乱平定,将百姓安抚好,稳定国内的民心和经济。然后来集中力量去对付关外的满清,很有可能会收复失地,就算是到时候还打不过满清,至少明朝的国运也不会就此终结。

大明本来还有一条路可走,但是崇祯皇帝却忽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