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明朝是一個在歷史界頗具爭論的王朝,有人誇讚他的強大和骨氣,也有人對他不屑一顧,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王朝,不值得人們懷念。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和文化上,明朝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認的。歷史並非一言堂,完全可以有不同意見和各種想法,而且歷史也不是片面的,而是豐富的、豐滿的,對於任何一個朝代的評價都不應該只看到一面卻忽視另一面,明朝的歷史也是如此,人們不該片面解讀,應該結合歷史情況辯證的看待他。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明朝是古代少數主動遷都的國家,像是兩漢兩晉和兩宋都曾經遷過都城,但是他們遷都都是迫不得已,商周也多次遷都,都是因為同樣的理由—面臨外族政權的入侵,出現了亡國的危險,於是才想要用遷都的方式暫時躲避戰亂。但是明朝卻不一樣,朱元璋開始定都在南京,但是南京地處江南地帶,自古以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一個是因為歷史上大家都建都北方,這成為了一個歷史慣例,導致北方大城市用具齊備、建設良好,更加具備作為都城的條件。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而且各個朝代所受到的威脅,除了內部叛亂和起義,絕大多數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侵,為了更好地控制北方邊境,所有統一王朝都建都北方。就算是南方經濟更發達,糧食充足還是賦稅重地,但由於南方地勢低下,北方的南伐很容易成功,北伐卻難上加難。由於這些原因明成祖毅然遷都北京,就是這個措施導致明朝天子必須要守國門,給大明平添了很多硬骨氣的氣質,如此王朝怎麼能不受人喜愛。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其實,明朝擁有兩個中央政府,一個是北京的正統朝廷,另一個則是位於南京陪都的備用中央朝廷班子,南京的朝廷擁有一整套完備的行政系統和官僚組織,甚至皇宮,只要皇帝在這裡,便完全可以代行首都職責,這是明朝獨創的雙朝廷制度。這便是當時朱棣遷都時給後代留下的一條後路,一旦北京難以防守,到了不得不撤離的地步,皇帝不至於手足無措,政府也不至於亂作一團,導致全國突然動亂,皇帝完全可以南渡陪都,不需要準備什麼就直接可以開始辦公。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但是在明末,李自成帶領起義軍即將攻破北京時,崇禎帝卻十分堅定,他繼承了先祖強硬的性格,決定不撤離,沒有用朱棣的這條後路,導致最終大明一下子陷入混亂,整個江北都不保,南方更是陷入了內鬥之中。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在憐惜崇禎的殉國壯舉之外,要批評崇禎帝不能靈活一些,腦子太死板,他的殉國直接導致南明政權內部因為繼承人問題而大打出手,而新的朝廷卻因為皇帝年幼而缺乏凝聚力,他們的處境一開始便十分困難。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其實崇禎帝完全可以放棄北京,甚至是整個黃河以北、淮河以北,再不濟他也可以控住長江以南的國土,但是他卻感覺自己葬送了整個國家,決定以死謝天下,實在可惜。如果他南渡長江,到南京繼續當大明的皇帝,那麼情況將大不相同,首先明朝政權內部的內鬥將會不復存在,大家更為團結,北方明軍也不會一下子陷入混亂,紛紛投降。加上崇禎是有志向的君主,他雖然可能難以收復北方,卻也可以像南宋一樣偏安一段時間。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而且,後來的很多的歷史學家在分析崇禎帝的時候,很多都認為他的失敗很大程度是哪個就是沒有執行“安內再來攘外”的策略。導致國內的精銳幾乎都調到關外去對付滿清了,才使得明朝後來,被李自成帶領的一幫沒什麼戰鬥力的農民軍給攻破了,因為關內的軍隊都是一群更沒什麼戰鬥力的散兵。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崇禎要是先河滿清講和,割讓關外的土地,再將關外的精銳部隊調回來鎮壓李自成,那崇禎帝其實也不用面臨內外都著火的境況。完全可以將心思全放在關內,暫時不要管關外的滿清,這樣的話崇禎帝一來不會那麼的為國事焦頭爛額,二來這也是最有效的權宜之計。等到將國內的一切都安頓好,將叛亂平定,將百姓安撫好,穩定國內的民心和經濟。然後來集中力量去對付關外的滿清,很有可能會收復失地,就算是到時候還打不過滿清,至少明朝的國運也不會就此終結。

大明本來還有一條路可走,但是崇禎皇帝卻忽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