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逝去,真有这么严重吗?

影迷也疯狂


1979年,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新武侠小说浪潮,到了1984年,至少有50多家报纸转载武侠小说。当时的学术界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孙犁带头斥责这是“一种反常倒退”,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对纯文学的巨大冲击,还有人认为新武侠小说“审美趣味低下”,这是延续了早期左派评论家对近现代武侠小说的批判传统,也多少能说明当时理论界对新文艺现象的迟钝。

从1984年开始,理论界对武侠小说是这个态度,到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作品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理论界还在罗织批判材料,文化精英读武侠是件唯恐别人知道的事,王朔等人的动机且不去论,至少在严家炎、陈墨、罗立群坚持对金庸和新武侠小说浪潮进行客观评价,到金庸的拥趸们借助网络自发组织,探讨金庸小说的内涵和意义,再到孔庆东等借助电视平台鼓吹金学之前,金庸小说的形象一直不是绝对正面。

这就意味着,看金庸小说是有“原罪的”。学生看会被扎着辫子的女班长打小报告,工人看可能会被班组长批评为不务正业,一个正常的文艺青年看,可能会被同伴们讥讽为格调不高。

六神磊磊就写过这类经历,他的同学还有被没收了书的,如今也做了老师。还有多少人是在租书店完成对金庸的阅读的,一次租几回,一天看完,再去租新的,还有多少人是借来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完的。这些经历都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曾经,读金庸、读武侠,并不是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多少有点藏着掖着,因为在理论界、报刊上、家长老师的脑子里,对金庸和他小说的看法不是完全正面,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负面的。

这种情况是网络时代才得到扭转的,若没有大脸撑在小胸上、王怜花、六神磊磊等一众传播者,金庸在大陆的声誉不会像现在这样高,若没有游戏、影视等衍生品的加持,大众对金庸的认识不会像今天这样正面。从小众阅读到大众流行,从纸面到影视,从理论界的正名到拥趸们的自发用户,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不过是最多十来年前才宣告完成。

而现在的情况,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生产的不断细分,我们很难再期望出现一个在两岸三地乃至东南亚的几乎所有华人中都有影响力的武侠大师的出现,我们甚至不能再期望有人能承其衣钵,因为现在的孩子们没有那段文化贫乏的记忆,他们不知道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偷偷看租书店里几乎成了废纸的武侠小说是什么感觉,他们的爱好更加多元,阅读更加细分,眼下的都读不完,很少有人会想到读哪怕十年前的小说,更何况是封笔半个世纪的金庸的武侠。

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什么呢?


锻彰趣义


可以这么说吧。

有武侠三大家的说法,金庸,古龙,梁羽生。

还有武侠五大家的说法,金庸,古龙,梁羽生,黄易,温瑞安。

古龙85年仙逝,小李飞刀,陆小凤,萧十一郎,楚留香……

梁羽生09年仙逝,代表作《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

黄易17年仙逝,代表作《大唐双龙传》,《寻秦记》,《覆雨翻云》……

金庸也于昨日去世。

以上几位,我们在电视里还能见到他们的作品闪现,虽然质量一部不如一部。

温瑞安代表作是《四大名捕》系列作品。大神在头条有头条号,武侠创作上,不知道搁笔没搁笔。

他的作品不太受现代影视公司青睐,之前也没有质量过硬的影视剧让导演们翻拍……

IP受众肯定有,但是估测困难,换言之,风险也就大。希望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善……

老一代武侠大师都已作古,他现在也是一面很有象征意义的旗帜。


其实,金庸去世不是一个时代的逝去,那个时代早就逝去了,也许,可以从武侠剧的落寞算起哈(武侠载体的落寞),10年前后?

也许,一切都有轮回,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时间段,他们作品的影视剧能重回巅峰。

而新一代的武侠大家也能攒够神格,比如凤歌,小椴,时未寒,王晴川等,真是非常期待。

不过,讲些丧气话,怕是很难,毕竟武侠也是带着很深的时代烙记的,想重现辉煌,希望渺茫。



还是那句,金庸老爷子一路走好!


橘也君


从金庸昨天驾鹤西去就想写一点东西纪念,无奈大侠的作品太过庞大,从春秋直至清初,历史人物杂烩其中,场面波澜壮阔,写净人生种种悲欢离合,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的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江湖梦。我只是想把我阅读的历程写出来与诸君共享,已惦念大侠在天英灵。

最早接触金庸作品是初二,时间是1987年。那年在家中旧阁楼上无意找到一套《碧血剑》,是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全繁体字,竖排从右之左,从上到下。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金庸作品,一读之下不忍离手,从没有想到江湖的世界是如此神奇,主人公袁承志的命运这样跌宕起伏,期间因为有许多繁体字不认识未不影响阅读就对照新华字典进行查询,通本读完自己的繁体字也就基本无障碍了。好的小说一旦上瘾没有阅读就心神不宁,还好翻箱倒柜又找到一套《笑傲江湖》也是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繁体字版本,印象最深的是书的封面是一副墨竹图,墨竹画的森然挺立,竹叶仿佛要喷薄欲出纸张,在配上大侠手书的笑傲江湖四字,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两套作品读完对于大侠的写作行文有了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后面读到一些打着大侠名号写的作品就真伪立辩。我想每一个读过大侠作品的读者都有这种感觉,这种文化积淀和宏大的叙事手法不是仿写所能模仿的。

知道了大侠的作品后就不断进行搜集,哪个年代大侠的作品在中国大陆还远未广泛出版,所以能找到的都是精品,例如后来宝文堂出版的《鹿鼎记》、《天龙八部》但已是简体字版本,如果还是繁体字版本那就更佳。不管是海峡文艺出版社或是宝文堂出版社的作品里面的插图都非常精美,后来自己在工作后收藏了一套三联出版社的金庸全集里面的插图还是原来版本的插图,使人倍感亲切。

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侠的作品,因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血脉是相通的,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都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从阅读大侠的作品到研究,虽然自己只是一个门外汉,但还是找到了相关著作进行研究,包括多个版本金庸传记和北大严教授和孔教授的相关著作,还有学者陈墨的金庸作品研究相关著作加以研究。


kmhfyk


读过原著的人都能发现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无论是帮派人物还是武功招数基本上都含有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作品开头可以都可以用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来概括,试问现在的作家有谁像金庸那样有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里谁能潜下心来去创作?上个世纪有金庸,古龙,琼瑶等文学大亨是我们的幸运,据其作品拍出的电影电视剧更是人们心中的经典,而现在铺天盖地的网文中又有什么?连《斗破苍穹》拍成电视剧后都被痛骂,我们还怎么能指望金庸以后文学上还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最重要的一点,金庸笔下的侠客是为国为民的大侠,每个侠客都在心系苍生,几乎没有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争斗,在的热衷于宫斗,穿越,霸道总裁的网文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比的。


灵虚子1


如果他的书出在90年代或00年代!金庸的影响力是否还能达到这个高度还真不好说!

金庸先生的作品读者以50后60后70后80后为主!在那个年代娱乐形式相对单调,看书的人多,也静得下心看书!现在的人都看手机了,连报纸都没人看了!即使现在看书的人,可选择性更大!


无为55046542


武侠小说的市场早就开始衰退了啊,又不是从金庸死了才开始的!


爱夜晚1


开篇不谈金梁古 读尽诗书也枉然 武侠著作泰斗金庸


用户1570881702772


非常严重!中国的教育太落后,尤其人生观的品德教育


占国时代1


有,不是谁的武侠都可以改编有上百部电视剧的,金庸先生的小说我敢说80后,90后就算没看过小说,也看过电视剧。多少人的童年窝在被窝里看金庸的小说,多少人长大后又重新看了,所以这是青春,是童年,是怀念,更是一个时代。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老先生走好。


孤独的云212234011


严重!相当的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