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有哪些高逼格的元老级人物?

黑夜-酒-哃荇


前面各位大神真是好厉害,民国时期各位大佬扒了个遍,

陈其美、蔡元培、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张静江、于右任、李石曾、谭延闿、戴季陶、林森、张群各安其位,真让在下拜服不已。

不过说真的,我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一个浮现出的却是一个网上流传颇久的段子。这次把它写出来,博大家一笑!

据说,当年蒋委员长去世后(报界用的是“崩逝”一词),副总统严家淦继任,但家天下的格局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来。

不久,台湾坊间开始流传一个政治笑话,说故去的蒋介石在天堂见到了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很关心他未竟事业的承袭状况,便问蒋介石道:“我死之后,中华民国可曾行宪呀?”

蒋斩钉截铁的答道:“当然啦!国父,当然行宪啦!此乃国之重器,忽视不得!”

孙听罢很高兴,点点头问道:“那第一任总统是谁呢?”

蒋答道:“是我。”

孙先生心里想,蒋当时权倾朝野,当大总统也是题中之意。便继续问道:“那第二任呢?”

蒋楞了一下,说道:“余又任”

孙先生听后很高兴,连续说道:“于右任呀!文人治国,不错嘛!选了个书法家总统出来,好好!”

言罢,接着问道:“第三任是谁呀?”

蒋支吾了一下,答道:“吾三连”

孙听后,连连点头,“舆论界人士吴三连能做总统,足见国家民主制度深入人心呐!你做的很好!那下一任呢?”

“呃!照原任。”

“之前选了个书法家于右任,这回语言学家赵元任也当上了总统,好呀!”

“再往后呢?”

“呃~!照例连!”

赵丽莲呀,她是我挚友的女儿,一个很有韧性小姑娘,会是个好总统的。”

上面这段政治笑话,见于廖信忠所著大作《我们台湾这些年:1977年至今》。

网上流传的版本里,后面还有什么伍子胥(吾子续)、林忆莲(您亦连)等等,估计都是好事者狗尾续貂,完全没有前面的智慧光芒。

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就简单介绍一下,于右任、吴三连、赵元任、赵丽莲,这四位入得孙先生法眼的巨擘大拿。

很多人对于右任先生的印象,都来自于他那首: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但其实,家国情怀纵贯于先生一生,他在参观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墓时也曾写下,

“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于右任作为早期同盟会成员,曾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

作为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几乎所有的轶事都与书法有关。

例如,在竞选副总统期间,面对竞争对手李宗仁、孙科、程潜的金钱、美女、红酒、车子拉票,于右任大书千余幅“为万世开太平”条幅相赠。

但他其实对于赠人墨宝颇有考究,不同人获赠之书均有所指。

像他赠给蒋经国的书墨上写,“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而赠给张大千的题字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

对于掌管教育的朋友,他题赠“将中国道德文化从根救起,把西洋科学文明迎头赶上”;

而对于南洋的关帝庙则写道,“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其实除了书墨之名外,于右任先生还热衷提携青年才俊。

1924年春,11名陕西青年投至他门下,请他指引日后道路。于右任偷偷将皮袍当了凑出盘缠,并亲自致书蒋介石,“这11个娃娃有志于报考军校请于接纳”,还书写一副

“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条幅赠与蒋介石作为答谢。

于右任举荐的陕西青年,全被录取为黄埔一期新生,最后这11个中除三人牺牲外,其余全部将星在列。其中,便有人们熟知的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和阎揆要(一野参谋长)。

另外三位,虽然没有于右任知名,也算不得国民党大佬,但也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否则也入不得孙先生法眼。

吴三连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台南纺织业创始人、报业巨子、前台北市市长。以他名字命名的“吴三连奖”是台湾民间重要的国家艺术类奖项,余光中、林清玄都曾是此奖获奖者。

赵元任则是位造诣颇深的语言学家、音乐家,他很早就展现出在语言方面的天赋,能够熟练使用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语等多国语言,还会说包括常州话在内的33种中国方言,因此曾有人笑称“赵老到任何地方都有老乡”。

很多人都不知道,网上流传不息的文言奇文《施氏食狮史》便是赵老的大作,他用这个特殊案例,表明了自己对汉字拼音化改革的意见。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1925年初春,由吴宓出面组织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受聘时,梁启超五十二岁、王国维四十八岁、陈寅恪三十五岁,而赵元任年纪最小只有三十三岁,足见当时学界对他学术造诣的认可。

(清华四大导师蜡像,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这四人中唯一的女性赵丽莲,名声最小,但她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先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学校及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还在台北“中国广播公司”和电视台主持节目教授儿童英语长达40年之久。



藏地读行


我来说一个大家不太知道,但的确地位超级高的大佬。

你们知道抗战时期的国家元首是谁吗?

很多人一听觉得当然是蒋介石啦,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老大啊。

其实这是个误区,蒋介石是抗战时的国民政府领袖,却并不是元首。抗战期间的中国国家元首,是这位——

林森。

林森,字子超,他可能是国民党中资格最老的革命者了。

林森出生于1868年,仅仅比孙中山小两岁。他是福州人,在甲午战争之后,就投身于反清抗日,甚至亲自去台湾联络抗日运动,按照革命的历史,他几乎与孙中山相差无几。

从十九世纪末,林森就开始参与反清运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联络了一些武装,武昌起义后,他在江西九江参加了武装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官。

由于革命资格老,而且与孙中山交情甚笃,德高望重,林森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参议院议长,被任命为这个国民政府中排行前五名的职务。

后来袁世凯当了总统,林森又任北京政府的参议院议长,之后经历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直到广州政府时期,一直与国民党共同工作。孙中山死后,中山陵就是林森一手负责修建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林森的地位,他跟孙中山是平辈的,蒋介石是小字辈)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后蒋介石遭到了国民党内的一致反对,被迫下野。但国民政府的主席总要有人做,这个时候,德高望重,不偏不倚的林森就成了理想人选。

林森虽然资格很老,但是从不结党营私,在国民党中没有任何派系。他尤其清廉自守,以如此高的地位,生活水平一直与百姓无异,甚至在重庆始终居住在普通百姓的房屋内,更不要说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了。
(印着林森头像的法币)


在抗战期间,林森只要公开露面,必然号召大家全力抗战,呼吁全民投入抗战。对于蒋介石的种种错误行为,林森也一直予以劝谏。

对这个名义上的下属蒋介石,林森一直是礼貌而不迎合。有一次轻装简从的林森在散步时碰见了众人簇拥的蒋介石,也不上前,也不搭话,该干什么干什么。蒋介石看见了他才大惊,急忙上前说“主席好”,地位可见一斑。

1943年,林森因车祸去世,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都予以了极高的评价: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而国民党方面,更是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民政府发布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龄钜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已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


小约翰




国民党的元老不少,但高逼格的元老数量并不多。

高逼格的元老要符合几个条件:一是资历要老,加入国民党要早,最好是早期就跟随孙中山;二是逼格要高,位高权重,影响力大;三是死的要晚,否则就没有“老”字之说了。

在破晓君看来,以下几位,妥妥的国民党高逼格的元老。

高逼格元老之一,张静江



张静江(1877--1950),是早期就追随孙中山的人之一,别人只是追随,而张静江不仅将自己的人放到了孙中山的“船上”,将钱也带到了“船上”,因为他家有钱。

除了跟随国父之外,张静江也和蒋介石拜了兄弟,为蒋介石的崛起也是出人出力。

像这样,连续能成功辅佐两任领袖的人,并不多见。



孙中山称他为“二兄”,蒋介石则称他为“革命导师”。

张静江一生当中,做过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开办过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做过全国建设委员会主席,做过国民党省政府主席;甚至做过国民党政治会议主席,以及国民党常委委员会主席。

张静江绝对是高逼格的元老。

高逼格元老之二,汪精卫



无论你喜不喜欢,无论你同不同意,汪精卫(1883--1944)都是国民党高逼格的元老。

早年在日本,就参加了同盟会,而且孙中山很欣赏他。

1910年组织刺杀清摄政王,失败后被捕入狱。出来后不久,去了法国。

1919年开始,应孙中山邀请回国,开始在国民党政府任职。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担任了国民党政府主席,除了没有军权,其它的都有了。

和蒋介石数次的交锋,都没有取得胜利。最后只能屈居蒋介石之下。

在建立伪政府之前,汪精卫绝对算是很有影响力的元老级人物,也绝对能称得上是高逼格。

高逼格元老之三,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早年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革命觉悟高,是书法大师,也是教育家。

1907年时,就创办了《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从1912年起,在国民政府中,历任交通部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长、监察院长,特别是担任监察院长长达34年之久,是国民党重要的决策人物之一。

1964年,在台湾去世。

于右任是高逼格的国民党元老,从各方面来说,都符合,难有争议。



国民党有影响力的元老还有戴季陶、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等,但能符合资历老、地位高、影响力大的,非上面三位莫属。


蓝风破晓


提起当年的国民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胡汉民、廖仲恺等人,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大人物。

不过,既然说到“高逼格”一词,那么这个元老肯定不能随大流,悦史君找了找,说说以下几位。

第一,不喜当官的吴稚晖

吴稚晖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贫寒家庭,曾考中举人,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孙中山在伦敦见面,同盟会成立后加入。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吴稚晖等人在巴黎主持《新世纪》,积极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稚晖回到上海,他拒绝了教育总长职务,专注于汉字注音等工作,反对袁世凯称帝。

孙中山死后,吴稚晖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在抗日战争中投靠日本,他大肆谩骂。

1949年,吴稚晖被蒋介石送到台湾,直到1953年去世。

吴稚晖是革命党绝对的元老,但他多次拒绝高官显爵,一生只承认中央监察委员,非常低调,但他的学问却很高明,悦史君认为,这是一个逼格近乎满分的人物。

第二,低调的贵族李石曾

李石曾是清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李鸿藻的幼子,从小受到很好的传统教育,但与重臣李鸿章并没有亲缘关系。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石曾跟随驻法公使孙宝琦来到巴黎,先后进入蒙达顿农校、巴黎大学等就读。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李石曾与吴稚晖等人组织世界社,同年加入同盟会。

1917年,李石曾到北大担任生物系教授,仍然热心组织学生赴法留学,先后创办北京中法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

1924年,爱新觉罗·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李石曾担任故宫财产清理保管委员会主席,1925年成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

1927年,李石曾支持蒋介石,1928年成为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

抗日战争中,李石曾在欧美跑外交,1948年短暂回国,1949年又去了瑞士。

1956年,李石曾去了台湾,直到1973年去世。

李石曾同样是元老,而且一生不求官场输赢,中外经历繁多,悦史君认为,也是一位高人。

……

国民党内当然还有不少牛人,但这里悦史君就不一一列举了,欢迎大家讨论。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当年的他,和廖仲恺被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

蒋介石也要叫他一声“七哥”,

重庆谈判的时候,毛主席、周恩来甚至还亲自前往去探望他

后来他的养女和他同宗族的人结婚,生的孩子名叫丁肇中,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他便是丁惟汾。


作为一个经历了血雨腥风的革命者和文人,丁惟汾厌倦了官场,国学素养深厚的他秉承家学,潜心从事学术研究,写了大概50余万字的专著。他常常对人说,“女子最好学医,男子应当学工科,不要成为官场中尔虞我诈的政客。”

丁惟汾是以官费进入的日本明治大学法学系,之后加入了新成立的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山东分会的主盟人之一,负责联络山东省的人。孙中山很器重丁惟汾,当时有句话叫做“唯丁是赖”,毕竟当时400多个日本留学生同盟会元,山东便占了1/8。


武昌起义以后,丁惟汾领导济南学界纷纷响应。辛亥革命以后,丁惟汾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到护法运动。当时黎元洪为了笼络他,还特意给他授勋章,被他断然拒绝。

之后,更是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协助改组国民党。1923年,他担负起了北方国民党的发展工作,第二年便发展了1.4万名党员,仅仅山东一省就有2000多人。由于丁惟汾在北方发展了很多国民党党员,后来有句话叫做“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


1928年以后,丁惟汾对蒋介石非常不满,一度关门谢客。蒋介石虽然嘴上喊着“七哥”,但是却心存芥蒂。特别是在丁惟汾的得意门生王乐平被蒋介石暗杀以后,丁惟汾慢慢开始趋向于自保。


日军侵华以后,丁惟汾辗转到了重庆。当时的他只能住在简陋的房子中,旁边甚至还有猪圈。孔祥熙觉得这样有点丢蒋介石总统的脸面,毕竟丁惟汾还是有国民党政府委员等一系列头衔的,于是只能让他搬走。

解放战争以后,大陆一直想方设法挽留丁惟汾。不过由于他讲义气、责任感很强,考虑到自己门生故吏太多,要是他留在大陆,那些人在台湾肯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最后他还是去了台湾,并以76岁高龄去世。陈毅曾经说过:“他老先生实在不该走,还拍没个养老的地方?”


历史是什么


很多人说胡汉民、陈其美、汪精卫等人。这些人确实资格很老,都是元老级人物。但他们其实都是孙中山的部下,地位肯定是低于孙中山的。国民党内部有几个人,是可以跟孙中山并驾齐驱的。这几个人才是真正的“超级元老”。

国民党前身是同盟会,它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联合成立的。孙中山自己的党叫做兴中会。华兴会领导人是黄兴、宋教仁。光复会领导人是章太炎、蔡元培。

黄兴是华兴会的创始人。当初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很多人很支持黄兴当最高领袖。但是黄兴非常谦逊,很坚定的支持孙中山。黄兴在同盟会(国民党)中的地位,是丝毫不亚于孙中山的。孙中山本人有时候比较偏激,且不太务实,很多反对孙的国民党人,都团结在了黄兴的周围。黄兴与孙中山后来也产生了很多矛盾。

宋教仁则是国民党内部的组织高手,正是他把同盟会改组成了国民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就开始搞铁路建设了。国民党一直由宋教仁负责领导。后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不死的话,很可能会成为国民党事实上的领袖(孙则是精神领袖)。

章太炎是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加入同盟会。章太炎在同盟会内部一直是孙中山的反对派,跟孙闹过很多矛盾,两人经常闹得不可开交。

黄兴在国民党中的地位是不亚于孙中山的。章太炎本来地位也不亚于孙,但是他跟孙矛盾太多,经常退党,所以影响了地位。宋教仁是后起之秀,本来有望接孙中山、黄兴的班的,只可惜英年早逝。


国史拾遗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陈其美、蔡元培、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张静江、于右任、李石曾、谭延闿、戴季陶、林森……

国民党元老简直数不胜数,但是,谁人可算是高逼格元老呢?

我们先将孙黄宋汪蒋这五人剔除,孙先生爱聊人生谈理想,黄先生黯然出走,宋先生惨遭毒手,汪先生徒当走狗,蒋先生爱写日记,我自觉得他们五人算不上是所谓的“高逼格”。

当然,对于所谓的“高逼格”我也不甚了解,所以我便说说我认为的两位比较有趣的国民党元老吧。



于右任:小处不可随便。

于右任虽是革命家,但是书法家的名头却更响亮。

于右任生于1879年5月8日的陕西三原,1900年慈禧携光绪逃亡西安的时候,于先生还参与过隆重的“跪迎”仪式。1906年于右任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右任任交通部次长。1918年于右任回陕西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直到1922年靖国军解散。1924年倡导国共合作,“合则两益,离则两损”。1930年于右任被推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11月飞去台湾。

国民党中有好几位著名的将领在报考黄埔军校时曾得到过于右任先生所写的介绍信,如关麟征、杜聿明、张灵甫、张耀明等人,于右任可算是慧眼识珠。

于右任在任监察院院长期间,据说因为许多人在随意小便,弄得满院子尿骚味“飘香”,实在是不忍卒闻,于是忍无可忍的于右任先生为了警告这帮不讲卫生的“流氓”,提笔写下“不可随处小便”这六个字,然后粘贴在墙上以作公示。

于右任可是鼎鼎有名的书法家呀,拿到他的墨宝藏起来,肯定能成为传家宝。于是,于右任写的那幅警示语被人偷了。

但是,“不可随处小便”这句话不够雅呀,怎么办?这位偷警示语的仁兄也是头脑灵活得很,他盯着这六个字像王守仁格竹那样格了起来,格着格着,突然眼睛一亮,然后将这六个字字剪成一个个单独的字,然后重新排序组成句子:小处不可随便。于是,那句只能放在厕所里如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不可随处小便”,瞬间升华成了如同“慎独”那样的警世名言,这时候收藏便没问题了。

1964年8月,于右任先生因病住院。

在于右任临终前,杨亮功曾到医院探望他,并问他有什么事需要吩咐,于右任先是伸出一根手指,然后没过一会又伸出三根手指,杨亮功始终不解其意。于右任当时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对于杨的猜测也只能频频摇头,杨亮功只好放弃。

左宗棠临终高呼“星斗南”,袁世凯临终悲叹“他害了我”,俱成谜题。

于右任的一根手指与三根手指又是何意?



戴季陶: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的爸爸。

戴季陶生于1891年,又是一个字比名出名的人,他名传贤,字季陶,原籍浙江湖州,但是出生于四川广汉。1905年戴季陶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跟随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然后,在日本遇到了同样因为参加二次革命而被迫逃亡日本的蒋介石,顿时引为知己,成为挚友。

在日本的戴季陶也没有闲着,认识了护士小姐姐重松金子,然后决定“为国争光”,对重松金子展开了追求攻势。重松金子很快沦陷,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后来重松金子便怀孕了。

但是,在重松金子怀孕后,戴季陶却跟着孙中山回了中国,他没敢带重松金子回国,因为,他怕老婆。也因为他怕老婆,所以在重松金子生下孩子后,他便将孩子交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也很仗义,我们是兄弟,这忙我帮了!于是,蒋介石收养了这个孩子,取名“纬国”,交给姚冶诚抚养,蒋介石对蒋纬国也始终视如己出。

蒋纬国早年矢口否认自己的亲生父亲是戴季陶,直到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才吐露真相,自己的生父是戴季陶,生母是重松金子。

所以,戴季陶是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的爸爸!


吾与吾国


活了101岁的国民党元老张群

张群,字岳军,出生在官宦之家。十九岁时,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速成班,录属步兵第二队。他与当时二十一岁的蒋介石同为校友,但蒋介石在炮科学习,两人并不认识。

次年,张群与蒋介石同赴日本学习深造,在东渡的船上两人相识。谈论交际之间,相见恨晚。张群自叹不如,对蒋极为佩服。为此,在日本振武学堂学习时,张群把原来学步兵科改为与蒋介石一样的炮科。期间,张群与蒋介石都追随孙中山而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张群后来官运亨通的契机。
然而军校毕业后,张群没有从事军旅生涯,而是在政学系颇有斩获。北伐时,张群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的总参议,成为蒋最亲近的幕僚之一。张群为其出谋划策、四处游说,极力拉拢党政界各方官员,为蒋介石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尽心尽力。张群先后担任同济大学的校长、上海市市长、湖北省主席、外交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成都行辕主任及四川省主席等职。
对日外交是国民党政权外交关系的四大支柱之一,国民党的对日外交一直是由张群主持。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七十年的中日关系上,我可以说是渊源最久、接触最多的一个……我几乎无役不从。
抗后时,张群负责与中共谈判。作为三人小组成员之一,与周恩来、马歇尔正式签订了双方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然而笔墨未干,内战又重开启。
解放战争后期,张群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及西南军政长官。1949年底,张群到昆明为游说云南省主席卢汉继续反共时,被宣布起义的卢汉扣留。由于卢汉与张群私谊较深,后被卢汉放回,使之逃回台湾。
到台湾后,张群先后任一些如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总统府资政等闲职。
张群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还编著了 “不老歌”“酒经”等养生经验和养生哲学的文章。1990年底,张群病逝,终年101岁。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国民党内部,有一个四大元老的说法。这四个人分别是:

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听历史知事给你一一介绍:

1,张静江。

张静江是浙江人,生于1877年,张静江是一个江南丝商巨贾之家的儿子,这个富二代在1902年担任驻法商务参赞,结识了孙中山,一直给孙中山经济上的援助。孙中山与他私交很好,称他为“革命圣人”(孙中山一贯喜欢给人戴高帽,黎元洪也是圣人)。

张静江和蒋介石的关系更不一般,蒋介石称张静江为“革命导师”。蒋介石入党时,张静江是蒋介石入党的监誓人。张静江在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为革命筹集经费,这时候的蒋介石就是张静江交易所的一个交易员。后来,蒋介石就是在张静江的扶持下,走上人生巅峰的。

2,蔡元培。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只比孙中山小2岁。蔡元培25岁考进士,点翰林,是清末科举制下的学霸。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光复会,主要成员还有陶成章、章太炎、秋瑾、徐锡麟等人。后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被蒋介石暗杀,蔡元培醉心教育,光复会分崩离析。

蔡元培在担任民国教育部长和北大校长期间,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更新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依旧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事业上,同时希望弥合国共矛盾,制止国民党的滥杀行为和白色恐怖。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年72岁。

3,吴稚辉。

吴稚辉是江苏省常州人,生于1866年,比孙中山还要大3岁。


历史知事


国民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同时也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之一,要说到高逼格的元老,第一个肯定得老,加入时间非常早,第二个在政党中不但资历深,同时贡献大有威望。

先来说说比较常见的一些答案,国民党四大元老:

1.蔡元培,1904年赴德国留学,当年冬建立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国民党前生),1912年任职南京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大校长,一直致力于推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五四运动支持学生爱国行动,1927任国民党常务委员,一直努力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我个人认为蔡元培在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民国大师云集,他有很大的功劳,推行西学,也为当时的中国青年间接的传输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事业埋下了种子。

2.张静江,在法国孙中山结识后,一直为中国同盟会活动筹集资金,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讨袁失败你,赴法国与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1923年再次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6年五月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主席,后让职于蒋介石,抗日战争爆发后赴纽约定金,我认为张静江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中国民国的经济建设上,在任何时候革命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张静江帮助国民党解决的资金上的难题,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蒋介石称它为“导师”。

3.吴稚晖,1901年东渡日本求学,1902年与蔡元培成立爱国学社,1905年就结识孙中山,当年多个革命团体在东京结合为中国同盟会,1907年在法国巴黎与张静江,发行《新世纪》,组成中华印字局,印书报宣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与孙中山共商建国大事,吴稚晖的贡献在于一生都在推动教育和科学的普及和思想的传输

4.李石增,他有深厚的国学功底,1906年组织世纪社宣扬无政府主义,同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20年创办中法大学,在得到孙中山支持后同年在法创建里昂中法大学,1926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任院长。他的贡献在于对教育领域的推动

除以上四位,国民党还有一些高逼格元老(我对高逼格在此的理解是有特别贡献的,如果仅是权力较大则不在此列。

廖仲恺:单论贡献我认为他该排在第一,1903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1905和妻子何香凝与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1906年翻译了早期的社会主义学说,是最早介绍探索社会主义的人,他在早期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极力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李根源: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过(我们云南的陆军讲武堂,当时挺厉害的),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退出政坛,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朱德元帅的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