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漠北各族势力在被沙俄吞并前屡次被剿灭又屡次复苏,反而归统沙俄后再无动乱呢?

谪仙人太白


其实老毛子搞定漠北中亚的游牧部族,也没那么简单,曾经也是多次反复的。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老毛子有什么秘笈,而是时代变了,战斗的方式变了。

所谓战斗的方式变了,其实就是火器的出现。火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曾经纵横不可一世的游牧帝国、马背民族都变得不堪一击,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马背民族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这些游牧帝国最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东的阿拉伯帝国,另一个就是漠北的蒙古帝国。

阿拉伯帝国将近600年,曾经是纵横中东,不可一世的帝国,其版图向东则扩张到今天的印度,也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的由来;向西则最远达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垄断了东西方的路上海上交通要道。但现在的阿拉伯各国,哪还有一点点阿拉伯帝国的威风?

在被西方摁在地上摩擦了数百年以后,至今是四分五裂,内部可以说是相当的混乱。

而蒙古帝国在创造了游牧民族最辉煌的一页以后,至今也是偏居一隅,消失在世界的政治版图中。记住我这里说的是政治版图,也就是说,今天的蒙古国,不管它能不能代表蒙古正统,因为黄金家族都生活在中国,但它在世界政治上是完全可以忽略的。谁会在乎一个国民只有三百万,没有任何科技可言,军队不堪一击的内陆小国呢?

原因何在?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火器的出现。

太史公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远处则用弓箭,近处则刀劈斧斫,这是他们的主要攻击方式,数千年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而蒙古,一直没有变化;而且其战斗模式非常有特点,“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这种战斗方式,曾经让大汉名将李广苦不堪言。在文景之时,李广守卫北方边疆,历任雁门、北郡等七郡太守,可以说是立下了赫赫功勋,把他善守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倏忽而来,倏忽而逝的不可捉摸的战斗方式,李广则极为不适应。李广善守,善用步兵和弓箭手,可人家不和你纠缠,李广就只剩下吃苦头了。

其实真正能够痛击草原部族的,也只有善于使用骑兵快速突击的霍去病、李靖;善于调动骑兵和诸兵种配合作战的卫青等寥寥数人了。

后世名将,比如戚继光,打倭寇是神出鬼没,厉害得很;但是在北地,抗击游牧民的进攻,却没有建立太大的功勋,原因也是没有找到应对骑兵快速机动突击的办法。

后来蒙古骑兵横扫中亚西亚和东欧,更是将这种机动攻击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不断骚扰包抄阵型严密的欧洲军团,而笨重的欧洲重骑兵和步兵又不敢离开阵型分散攻击,这么的反复几轮接触下来,欧洲军团就会陷入崩溃状态,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在农业社会,火器没有发明或者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马匹加上弓箭的攻击,在野战战场上是无解的。要不就像霍去病一样,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突的比你还快,攻的比你还狠;要不就是结寨防守,就像戚继光、李陵李广孙子那样,这样可以有效杀伤骑兵,甚至获胜。但结寨防守的弱点在于,游牧骑兵即使输了,你也无法将其歼灭,因为他能跑,会很快的消失在大漠中。

但是在火器得到大规模应用以后,骑兵的这种攻击方式就失效了。火器的威力远在弓箭之上,攻击距离也更远,发射也更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火器将人的能力降到了最低,只要经过适当的培训,老弱病残女人都可以使用,而弓箭要想射得远,射得准,对臂力是有较高要求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军的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的3万蒙古骑兵抗击8千英法联军,最终的战果是:

  据俄使伊格估计,当时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多么恐怖的差距。

冷兵器时代至此,可以说彻底落幕。

而俄罗斯是率先进入火器时代的列强之一,靠着火器对骑兵的巨大优势,这些漠北民族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

但是题目中后半句说法是错的,老毛子搞定这些漠北游牧民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也是打了100多年。从1607年俄罗斯在托木斯克和卫拉特和硕特诸部第一次大战开始,一直到1757准格尔汗国灭亡,整整150年,老毛子搞定这些漠北游牧民族并不容易。而且这还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的持续打击下完成的。

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时候的火器还没有对马匹和弓箭形成绝对的优势。但随着火器的不管改进,威力逐渐加强,骑兵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蒙古骑兵在通州之战就是骑兵最后的挽歌。

这个时候,不止老毛子不再把漠北这些部落当回事,其实现在中国还会考虑漠北的威胁么?一样能搞定他。

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就是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威胁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不再能够威胁中原,而新的威胁来自海上。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时代变了。


江上一峰青


因为俄国人能在漠北定居,而中国人不能。

漠北苦寒,田地只能一年一熟,以中原古代的牛耕技术,一个壮劳力能耕二十亩就到顶了,亩产两三百斤,一年打个四五千斤,自己都得吃掉一千五百斤,牛马的食量是人的三倍,如果每人都有一匹马或一头牛,那一年至少要六千斤粮食,你打的那四五千斤够吃么?而且女人小孩也要吃饭。

俄国人就不同了,他们是带着近代先进马拉犁技术来的,那玩意一人两马一天就能耕二三十亩地,一人一年种上两三百亩不在话下,产粮四五万斤,足够养活一家老小带几匹马的。

所以,没有先进农业技术,没人能在漠北定居。在俄国人带来先进技术前,漠北只适合游牧民族生存,因为他们的羊群可以一路吃过去不怕草不够。所以中原没法统治漠北,只能看着游牧民族一茬又一茬长出来。俄国人直接定居,抢了游牧民族的草场种田,让游牧民族无地可牧。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漠北从来都不是我国心腹大患。只不过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漠北的土地并不适合耕种,所以才被放弃。

汉朝时,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霍去病甚至到达了贝加尔湖。汉军击破匈奴,漠北风沙不可留,于是汉军在击破匈奴王庭后便返回了。甚至没有派兵留守。



东汉大将军窦固再次击破匈奴。设置了
宜禾都蔚统治漠北。后来由于漠北实在太贫瘠,没什么利用价值,便被废弃了。汉军撤回。

章帝时期,窦宪讨伐匈奴。这一次汉军彻底击败了匈奴。北匈奴遁走,从此彻底消失在了茫茫漠北,不知所踪。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今天在蒙古国境内一座山上已经出土了当年窦宪刻石记功的石头。此后,汉朝并没有把漠北当做领土。而是交给已经投降的南匈奴看管。


汉朝之后,一直到唐朝,唐朝和汉朝一样。虽然武力远达漠北,但是却没把漠北当做领土,认为这地方贫瘠寒冷,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周边又不像西域一样有重要的贸易路线,于是便放着不管。

唐朝之后,漠北基本被排除在中华领土之外。再加上蒙古族等民族的崛起,中原王朝再也没有像汉唐一样掌控漠北的主动权。

今天的俄国,实行的是邦联制度。漠北地区被分成几个自治共和国。他们都有自己的总统,行政。所以当然不会反叛了。而且即使在今天,漠北地区也是贫寒无人。虽然分成了几个自治共和国,但是总人口不过几万人而已。


忘川星玉


喜欢军事历史的朋友拜托点击蓝色小字关注我

自古为什么漠北地区会一直入侵中原,在于漠北地区是极寒之地,从气候的角度来说,那地方是季风所到不了的地方,所以一直是苦寒之地,根本开拓不了耕地。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曾经多次出击漠北,但最后都没有控制漠北一样,不是我们控制不了,是我们不想要。

在古代,中国人经过不懈努力,将东方最富饶的耕地地区征服,而周围只剩下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唐朝时期曾经征服过漠北,但是那地方并不能给唐廷带来什么收入,漠北主要的产品是皮毛,但是中原有丝绸,根本不需要。而派驻一支军队在漠北,人数多了的话开销太大了,人数少的话又守不住。所以还不如把花在漠北地区的兵力,用来征服其他地区。

但是帝俄就不一样了,他们同样是处于苦寒之地,而且在欧洲对皮毛有巨大需求,也就是说帝俄其实不是靠武力拿下漠北的,而是通过贸易和下层民众对漠北的渗透,达到了控制漠北,也可以说是同化漠北。

就如当年满清开放东北,面对东北有未开发的耕地,大量汉人进入东北,现在的东北已经布满汉人,这和帝俄控制漠北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当时古代中国强制迁一批汉人去漠北,那么结局也是能够控制漠北!


小司马迁论史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漠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和林。


在中国历史上,漠北地区经常有不同的游牧民族向南冲击长城,对中原王朝产生影响。

中原王朝强大时,如汉时、唐时,也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征讨,产生了很多代表汉民族武力顶峰的军功,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犁庭扫穴等。

在中原王朝衰弱时,游牧民族多次以漠北为根据地,不断袭扰中原地区,甚至在宋末、明末摧毁中原王朝的军事、政治秩序,入主中原。

很多游牧民族,之前于史无载,好像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一样,突然间就变得很强大,直接出现在中原王朝旁边,也使中国的史官们也无从考究他们的来源,只好语焉不详地说他们是某某别部,大意是跟着某个民族一起迁徙过来的。

中原王朝的皇帝们通过翻阅史册,肯定也发现了一个规律:

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有两个:

在西北,是在阿尔泰山的中亚草原(北虏)。

在东北,则是在呼伦贝尔草原附近(东胡)。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游牧民族,其发源地基本都在这里。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两边的游牧民族交替强大,占据漠北草原,号令北疆,与中原王朝争雄。

中亚草原,即位于中国西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从古至今,有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吐火罗人、钦察人、斯基泰人、阿兰人、哥特人、康居人等等,还有很多连史学家也不知道怎么命名的民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这些民族的日常,都是逐水草而居,他们之间也发生征战,但更多的是融合。这些数量众多的不同人种、民族的人在一起地域里生活,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民族。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等都是如此产生的;

在东北的兴安岭附近,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先后出现有丁零、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

中原王朝如要解决游牧民族如同韭菜一般,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强权出现在草原上的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断绝草原民族强权的生成机制。

可以有两种做法:

1,军事占领,强权统治。汉王朝、唐王朝即是采取此种做法,只是这种方式会随着中原王朝势力衰弱时出现强烈的反弹。

2,政治攻心,经济革命。通过经济影响,彻底改变这两个地方的地方游牧经济为农耕经济。实际上,这是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大面积屯田,中原王朝也不至于每次出征都有鞭长莫及之感。

现代国际社会对金三角毒品的治理,实际上也是第二种办法,替换农作物,改变当地以毒品为生的生活状态,以达到彻底治理。这即是中国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汉、唐时,中原王朝的都城都在长安,因此王朝的注意力,始终都集中在西北地区。

为了保卫都城长安,就要控制河西走廊。为了守住河西走廊,又要占领西域。为了守住西域,又要继续向中亚腹地进攻,直到中原王朝的军事能力达到极限。这个极限是指中原王朝军事物资投放的最远距离,基本就在现在的中亚一带。也因此,汉朝、唐朝不断向西北用兵,唐朝时最远打到了现在的伊朗一带。

依靠军事进攻,打下来中亚草原这只是第一步。中原王朝需要在当地屯田,改变当地的游牧状态为农耕状态,实现自给自足,前文说过,这非常困难。由于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还有当地的水土条件不适合发展农业等原因,中原王朝改变当地生产习性的工作,往往来不及实施,就因自身原因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从而退出了中亚草原地带的争夺。

中亚地区,重新进入了游牧状态,成为各种游牧民族的催生机。这些游牧民族,不断蚕食河西故地,使得汉民族的西北防线自唐代开始不断后缩。

当朝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时,中原王朝的雷霆之锤也给了匈奴、突厥以沉重打击,在客观上为东胡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清朝的创建民族,都源出东胡。

中原王朝为了抑制西北的游牧民族,有时会策略性地扶持东北的游牧民族。所以,东胡的各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的舞台要比西北的游牧民族还要大,不管是鲜卑、契丹、蒙古还是女真。

唐代之后,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实际上已经在对付东胡民族。西北地区由于战线收缩,已经放弃了河西以外的中亚地区,对漠北更是鞭长莫及,不得不建立要塞、长城来防御。

东胡民族变得强悍难制,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已经从部落制向国家体制转变,这种游牧与农耕两种政治组织所迸发的战斗力,让中原王朝倍感压力。由此可见,石敬塘送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影响极其恶劣。

明成祖时,汉民族武力有所恢复,力图振作。他曾经五次出征漠北,犁庭扫穴,虽战果不多,每次匆匆而返,但却断绝了蒙古人复返之念,甚至到秋天还要去草原纵火。

但是,归到实际,这不是改变草原生活经济的做法,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明朝200年间都不能解决北患。

到了清朝。由于清朝本身就是东胡的游牧民族(渔猎),因此中原王朝东胡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满清政府实际上也没有能力经济同化,但是它能够做到精神同化。满清200年下来,蒙古已经不能再作为边患了。

于是,在18世纪前后,中原王朝剩下漠北问题,就是西北地区刚刚冒头的游牧民族势力,这股势力被称作准噶尔汗国。

清王朝通过80多年的连续征战,终于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占领了中亚地区。同样,清王朝也没有能力改变当地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性,因此时有反叛。直到左宗棠再次收复新疆时,新疆的生产方式也基本变化不大。清王朝也面临着与汉唐王朝一样的困境,中亚地区距离核心区太远,军事投射能力变弱。清王朝依靠军事强权统治,在当地勉力支撑。直到19世纪俄罗斯的到来。

俄罗斯统一欧洲部分后,在18世纪后期,开始经略中亚草原。当时俄罗斯通过学习西方世界,已经具备了近代的火器装备和近现代的社会管理制度,而这些跨时代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对俄罗斯能够占领,并顺利征服中亚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有重大关系。

如俄罗斯攻打塔什干时,1940名士兵,进攻一座30000人驻防的大城,最终打赢了,让塔什干赔了50万卢布。

俄罗斯就此通过先进的军事装备,用不多的兵力逐步控制了中亚草原。

俄国又通过近代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往中亚迁徙大量的俄罗斯农民,并且严禁各个游牧民族越界放牧,同时还人为制造矛盾,断绝了这些民族间的交流,使其不能产生新的游牧民族强权。

于是,漠北地区就出现了权力真空状态。以往2000多年来,不管是西北的阿尔泰山游牧民族生成器,还是东北的兴安岭游牧民族生成器,到了18世纪末,都不能再为漠北提供新的游牧民族强权了。

漠北,枕戈待了2000多年后,安静了。

也因此,俄国在往西伯利亚的扩张之路异常顺利,因为当地已经没有地区强权了。西伯利亚汗国,看着挺大600万平方公里,有多少人呢?全部加在一起,不到20万人。


直到此时,游牧民族也并非没有机会。因为不管是俄国,还是清王朝,实际上并没有从根上改变当地民族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是通过军事强权威压,与以往中原王朝势力强大时的做法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可是时代一直在发展,俄罗斯和清王朝都在18世纪、19世纪挺住了,迎来了工业革命后的20世纪。随着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游牧民族的骑兵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

在适宜定居的地方,游牧民族纷纷抛弃了帐篷,住进了砖瓦房。他们的生活习性2000多年来终于被整体性改变了。新的游牧民族强权,再不可能再建立起来了。

在西北,清王朝和俄罗斯分别占领中亚草原一部,用武力维持到火器出现大变革以压制、终结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优势,共同完成了清靖漠北游牧民族势力的工作。

在东北,清王朝独自通过羁縻、姻亲等手段控制了东北草原,使得东北游牧民族产生新的强权的机制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

漠北游牧民族强权的两个供应基地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漠北地区就此安静了。只是,老式的游牧民族强权已经走下历史舞台,新式的军事强权却在北疆再次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威胁。

在此,虽为汉唐时候的中原王朝感到惋惜,但要求汉民族在2000年前进入到工业革命时代的要求太高了,俄罗斯和清王朝则很幸运地赶上了。

借用一句互联网流行的话来结尾,也可能不太恰当:站在了风口上,猪都能飞。


而知而行


这个问题乍一看会觉得沙俄比中国高明,其实并没有谁比谁强。之所以会这样我认为有这么3点原因:

1.火枪、火炮的发展应用——能够轻易打败游牧部落

在火器没有发展成熟之前,游牧民族一直对农耕民族具有骑兵优势,俄国的前身就一直被蒙古骑兵压着打,但随着火器的发展,游牧民族的优势逐渐被抵消。

当然,游牧民族也会使用火枪火炮,但火器不比冷兵器,它需要稳定的弹药供应、需要高超的工匠保证加工精度,但游牧民族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这些都无从保证。

但就算他们建立了生产基地,却会因此丧失最重要的机动性优势。很容易就会被农耕文明一锅端。

于是从15世纪开始,亚洲内陆的游牧民族就开始被沙俄、清朝两个火药帝国一步步蚕食合围。

在中国,从东到西,今天的内蒙、外蒙、新疆、中亚的一堆斯坦被纳入清朝版图,原先的游牧部落或彻底降服(蒙古)或屠灭(准噶尔部落)

(图为清军和准噶尔部的乌兰布通之战,双方都有火器,但清军火器明显更多、更强)

在沙俄,俄罗斯殖民者拿着火枪火炮,一路向东、向南,建立据点、获取毛皮。最终,两大帝国在贝加尔湖、雅克萨一带碰撞相遇。而处在中间的游牧部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漠北对沙俄、古代中国不同的价值——是否有占领的动力?

在古代中国,不能种庄稼的土地,简直毫无价值,就算征服驻军也是得不偿失。所以古代中国对漠北的游牧民族只能打败压制,而没有动力去占领征服。

(图为:苏武牧羊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去塞外放羊简直是活受罪)

而对于沙俄,派遣很少人数的探险队就可以获取大量值钱的皮毛,这是个一夜暴富的买卖,自然有一代代人去干。

3.中俄两个方向的气候不同——能否殖民定居?

请看下面的全球降水量分布图,在中国长城一带,降水量有一个断崖式变化,这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越过长城后很难适应塞外的气候,更别谈定居生活了。

而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带,降水是逐渐减少的,这使得俄罗斯殖民者向东、向南扩张的过程中可以逐步适应气候,一代一代的前进,建立稳定的殖民地。

总结一下:

首先,有了成熟的火枪火炮,文明国家才能轻易战胜游牧部落,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对付游牧民族都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然后,由于塞北、西伯利亚这些地方对古代中国、沙俄的不同价值,使得沙俄有动力一直向这些地方扩张,而古代中国则没有这个动力。

最后,由于中俄两个方向的气候不同,沙俄占领这些地方后能够逐步建立稳定的殖民地,向这些地方移民。而古代中国则不能。


人口结构改变了,也就没了叛乱的土壤了,这也是建国后,中央向xin jiang大规模移民下的一盘大棋。

令人担忧的是,最近几十年,xin jiang的汉族人口比重却在急剧下降。


福林说历史


漠北古称岭北,古代所称的漠北是指南起蒙古喀尔喀南部的戈壁,北抵贝加尔湖之间的狭长地带。

而广义的漠北则指内蒙古以北的地区,其范围包括如今的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漠北自古以来都是各少数游牧民族兴起的摇篮,自秦至清,先后经历了匈奴、鲜卑、柔软、突厥、回鹘、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漠北也因此成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游牧民族相互角逐更替竞技的历史舞台。

在这篇富有神秘色彩的土地上,逐水草而居、以皮革为服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各游牧部落通行的标准风俗。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逐水草而居、看天吃饭成为游牧民族的常态,正是源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游牧部落天生勇武彪悍弓马娴熟的战斗风格。

与之相比,漠南的农耕民族,以土地种植为生存基础,加之处于亚热带的纬度,良好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形成了中原王朝的人民历代皆以农作物作为生存的基础,而农作物的可储藏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保障了中原王朝人民安居乐业。

因此对比漠北游牧民族农业文明先天具有稳定的优势,故此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始终处于固化状态,一切中原王朝始终围绕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士农工商”的排序足以说明中原先民对农业的重视。

而游牧民族无固定土地收益,亦无抵御自然天灾的先天条件,每逢天灾暴雪或久旱无雨,物资匮乏的游牧民族只得通过采取对外武力扩张的方式来劫掠物资,以求安然度过。

这就是为何在长达数千年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漠北游牧民族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心腹大患的主要原因。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到满清入关,无一不是一幅幅中原王朝对抗漠北游牧部族的历史,甚至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部中原王朝与漠北少数民族互掐的历史,正是中原王朝先民的极力自卫反击,历史上才会出现“封狼居胥”、“三箭定天山”等等脍炙人心的经典历史故事,由此中原王朝启动开挂模式,展开了对漠北游牧民族疯狂追杀的态势。

虽然曾经的中原王朝有过那么几次追杀游牧民族的先例,然而,梳理史料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多数情况下中原先民原住地要么被漠北兴起的游牧部落侵占、要么汉人民族直接沦为亡国,譬如“五胡乱华”和“蒙元灭宋”以及“满清代明”皆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中原文明与漠北游牧民族文明是一部相爱相杀的互虐史,在这部“虐心大戏”中,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都没有最后的赢家。

但历史的拐点进入十七世纪,一个原先生活于东欧,饱受金帐汗国摧残的罗斯民族诞生,并以莫斯科公国为基础,此后一路开疆拓土,连续整整三个世纪将帝国触角延伸至整个广袤无垠的漠北地区,由此沙俄成为一个诞生于寰宇的超级第一大国。

也许有人会疑惑:难道晚期的俄罗斯族人的能力甩开早期的中国人几条街?

非也!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双方所处的历史背景来注意剖析。

中华文明成系统的发展肇始于秦朝,没落于清朝,而纵观俄罗斯民族,虽然其文明起步较慢,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连国家都不存在,直到14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的出现,俄罗斯民族才开启了国家的概念。

此后沙俄彼得大帝顺风借势正好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列车,俄罗斯民族随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西化改革,自此俄罗斯民族逐渐由传统的农耕民族转型为工业文明,那么以此时仍旧处于漠北诸地的游牧文明与俄罗斯的工业文明相抗,其结果无异于以卵击石,

自然全无反抗之实力。

沙俄通过军事行动将偌大的漠北纳入其有效管辖领土,表面上看是其强悍的民族战斗风格,实则可以说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完胜碾压!


明月秋风照当年


本人因工作关系四十年前去了内蒙及东北的许多地方,看到史书不曾记载的事实,本人还好问,见到岁数大的人就想问一问古时的事。以我知道的为什么经过这么多的战争,迁移,人还这么多?从汉开始把匈奴消灭,可以说当时的蒙古草原已没有多少人了,当时出征几天都见不到人影,这在史书上可见。到明朝消灭元朝,蒙古草原人烟极少,人数恢复极慢,这从外蒙这么多年人口也没增长多少就可见证,少数民族生了孩子吊在树上,生存率是极低的,他们好酒,勇敢好斗死亡率极高,所以女多男少。再看关内汉人地区,由于大地主集中土地,宗族抢地抢水经常械斗,那时实行一妻多妾制,连有些富农都一妻一妾,更何况大地主了,再说重男轻女溺死女婴随处可见,所以关内男多女少。无地无老婆的男人特多,一遇天灾人祸人们就去关外,蒙古草原跑,这就是那里人口增加的原因,走一批再去一批周而复始,就跟现在又有人去俄罗斯找老婆是一个道理。


妙妙爷爷2


提出此问题的人,政治动机不纯正。首先从地理概念上说,漠北既长城以北到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此地域上民族众多,文化摧残。在由清到民国时期,此期间包括外蒙古,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均属于天朝领土受到天朝管制。在从时间概念上说,天朝于漠北民族的斗争和交流存在了存在了上千年。在考古中发现包括西亚西亚的部分墓葬都拥有汉式风格。而俄罗斯民族的形成雏形是在元朝时期,其正真走向强大是在彼得大帝之后。而在苏联时期,其力量才扩展到中亚,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控制势力又分解为中亚诸国。其三,远东地区,自古也属于天朝势力范围,但是地广人稀所以实际控制力很薄弱,再清朝时期随着俄国需要东部出海口的战略,和日本的远东战略,使之相互蚕食了远东广大地区,而此二国为此也多次作战,互有胜负。而人口较为稠密经济在该地区较为发达的外兴安岭及库页岛地区一直控制在天朝手里。直至二战结束后,由于多放原因,目前归于俄国管理。包括,在苏联帮助抵抗法西斯由蒙古共产党组建的蒙古国,也是因为二战后独立形成。这一切在5000年历史看不过几百年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地图格局还会有变化的,但前提是中国必须自身强大起来。只有自身的发达,配合包容的民族性,自然该回归的就回归,该属于谁的自然属于谁。同时,有句老话叫得中亚者得天下,所以必须无条件的支持一带一路是富国强国的政治宗旨


猩猩也是猴子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两个征服漠北的人物!我们来说两个人,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汉武帝。实际上匈奴人并不是很怕汉武帝,却是对秦始皇发自内心的恐惧。为何呢?因为秦始皇的执政理念不同!秦始皇派兵从来不撤军!历史上,秦国每派出一支部队从来就不撤的,比如赵佗的五十万部队,蒙恬的三十万大军。秦始皇把兵往那一摆,便开始屯垦,筑城,发展,安定,然后繁殖下一代,等这孩子一出来就是老秦人,也就会为老秦人效力,然后再以此为基地继续扩张,直到天边。也就是说,如果秦始皇打到漠北,那么他的军队会占领那里,囤住那里,开垦或放牧那里,但是汉武帝则是打完就撤虽然痛但很快过去,这是两种不同理念。而后,沙皇俄国与满清王朝最大的区别也在这里!满清王朝对漠北的统治基本上也是采用之前汉朝的统治方式,打服了就好,但是从不参与治理或者开发!而沙皇俄国则不同了,沙皇俄国奉行的是类似秦国的战略,打,一直打到天边,比如,漠北地苦寒,生存不易,沙俄皇帝就给他们特权,打,打下来的归你们。于是沙俄贵族都是侵略成性,他们不断侵略不断扩张,不断占领。而原本的漠北人民被调走打仗,打到一个宜居的地方便停下,住下,安居乐业了。而原来的漠北则成了无人区或者少人区,这样,资源问题就不会因为人口膨胀的障碍,有多少战争就是因为资源在打的。只要有出路,跟着沙俄能发财致富,谁还愿意反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