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戒尺進課堂」引熱議:適度懲戒有必要

安溪一中學“戒尺進課堂”引熱議

當地教育部門:起警示作用,讓學生知敬畏

一中学“戒尺进课堂”引热议:适度惩戒有必要

(黃暉 繪)

前段時間,一篇《孩子,希望你能遇見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師》在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近日,安溪第十九中學在學校禮堂舉行戒尺授尺儀式,全校6個班級分別配備一把標準戒尺。“戒尺進課堂”活動經朋友圈轉發後,引發熱議。

初衷

每班一把戒尺 起到警示作用

昨日,記者瞭解到,在安溪第十九中學的“戒尺進課堂”啟動儀式上,該校校長雙手捧著一把戒尺,各個班主任依次上臺,向戒尺鞠躬行禮,然後鄭重接過戒尺。

學校啟動“戒尺進課堂”的初衷是什麼呢?記者從該校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學校給3個年級6個班分別配備了一把標準戒尺,“如果學生嚴重違紀,頂撞老師,且屢教不改,老師就可以動用戒尺對學生實施輕微懲戒,以達到教育和警示學生從小養成愛學習、守紀律、懂規矩、知敬畏的好習慣。當然,如果經過批評有改正就不會懲戒。”

據瞭解,學校對戒尺的使用制定了嚴格規定,“我們嚴禁體罰,但希望能夠對學生保持適度懲戒。”學校對數量、力度和懲戒部位都做了相關規定,比如只能打手心,別的位置不允許打,同時數量不能超過3下,至於力度,要由值日行政、副校長或者校長在場監督,“最好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我們主要目的是要起到警示作用。”目前,戒尺平時都放在教室講臺上,啟用至今還沒有使用過。

熱議

適度懲戒有必要 擔心被視為體罰

戒尺作為教具,似乎只存在於影視劇中,在現實課堂上極少看到。這一次,在安溪第十九中學,戒尺走進了課堂,再次引發了老師、家長以及廣大網友關於教師懲戒權的討論。記者注意到,在某公眾號轉發該事件後,跟帖評論的網友大多對“戒尺進課堂”持肯定態度,大多數網友都表示“適度懲戒是必要的”“合理適當的懲戒,是健康成長的保證”。

許老師是一名小學老師,有著20多年教齡。對於戒尺進課堂,他覺得教育是一種綜合手段,沒有懲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有獎就應該有懲,“戒尺具有懲戒、警示、教育之意,是一種教育手段,不是目的。”

網友“黃清平(陽傑)”表示,贊成老師有一定的獎懲權,戒尺進課堂是迴歸傳統文化教育的一件大好事,“作為學生家長,只要老師是為了孩子好,適時適當地對違規學生做出懲罰,是要支持老師的。當然,老師要慎用手中的戒尺,當用即用,用之有效。學校更要利用戒尺文化,進行有效宣傳,讓學生懂得戒尺的威嚴與受戒的恥辱。”

市民張先生對學校做法表示贊成。他表示,在其他國家,教師擁有教育懲戒權的例子並不鮮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的教師,都擁有一定的教育懲戒權;有些國家甚至明文規定,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懲戒室”,由專人負責對不守規矩的學生實施懲戒。

市區某小學的蔡老師有17年的教學經歷,她對戒尺的使用表示擔憂。她覺得,在當前的教育中,教師的教育懲戒權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多數教師認為對違規學生施以恰當的懲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實際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師又大都不敢行使懲戒權。因為在“適當的懲戒”和“體罰”的界定方面,現在還沒有出臺一個明確的細則。在此種情況下,教師認為是“必要而且恰當的懲戒”,但如果被家長和學生視為“體罰”,就百口莫辯,從而導致師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產生。

網友“翠竹聽雨”表示:“現如今,即便有戒尺,有幾人敢用?恐怕也只能形同虛設啊!”網友“醉茶坊”也表示,教師的尊嚴不是因為戒尺而存在,需要社會的重視和尊重,尤其是教師地位的提升。

部門

請戒尺進教室 讓學生知敬畏

安溪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是該校德育教育的一種創新,戒尺放置在班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讓孩子們常懷敬畏之心,敬畏師長、敬畏父母、敬畏知識、敬畏大自然,“請戒尺進教室,讓學生知敬畏!”

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陳奕榮博士對學校的做法持支持態度。他表示,在人生成長的路上,除了體驗成功的喜悅與快樂,享受鮮花和掌聲,同時也要懂得面對挫折與困難、體驗批評和懲戒。在注重賞識教育的同時,也要看到懲戒的意義和目的。在遵守原則、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戒尺進課堂,讓學生知敬畏,踐規矩,增強心理耐受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失為教育輔助的良好手段。

(記者 吳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