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神鵰俠侶》中,程英對陸無雙道:“三妹,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你又何必煩惱?”她話雖如此說,卻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金庸逝世的消息傳來後,無數書粉和武俠迷借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但同樣忍不住流下淚來。


今日的頭條熱搜上,眾多話題均是在紀念先生。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作為“新派武俠”的開創者,金庸曾推動了通俗文學在大陸地區的復興,而改革開放後“金庸熱”的潮流,也正值電視、電影等媒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影視化改編對金庸作品的推廣,也迅速擴大了金庸的知名度。70後、80後、90後幾代人中,即便沒有看過金庸小說的人,也耳熟能詳黃蓉、郭靖、喬峰、段譽、令狐沖、韋小寶、張無忌等金庸筆下的經典人物。

而金庸也是近代文學史上,作品為數不多能被雅俗共賞的作家之一。在微頭條上,不管是馬雲、張一鳴等互聯網創業人士,或是張紀中、李亞鵬、黃曉明、胡軍、劉亦菲等與金庸有過合作的影視行業人士,還是溫瑞安、王蒙、南派三叔等知名作家,甚至是寶萊塢的阿米爾汗,都在緬懷先生的逝世。

金庸筆下的江湖,有刀光劍影,有兒女情長,有俠義、信義、情義、豪情、正氣……,但最蕩氣迴腸的,仍是家國大義,曾經的傻小子郭靖為守襄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代豪傑喬峰為避免生靈塗炭最終犧牲小我。在當今的時代,我們或許不再需要江湖,但先生筆下的精神文化,卻是萬不能丟的,這才是金庸小說留給後世最為珍貴的東西。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各界名人集體悼念金庸

斯人已逝,永失絕唱


電視劇《疑犯追蹤》中曾有一段經典臺詞:“每個人都會孤身死去,但如果你對某個人很重要,如果你救過某個人,愛過某個人,哪怕只有一個人記得你,那麼也許,你就永遠不會真正死去。”而金庸先生,便是被千千萬萬的讀者和武俠迷銘記於心的人。

字節跳動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在微頭條悼念金庸稱:“記得高中一個下午,讀完最後一本最後一頁,悵然若失。後來經常有一個問題在有些時候冒出來:金庸的精神世界有多細膩豐富?那些人物肯定在他心裡生動地活動了好久,肯定還有許多沒寫進書的故事。”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更是直言“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自2000年馬雲在香港第一次拜會金庸後,兩人相交已有18年時間,2000年臨別時,金庸賜字“多年神交,一見如故”於馬雲,也贈與他“天行”的別號和“信不能棄”的告誡。馬雲可謂受金庸影響頗深,不少阿里人的花名,如馬雲的“風清揚”、張勇的“逍遙子”,都來自於老爺子的小說。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金庸小說的影視改編歷史源遠流長,“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加之《越女劍》十五本小說捧紅的角色不在少數,導演張紀中、演員胡軍、劉亦菲、黃曉明、李亞鵬、趙雅芝、六小齡童等曾因影視劇與金庸結緣的明星,均在微頭條發文悼念先生的離去。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李亞鵬、胡軍、黃曉明三人更是放出了三年前於香港拜會金庸先生的照片,未曾想臨別時先生在門口的揮手竟成了永別。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長久以來,坊間流傳著“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種說法,但被金庸魅力所折服的何止華人。微頭條上,寶萊塢天王、曾主演《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等經典印度片的阿米爾汗也發文悼念金庸。“I wish i could have meet him.He has given so much joy to so many generations.I am his big fan.”未在金庸先生有生之年一睹真容,也成了阿爾米汗的遺憾。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金庸書迷群體的龐大,上至政府首腦,文人墨客、下至販夫走卒,其中無不包含金庸的小說迷,鄧小平便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內地最早的一批讀者之一,每天晚上睡覺前,鄧小平都會看幾頁金庸小說。對名人來說如此,對普通讀者來說亦是如此,即便終生未遇見過金庸,在金庸構建的江湖裡,眾多書迷也仿若與先生相交良久。微頭條上,為先生逝世哀傷的不止各界名人,還有深受先生影響的眾多普通讀者,今日頭條上緬懷金庸的活動中,參與人數超過了200萬。

金庸逝世,對整個文壇可謂影響頗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冷成金在微頭條#追憶金庸#的話題中寫道:“金庸小說是站在現代社會對傳統的最後一次深情的凝視,是最後一次表達對傳統的深情眷戀,也是最後一次面對家園逝去而表現出的無限悵惘。斯人已逝,永失絕唱。”


金庸推動了通俗文學復興

也為幾代人締造了一個武俠夢


開創了“新派武俠”風格的金庸,將傳統文化打碎揉進現代精神中的寫作手法堪稱一次空前的武俠創作革命,但其故事在本質上來說仍屬於滿足大眾消遣娛樂需要的通俗小說,金庸自身也曾直言寫武俠小說是為了娛樂大眾。雖然有一段時間金庸作品頗受爭議,但改革開放之後,“金庸熱”的出現推動了通俗文學在中國大陸的復興,也讓金庸開始真正走向大眾。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莫言,曾在遇到金庸之後興奮地拿出筆記本請求金庸簽名。有人稱,金庸的文學成就也值得拿到諾貝爾獎,有人稱,金庸的武俠夢難以離開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很難在全世界廣為流傳。雖然書迷和粉絲對其文學成就的高低看法不同,但金庸先生在文學界的地位確實是有目共睹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入選了九位小說大師,金庸排行第四,僅次於魯迅、沈從文、巴金,位於老舍、郁達夫、張愛玲等之前。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在微頭條上,《四大名捕》創作者溫瑞安敬題金庸“金庸笑傲、武俠巔峰”。關於金庸小說的成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先生曾著《金庸小說論稿》闡述,這也是第一部從學理上研究金庸小說的專著。嚴家炎認為:如果說“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閒書”而登上文學的神聖殿堂,那麼,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

金庸小說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魅力和地位,首先在於金庸把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歷史小說、政治小說等類型融合在一起,況且金庸後期不斷對其小說進行革新改造,使之在內容上越發成熟。其次,如嚴家炎所稱,金庸是一位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他的小說從根本上否決和批評了舊式武俠小說的快意恩仇、人性殺戮,也並非永遠站在是非善惡的黑白兩面去解構江湖,他筆下的江湖是複雜的,愛恨情仇也是更為現實主義的,在藝術造詣上比舊式武俠更深。

另一方面,大陸掀起“金庸熱”時,恰好趕上了電視劇、電影這種傳媒發達的信息時代,使他的很多作品能夠通過影視媒介走進觀眾,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20世紀70年代左右,金庸的作品就開始被改編為電視劇、電影,其中83版《射鵰英雄傳》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至今為止,金庸小說仍在被源源不斷地改編,可見其生命力之旺盛。70後、80後、90後這幾代人,即便沒有讀過金庸的小說,也在電視劇上、電影院裡看到過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迷戀過金庸小說中塞北、江南的風光,也曾在年輕時憧憬過凌波微步、六脈神劍、天山折梅手的絕世神韻,但最難以忘懷的,仍是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豪氣當如喬峰、俠義當如郭靖、放蕩不羈當如令狐沖、至情至性當如楊過。而金庸小說中紅顏也自是多嬌,古靈精怪的黃蓉、不染塵埃的小龍女、敢愛敢恨的趙敏、為愛獻身的程靈素等,無一不讓人神往。可以說,幾代人的武俠夢,都是在金庸的小說之上構建而來的。

但金庸小說最引人入勝的,到底還是豐富的精神世界,這種精神層面的文化,是薪火相傳,永不過時的。正如冷成金在微頭條所言:“我們這個時代,不再需要俠客,但更需要俠義精神。我們這個時代,不再需要狹隘的義氣,但更需要信義。不再需要以武屈人,但更需要止戈為武。不再需要浪跡天涯,但更需要攜手一生。不再需要為溫飽奔波,但更需要家的溫暖和精神的力量。我們需要的,金庸小說裡都有。”


金庸筆下的俠義

註定將薪火相傳


有一個成年之後才迷上金庸的書粉告訴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女孩子大概天生對刀光劍影沒有太大熱衷,直到成年後讀到‘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才第一次感受到金庸寫故事的魅力。”

她一直以為金庸筆下的江湖,只有刀光劍影,只有兒女情長,但沒想到,更多的卻是人生。郭襄遠上峨眉時曾道:“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我路過海時,海不說話,小毛驢滴滴答答,倚天劍伴我走天涯,大家都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才在峨眉山上出了家,其實我只是愛上了峨眉山上的雲和俠,像極了十六歲那年的煙花。”她和張一鳴一樣,也曾思考過為何金庸的精神世界會豐富至此,將一個人的一生寫得如此風輕雲淡,又引人垂憐,但直到讀過《天龍八部》和《射鵰英雄傳》,她才知道金庸先生的格局遠不止此。

無人再像金庸一樣去構建一個“義薄雲天”的江湖。未讀金庸時不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是何等意思,後來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與黃蓉死守襄陽,當楊過問能否守得住時,郭靖只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最後,也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想《天龍八部》中,喬峰英雄一世,曾豪言“你是什麼東西?也配跟我喬峰喝酒”,但終究也只是時代洪流下的小人物,最終為避免宋遼交戰自殺於兩軍陣前。他曾道:“你可曾見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鐵騎侵入南朝,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於非命?”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在金庸的江湖裡,俠義的最高境界,便是“為國為民”,而非追求個人的功成名就,這也是金庸小說的精妙之處,每每讀到這兩處,不少書迷都免不了蕩氣迴腸又淚溼衣襟。而金庸的筆下,除了喬峰、郭靖,多得是擁有美好品質的人物,如豪情萬丈的令狐沖、恪守承諾的江南七怪、心懷坦蕩的洪七公、寬博有容的張三丰等,這些人物身上的俠義、信義、情義、豪情、正氣……,在當下的時代顯得無比厚重。

這是一個信息碎片的快節奏時代,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互聯網時代,當物質文化一再攜裹著中生代和年輕一代前行,精神層面的追求已經在逐漸被忽視了。我們當下市面上流行的玄幻小說,雖說也有著武俠的元素,但格局相差甚遠,玄幻小說中的主角永遠在追求個人的成功,追求人生的逆襲,簡單粗暴地迎合著時代的焦慮情緒,無人再像先生一樣能搭建起一個有血有肉的江湖。

為什麼張一鳴、馬雲、張紀中等大咖都在悼念金庸?


金庸逝世,幾代人悲痛不已,但他們多數共同認可的便是,金庸小說的意義絕非止步於武俠,因為它提供給了幾代人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有人道,少年時代不讀金庸,可謂損失重大,這番話不失有一番道理,人總是會被世界逼迫著成長,但純真年代裡瞭解到的這些武俠小說中塑造的榜樣,這些難以割捨的俠骨柔情,都會成為往後餘生的烙印。

近日,李詠、金庸的相繼逝世,讓不少人感慨90後已經開始失去了:“追過的球星退役了,看過的漫畫完結了,喜歡的歌手隱退了,讀過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座標沒有了。90後已經開始失去了,一個時代正在過去。”但永遠散發著光芒的人,註定是不會真正逝去的,金庸的作品已經融入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脈絡中,註定要薪火相傳,為後世瞻仰。

《倚天屠龍記》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張三丰瞧著郭襄的遺書,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個明慧瀟灑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百年之後,世人再讀金庸,或許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