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備古詩詞講解:68.《蘭亭集序》下

高中語文必備古詩詞講解:68.《蘭亭集序》下


昨天古詩詞曲古文名篇專欄學習的是高中語文必背古詩詞67.《蘭亭集序》上。今天為大家分享王羲之的名篇《蘭亭集序》課文講解!

溫馨提示:往期古詩文精彩講解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哦!

【高考語文資訊】主頁底部“菜單欄”可查看新課改全部古詩文背誦篇目。

高中語文必備古詩詞講解:68.《蘭亭集序》下

高中語文必備古詩詞講解:68.《蘭亭集序》下

高中語文必備古詩詞講解:68.《蘭亭集序》下


高中語文必備古詩詞講解:68.《蘭亭集序》下


今日詩詞:《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蘭亭集序》

1

原文


蘭亭集序 / 蘭亭序

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3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醒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4

課文講解

1.本文中能體現作者心情變化的詞語分別是哪些?

樂、痛、悲

2.作者的樂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別是什麼呢?

蘭亭聚會,俯仰之間,“樂”在何處?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麼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具體落實在句子上表現這一天的天氣狀況的句子: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2)、美景: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餘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樹林,高高的翠竹。

B、(譯文:又有清澈激盪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省略句)

主體是山水,這裡體現的是環境之美。

(3)、賞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如何表達?

仰觀俯察 遊目騁懷

這實際上體現了生活的美好。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A、譯文:(我們)抬頭縱觀天地的廣大無邊,低頭俯察萬物的興盛繁茂。當然:照定語後置的正常語序應該譯成:(我們)抬頭縱觀廣大無邊的天地,低頭俯察興盛繁茂的萬物。

B、所以: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C、所以遊目騁懷 (動作使動,使……放縱,使……奔馳)

用來放開眼界,開闊胸懷。

D、足以極視聽之娛 (副詞作動詞,盡享) 之:的

盡情地享受觀賞和傾聽的樂趣。

E、譯文:用來放開眼界,開闊胸懷,盡情地享受觀賞和傾聽的樂趣。(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鍀之為聲,目遇之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F、信可樂也:實在是快樂啊!

(4)、樂事: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於作曲水流觴之飲。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

“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A、引以為流觴曲水。

譯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為流動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義:它(曲水)的旁邊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

今義:次第較後;第二(用於列舉事項);次要的地位

C、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譯文:雖然沒有熱鬧的管絃音樂。(定語後置)

D、一觴一詠 (名作動,喝酒)

一邊喝酒,一邊賦詩。

F、也足夠盡情地抒發內心的情思了。

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絃之聲亦屬多餘了。這體現了相聚詩酒之樂。

(5) 還有“二難並”,我們不知道這些名士誰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開心得不得了。

A、群賢畢至 (形作名,賢士)眾多的賢士都聚在這裡。

B、少長賢集 (形作名,年輕的人,年長的人)年輕的、年長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還有像謝安、孫綽、支遁等人,這些人就是所謂的魏晉風度,名士風流,像王羲之、謝安不用說,孫綽、許洵是著名的玄學家,支遁是和尚,這些人聚在一起,他們忘記了年齡,盡情享受著樂景、美事。

這是“名士相聚”之樂。

3.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現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樂一轉,本來是今天遊宴的快樂,作者由此感慨,人啊!其實生死,萬物的生和滅,其實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樂轉悲有一個過渡,他先寫兩種人,一種人好靜,這種好靜的人就“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面對面)

在家裡(室內)和朋友面對面交談。(暢談)

就是說:我們這些好朋友,我們是好靜的,我們在屋裡,談談人生啊,談談抱負啊,談談理想啊,還有一種人啊,好動,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這種人是可以到處形跡天涯。可是作者說,無論是好靜也罷,好動也罷,這兩類人,其實他們的快樂都不能永保,那麼這樣一來呢,厭倦了之後,“痛”由此產生了。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 (動詞,達到、得到)

B、譯文:等到對於自己已經對得到的東西感到厭倦,情緒隨著事物和環境的變遷而改變,感慨就會隨之而生。

這是永不滿足的慾望使然。我用“生命本體永難滿足的內在慾望”來概括。

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A、向之所欣,這裡的“向”,古義:過去、以前,原先感到高興的事。

今義:方向

B、俯仰: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或抬頭,泛指一舉一動

C、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還不能不因此(因為這)而激起心中的感觸。

D、譯文:原先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已經成為陳跡,還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觸。

實際上是“所遇已陳”,生命狀態在不斷變化,無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停無法掌控”來概括。

最後:“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A、何況壽命長短,完全聽憑造化的(大自然的,唐代畫家張璪曾經提出了一條藝術創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

B、終歸要走到盡頭。

生命的消逝“無法抗拒”,我用“個體生命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來概括。

4.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悲什麼?

如果說“痛”是感性的,是淺表的情感表現,那麼“悲”則是理性的,內在的情感體驗,只有足夠大的“痛”感,才能上升為“悲”之境地。因此,這兩種情感體驗是不同的。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說明作者“悲嘆古今同為生死無常”板書。表達生命無常的觀點是一樣。

B、“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實際上是作者“悲嘆後人慨嘆今人之慨嘆”(板書),實乃“悲哀”之極。(我們後來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勝地不常,盛宴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得到印證。

(二)、體悟本文的思想情感

1、悲嘆之餘,作者用“故”把話題引到詩集的編著及其意義上來,“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暫,此次聚會的有關情形就應記錄下來,使後人瞭解今人的興懷,也感觸我的情志。文章情感雖以“悲”字作結,但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無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讓我們從感傷的背後,發現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對人生、自然的熱愛和執著。

2、古文觀止:“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死生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慨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由此可見,悲哀不等於悲觀,憂患也不必然導致消極,《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解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後,發現作者對人生、自然之美的執著和熱愛。正因為人生、自然是美的,有價值的,它們的消亡才讓人痛苦。毫無價值的東西消亡了,沒有人會感到傷心。因此,《蘭亭集序》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裡;悲感瀰漫於外,深情激動於中;一往情深,惻然動人。它對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的否定,表現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

|標籤:古詩詞 《蘭亭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