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汉王到汉庶人:明成祖次子朱高煦之死二

(接上文)

大约,在朱棣的内心深处,他是很想把位子传给朱高煦的,但是,在自古以来的制度和惯例上,他找不到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操作实例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朱棣自己夺权,就已经破坏了制度;要是再立朱高煦为太子,那就是再一次地破坏制度。

朱棣大概很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并希望得到全体大臣的支持和拥护。在朱棣的心中,他大概还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一事,是所有身边的得力大臣一同吃透他的心思之后,集体上奏请求,以确定这件事情。但是,这种想法,只是朱棣的希望而已。当时,除了当年的燕藩旧臣中对朱高煦印象很好、与朱高煦交谊深厚的一些人私下里暗示或请求朱棣立朱高煦为储君之外,朝中的大臣之中,很多人非常坚决地要求必须立嫡以长。更何况,以当时的说法,长子朱高炽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的瑕疵与过失。

最后,朱棣没有办法,只能立长子朱高煦为太子。

但是,即使已经确立朱高炽为太子,在朱棣内心之中,他对太子不满仍然没有消除。

因为立储一事,大臣没有按照朱棣的心思上策建言,违逆了朱棣的意旨,所以,朱棣为此怀恨大臣,随后,他处死了自己曾经很欣赏的解缙(解缙之死,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在立储一事上,谢缙没有按照朱棣的心意说话办事,大概是其致死的主要因素。)。

因为对太子不满,后来,东宫的属官几乎全被朱棣问罪处罚。其中,除个别人被宽宥之外,这些太子从臣,有的死在狱中,有的被关押狱中十年之久……

朱棣立了太子,对太子不满,又心属朱高煦。朱高煦知道他老爸的心思,所以,他骄纵横肆,结果又生出很多事端,造成了很大的变乱。

这么看来,朱棣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实际是有些不智的。

朱高煦觊觎大位,他有战斗经验、有关系人脉、有兵马粮草、有类似朱棣的性格,当然,也可以做出朱棣一般的事情来。

这正如前文提及、叶伯巨所说:

更有甚者,这些藩国在没有威压的情势下,也会伺机而动,觊觎大位,这可是防不胜防的。

结果,朱棣死后两年,也就是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其次子朱高煦便起兵造反,结果,朱高煦被他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处死。

以上,就是相关的背景。所谓知人论世,不得不先做一个交代。

下面,就根据明人焦竑[hóng]《国朝献征录》卷之二《汉庶人传》的记述,来说一说明成祖次子朱高煦之死。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个儿子。

朱高煦的母亲,是明成祖的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嫡长女,其谥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朱高煦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农历庚申年(猴年)(公元1380年)】。

当初,朱元璋曾召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藩西安)、晋王(朱棡,朱元璋第三子,藩太原)、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藩北平)、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先封吴王,后改封周王,藩开封)的世子及朱高煦等人在京师(南京)学习,以接受专人的专门教育。

据说,那个时候,朱高煦就不肯学习。他每日都是游玩嬉戏,轻狂浮躁,品行不端。因而,朱元璋不喜欢他的这个孙子。

建文帝即位【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初期,即朱元璋死后不久,朱高煦跟随父亲朱棣前往京师奔丧。

在京师期间,朱高煦的舅舅魏国公徐辉祖(徐达长子)曾偷偷告诫朱高煦,要求他遵守规制,但是,朱高煦根本就听不进去。

猜想,徐辉祖之所以会偷偷告诫朱高煦,一方面是作为舅舅,他大概是希望自己的外甥能够有模有样;更深层次的原因,大约徐辉祖已经嗅到了政治氛围的变化;徐辉祖心中大概也明白,新皇帝朱允炆肯定会对叔叔燕王不放心。总之,徐辉祖告诫朱高煦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不希望外甥惹出事端,给新皇帝以处置其父子的理由和借口。

大概,朱高煦原本就不是那种会听话、可以听得进话的青年。

大概,朱高煦仗着自己的家世、父亲的权势,他从来就不把一切放在眼里。

总之,结果是,徐辉祖说归说,朱高煦玩继续玩。

朱高煦不但不把亲娘舅的话放在心上,而且,更过分的是,他竟然偷了徐辉祖的马,也不向新皇帝入朝叩辞,就从南京渡江回北平去了。

回去就回去吧。

这一路上,朱高煦也半点都没有消停。

归途之中,朱高煦动辄就杀死民众、官吏。

到涿州(明时属北平府,今属河北保定)时,未知何故,朱高煦还杀了驿丞(明清之制,各州县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不入品。)。

其时,朱高煦的凶暴横肆、淫荒狡黠、险狼跋扈、无法管制,就是这样;而且,他的种种劣行,不是只有此次才这样;他的种种劣行,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

上文已经讲说清楚,朱允炆消除藩国,是不能不做的事情。

(未完待续)

「原创」从汉王到汉庶人:明成祖次子朱高煦之死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