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长得太大又不好吃,就只能去喂猪

你见过近500斤的南瓜吗?你见过大小几乎相当于一条小猪的巨人南瓜吗?

还别说,这样的南瓜真的有。

泸州市江阳区矿场街道游湾社区的农场主,最近几多欢喜几多愁。

因为他们家有这样一只大南瓜,他们家的大棚长40多米宽8米,但是这个大棚内只有一个超大型的主角,那就是大棚中央的大南瓜。

南瓜长得太大又不好吃,就只能去喂猪

周围村子里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庄稼,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看到过这样大的南瓜。

有人说南瓜有两三百斤,有人说有四五百斤,在过去两三个月,周围村民都排着队去看大南瓜,这里几乎成了周边的旅游景点。

南瓜长得太大又不好吃,就只能去喂猪

据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严泽生说,这种南瓜叫着巨人南瓜,是经过多倍体育种培育出来的。种子很贵了,据说一粒种子就要300多。

四五个人试着抬起来都没有抬动,南瓜呈浅黄色,表面光滑,其连接瓜上的藤子都有成人的小臂般粗细。

农场里的负责人说,大南瓜准备过两天摘掉,因为太多人来看南瓜,南瓜藤被人踩踏过多,已经枯了,南瓜最近也没怎么长大。

而且这个南瓜经过农场的员工试吃,口感相当淡,这个长得太大,又不好吃的南瓜,会被作为猪饲料处理掉。

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很突出但是又不是特别有用,那就只有去喂猪

韩非子当中,韩非对那些有名望,但又不愿意为君主所利用的人才,有过类似的论述。

要么耐着性子,给予礼遇,以便吸引其他人才来为自己效力,要么就偷偷痛下杀手,就好像秦王对韩非本人所做的那样。

南瓜长得太大又不好吃,就只能去喂猪

方法一:不能用则养,总之是至少让他不能被别人所用。

贤明或者有知名度的人,不愿意为你所用,怎么办?

平民百姓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好像生意谈不拢一样,算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生意不成仁义在。

但君主不一样,君主不能简单地意气用事或者就这么算了。因为他是君王,所以,他不能够给别人一个印象,给其他大臣一个可以学习的坏榜样。不能给敌人以可趁之机。

哪怕是不能给自己正向的帮助,至少不能够让他成为敌人的帮手,给自己以反向的伤害。

三国的时候,徐庶到了曹营,终身不出一策,但曹操也是甘心一辈子给他一个副厅级的待遇,把他养着。

为什么呢?他只说养着就不会为别人去出主意,不会害到自己。

《丁万明评说之纵横捭阖》里面讲到了魏文侯和段干木的故事。

魏文侯是春秋战国时期知名的国王,他有独到的征集和使用人才的技巧。

魏文侯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很有影响的贤人段干木,他怎么处理?

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木,是子夏的学生,是魏国初期的名士。

“有文有行”,“怀君子之道”,名重一时。但他“守道不仕”,不愿意为官。

对这样的人才,为何他能哪怕仅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求贤若渴的形象,也自然会摆出一副求贤的样子。请他出山。

段干木不愿意做官,魏文侯就去拜访他,每一回都吃了闭门羹。

有一次,文侯搞突然袭击,没有预先打招呼,直接上门求教,段干木听说魏文侯来了,不仅不见,还直接从后院翻墙跑了。

这么怠慢国君,要换一般君主,早就火冒三丈了。魏文侯却丝毫没有生气。他怎么做的?

上一讲我们讲魏文侯礼贤下士的时候曾说到一句话:“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资治通鉴》卷一)

“式”通“轼”,“轼”的本意指马车上座位前面的一段横木,相当于今天汽车里的“安全带”。但它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坐车的人坐在车上行礼时就站起来,手扶着前面的横木,这就是坐车时所能行的礼仪。今天在日本还能经常看到司机抱着方向盘颔首致礼,颇有中国古礼之风。

魏文侯外出,只要经过段干木居住的地方,他便伏在车的横木上向段干木居住的地方行礼,以示敬意。

车夫感到纳闷说:“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这样做不是破格用礼了吗?”

魏文侯答说:“段干木是一位贤者,我听说让我和他换个个儿他都不愿意。这样的人,我经过他的住所怎么敢不礼敬呢?段干木因有德行而彰显尊荣,我因占有土地而取得显贵。段干木的财富是大义,我的财富就是点钱。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我应该学习、尊敬的人!”(“地不如德,财不如义。”《新序·杂事五》)

但,司机看不懂,其实魏文侯这样做完全是戏精,他这样做,其实完全只是一个表演,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在大众之下表演的公关策略,花费不大,但是,对外宣传的效果却非常的好,也就是,实际上魏文侯是自己在给自己当公关总监,这样的公关水平,确实是类似于滴滴这样的企业应该学习的。

然后,魏文侯送给段干木百万钱的俸禄——不愿意为官我也给你俸禄。送了钱,还要时不时去慰问请教。

当然,其实这也是一种给自己的秀,你想想,一个硬鼓翘皮的所以贤士,给老公都不会当,当然也有可能无功不受禄,有极大的概率,他是不会收的,但是收或者不收,其实效果是差不多的,大家看到的是魏文侯送了,他有这样的一个动作,有这样一个行为,至于说对方收不收。,能不能会说的,只是会说他送了,而不会管后者收没有。

魏文侯的行动有什么后果?后果有三个。

一是手下的官员吃醋了,不愿意了,心理阴影面积过大。

魏文侯好不容易能登堂入室见到段木干了,每次见到段干木,都规规矩矩站在那里请教,站累了也不敢歇息;

他给段式的,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外聘咨询公司顾问待遇。

等到他接见手下的重臣翟璜等人时,却是大大咧咧坐在那里和他谈话。

翟璜等重臣就不高兴。心说,我们给你累死累活卖命,你还这样对待,段干木什么也没干,你却那么高看他,这算怎么回事嘛!

魏文侯就对他说:段干木,给人家官人家不做,给人家俸禄人家也推三阻四不受用;

说白了,就是我们在求另人,人力资源部招聘人家,人家没有进来,请人家做顾问,人家还不收顾问费。

如今,你想做官我让你做到了相国,想挣高工资则给了你上卿的待遇;你既已经接受了我的奖赏,还要指责我礼数不到,这也太强人所难了吧?

一席话说得翟璜哑口无言。(“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说苑·尊贤》)

既然在魏氏集团内部,享受高管的相关待遇。就不要唧唧歪歪乱攀比。你不知道董事长在发人力资源总监的脾气,不得不自己出去秀,表演得象是真的要把非常的礼遇给非常的人才似的,你心里拎不清,不知道这是秀吗?还攀比个什么劲?!魏文侯如果是蒋校长,得说凉西皮的了。

其实蛮简单,也就是,你都是我们家的执行总经理了,董事长还不能批评你一下,还不能吼你一下?

二是国内老百姓的反应是收获的重大的广告效应。

“国人皆喜”。老百姓一看国君如此尊重贤人,争相传颂。

还编了一首歌谣:“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我们经常讲一个词:风清气正,什么叫风清气正?这就是。

我靠,这就相当于是鹿晗等等在做代言啊。也像是韩三平拍三部大业,明星来演,还不是点到谁的名,就高高兴兴的来。某种程度上,被点名本身就是一种荣耀,一种承认。

三是邻国的反应。

过了没多久,秦国准备攻打魏国。

秦君的手下司马唐进谏说:“段干木是贤人,如今魏国对他礼敬有加。普天之下没有不知道的,对如此重视人才的国家用兵,不大合适吧?”

秦君认为他分析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放弃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秦国和魏国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是宿敌,秦国这个时候放弃攻打魏国,也许有多方面的考虑,但魏文侯尊贤重能的仁君美名广为传播,各国君主无一能比,秦国非常忌惮,这倒是毋庸置疑的。后世有人就评价说,“文侯可谓善用兵矣”,这不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吗?

其实在这个博弈当中,魏文侯付出了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资本。

方法二:不能用则杀。

其实在博弈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是要看到力量对比的。

在大家都看得到的情况下,在不方便对你执行灭绝的情况下,君王会对不能用的贤士给予一定的礼遇。

但是如果君王本身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他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可备用,有替代候选人的情况下。

就比方说,韩非写了很多王者攻略,然后,秦王就用他的攻略来把他给杀了。

因为不用他,还有他的同学李斯可以用。不用他,并且把他放回韩国,他有可能危害自己。

所以他就像那一个不好吃的南瓜一样,就被拿去喂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