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嗣为宋徽宗提出“联金灭辽”计划,为何最后却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文史砖家


这个战略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赵良嗣高估了北宋的实力和执行力。它要成功,需要北宋在联金伐辽的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军事威慑力,而后才能平衡。具体如下:

一,这个战略形成过程比较仓促粗糙

童贯是在出使期间得到敌方叛臣的建议,这个本身很不科学。辽国的确在发生内乱,但是就能因此相信叛臣吗?童贯又通过自己与宋徽宗的佞幸关系而影响了宋徽宗。宋徽宗则因为不识军事而盲目乐观。于是才有了海上盟约、联金伐宋。可以说,作为关乎兴衰的军国大事,这样的决策过程是有严重问题的。

它没有对女真的军事能力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也没有对辽国汉人的政治态度以及辽国汉人对宋朝的真实态度做过调研。更糟糕的是,它没有制定清晰可行的军事计划和占领计划。这些问题导致执行过程的灾难性失败。

二,军事和占领计划的灾难性失败

北宋存在一种盲目的民族情绪,最严重的后果是误判了辽国汉人对宋朝的真实态度。十六州在石敬瑭割让之前就已经脱离版图很久了。河朔三镇的胡化问题,实际上从安史之乱开始,到联金伐宋时已有200多年。十六州汉人已经习惯了封建化的自治生态,对契丹女真也不是宋人想象中那么敌对。宋人以为王师一到,辽国汉人必定箪食壶饮前来迎接,实际过程却相反。

宋人的军事计划也非常失败,不仅没有给女真看到军事威慑,反而暴露了自己是一个比辽国还弱小10倍的肉猪。这集中体现在燕京之战,宋军连辽军的残余势力都打不过。《三朝北盟汇编》记载,事后金人国主都在嘲笑宋军,说【我著兵马三面团团围住,却如何不下?】。女真从旁配合,已经切割了辽军,直接送给你,你却吃不下来。这简直已经是笑话了。最后等于是女真白送了6个州,否则宋朝将一无所获。

还有更糟糕的。宋人的占领政策更是直接把辽国汉人推向了反面。宋人没有派遣主力进驻,而是在河东招募成立了【义胜军】,用辽国原来的「怨军」组成【常胜军】,两支军队共同执行占领。但宋朝不按统一军令供应后勤,而是责成占领区文官政府在本地搞钱粮。这就造成了大多数辽国汉人土豪怨声载道,供养不起。

这些状况当然被女真看在眼里。对女真来说,打下宋朝是毫无问题的,关键是辽国汉人的人心向背,辽国汉人如果铁了心支持宋朝,女真就不敢南下。但等到这一系列状况出现时,女真就已经有把握:辽国汉人不会帮宋朝。


历史咖啡


北宋若没有赵良嗣,可能还能多苟延残喘些,有了他的“联金灭辽”,却加速了北宋灭亡。

赵良嗣的先祖本是居住在燕京(今北京)的汉人。五代时,石敬瑭为了称帝,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辽人,于是赵良嗣出生时就是拥有辽国户口的汉人。赵良嗣本名马植,其家族在辽国也算是有地位的大家族,他本人在辽国官至部长级(光禄卿),但他在辽国的境遇并不好,总受他人的排挤。

1111年,北宋朝廷派宦官童贯带队,出使辽国,路过卢沟桥时,赵良嗣深更半夜来求见童贯。他跟童太监说,自己有灭燕(辽国)之策。于是,马植改名李良嗣,来到宋朝。

因为宋徽宗当时有意收回被契丹占据的燕云之地,他见到宋徽宗后,李良嗣献策说:“辽国皇帝昏庸无道,其国家很快就要灭亡。陛下如出兵讨伐辽国,收回被其占据的疆土,中原遗民必然会扶老携幼夹道欢迎。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如果失去当今的良好机遇,万一让女真人得志,抢先占领燕云之地,事情可能就不好办了。”宋徽宗赞赏李良嗣这一见解,随即赐他姓赵,名赵良嗣,任命他为秘书丞(管理图书典籍的副长官)、武义大夫(主事出使的武官)。

可是宋徽宗没有想到,虽然一百多年前被辽欺负,签下了城下之盟,备受屈辱,如今和金联手,可以灭掉辽了,但是他不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不错,1125年,宋和金联手灭掉辽,金兵南下马上调转头对准北宋,宋朝开始了新的灾难,金不费吹灰之力就灭掉了宋。


历史有妖气


简单说三点:

1、联金灭辽计划本身没有错。

有朋友说,金国强大,辽国便弱,应该联辽抗金。其实,在当时,辽金尚未开战的时候,宋朝人普遍认为辽国强大,金国弱小。正因为觉得金国不够实力和辽国拼,国内才有许多反对声音。

2、北宋灭亡的原因并非联金灭辽。

表面看,北宋确实是在联金灭辽计划之后被金国灭了。其实,就算没有联金灭辽计划,金国在灭了辽国之后也会去打北宋。

此前没打,一来是金国还弱,二来,两国根本不接壤,怎么打?

3、北宋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文恬武嬉,禁军战斗力太弱!

北宋与辽国和平一百多年,士大夫久不知兵,军备废弛,许多禁军将士都在混饭吃。于是,一旦开战就出现了宋朝六七十万禁军被辽国数万人追打的可笑局面。

眼见宋朝禁军战斗力如此低下,竟然被手下败将辽军打得大败,金国怎么不会南下攻宋?

因此,归根到底,不是联金灭辽导致北宋灭亡,是北宋战力太弱,根本无力自保!


叶之秋


一个无比正确的战略决策,为何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执行这个战略的平台无法实施这个策略。换言之,药是好药,但不适合北宋服用。但因为这个策略却导致了这个平台坍塌,北宋亡国。造成靖康之耻。赵良嗣是赵佶赐名,原名是马植。世代为辽国大族,但心向大宋、在童贯使辽,马值献“联金灭辽”之策,赵佶采纳其建议之后,将其改其姓名为赵良嗣。随机给宋徽宗献策:“女真恨辽人入骨,如果结好女真,与约攻辽,兴国可图也。”宋徽宗采纳,因此他多次代表大宋赴金与阿骨打约定攻辽。钦宗时期因金兵南侵,贬郴州处死。

应该说,自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辽两国虽然基本上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两国的高层却始终没有把这个盟约当回事,但大辽只是想不断地从大宋这个阔佬的手里讹诈出金钱来,但大宋却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这种呼声却从未停止过,一直是大宋皇帝的梦想。也就是说大辽只想要大宋钱,大宋想要大辽的命。但大宋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属于“见利而忘义”。大宋已经因为燕云魔怔了。从宋仁宗开始,一直到哲宗等多位皇帝由于西夏问题所困扰,从各个方面都无力收回幽云16州。但大宋皇帝对此却念念不忘,执着的很。宋神宗甚至留下了“收复全燕之地者封地为王”的遗言。可见北宋皇帝对于收复幽云16州的执着。但实际上,自宋太宗开始大宋就丧失了任何武力收复失地的能力。这也是大宋国策以文制武所造成的。

但宋徽宗登基即位后,徽宗纯粹是个二乎蛋。自己没有任何治理国家的能力。除了逛妓院就是踢球,但偏偏拥有豪情壮志,希望收复燕云,功过太祖。名过太宗,权臣蔡京等也是死催,为了青史留名。极力怂恿徽宗攻辽。以建武功

。当时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民间贫苦各地的起义不断就可以体现宋朝昏政。但大宋却认为大辽民生凋敝,皇帝昏庸。对之国内的怨声载道根本看不到,属于典型的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在自己黑、宋徽宗则是浑然不觉,一心一意只为收复燕云16州。但宋徽宗不知道他这样的行为惊醒了一个野蛮的巨兽

在公元1115年,不堪辽国压迫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称帝,建立大金国。在白山黑水之间,金国以弱攻强,尽取辽国辽东之地。看到金国的崛起,宋徽宗采纳了赵良嗣的意见

,大宋与金国修好,约定宋金两国同时攻辽,这就是有名的“海上之盟”。赵良嗣高看了他的国家。太高看了。他的国家也辜负他的好意,当然赵良嗣这个意见只有战略价值,没有战术价值,也就是在自己无法强大的时候。这样合作是很危险的。别说收复幽云16州。自己的性命都堪忧。赵良嗣的战略成功地根据在于三点:一是辽国肯定完蛋。二是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天天盼着宋朝大军来收复。三是燕云十六州要让女真人抢走而后患无穷。这三点除了第三点正确之外,其他都不对,大辽是弱,但战胜 大宋很轻松。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未必心向大宋。赵良嗣太想当然了。

双方1120年结盟.1122年大宋才出兵,但童贯的19万宋军被辽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彻底暴露了外强中干的本质。这就导致金国人看清了宋王朝脆弱的本质。这些野心勃勃的金国军事贵族们开始觊觎宋朝了。公元1125年,金国攻灭辽国当年。金军大举南下进攻北宋,大宋一触即溃金国以不到3万人马不到两年的时间的军队灭了北宋。

赵良嗣的战略不仅没有帮助他的故国,而且让他的故国亡国,也让自己丧命,只能说这个战略构想根本不适合北宋。全力帮助大辽才是最符合大宋的利益。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导致了一国家的覆灭。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其实就是三个字——博弈论

在金国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准备灭掉辽国的时候,宋朝君臣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是支持辽国,还是站在金国这边灭掉辽国分一杯羹?其实这就是博弈论之中最经典的囚徒困境的翻版——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5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6年。

根据马后炮的推理,当时宋朝面临的事实,和囚徒困境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宋朝什么也不干,辽国会很快灭亡;

如果宋朝站在辽国背后支持它,辽国可能不会灭亡;

如果宋朝在辽国背后阴了一把,辽国会更快灭亡。

这个分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天真的宋朝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认为,辽国灭亡,对于宋朝是有好处的。事实仿佛也是这样,在太祖太宗手里都没有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居然在微妙道君皇帝手里收复了。

但是事实远非如此,辽国是宋朝的一道屏障,它将漠北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彻底分割开来。失去了这一个屏障,处于上升期的金国人长驱直入,连带着把宋人也灭了。



青言论史


很多人都觉得北宋的“联金灭辽”和南宋的“联蒙灭金”如出一辙,但是我想说的是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北宋的灭亡确实在于“联金灭辽”,而南宋则不然,这一点我曾在以前的问答中回答过,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这里我就说一说北宋是如何灭亡在这“联金抗辽”上的。



先来谈一谈这个赵良嗣,他原本叫马植,只因向北宋提出这一灭辽之策,促成海上之盟而被官家赐名—赵良嗣,这人祖上世居燕云之地,是当地的望族,属于辽国人,他本身也是辽国的官员,我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背辽归宋,或许他真的有一颗“爱国之心”,虽然他是辽国人,但他也是汉人;也或许他是一个政治投机者,看到辽国灭亡之日不远,想为自己再谋出路。但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他的“联金灭辽”在合适的时机迎合了北宋君臣好大喜功的心思,于是“联金抗辽”被迅速提上日程!

但是不管是赵良嗣还是宋徽宗以及他的那帮大臣,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都没有意识到日后的危机,甚至连眼前的利益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在我看来“联金灭辽”注定就是失败的!

由于北宋朝廷主昏臣庸,定下“联金灭辽”后,宋徽宗任命童贯为宣抚使,统一指挥大宋军队发动灭辽之战,但是奸臣童贯除了受贿谄媚和逃跑外又懂的什么?要知道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达成和议后,当年的战场早已成为榷场,两国百姓互通贸易,双方相安无事一百多年,也正因为此,北部边疆久疏战事,兵备早已废弛,所谓的河北路军队也早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在做做样子,这也是为何朝廷定下灭辽之战后,要从对抗西夏的西军中抽调部队火速赶往河北去打仗,西军虽然能征惯战,但匆忙之中赶往河北,且又不熟悉当地形势,再加上一个奸臣童贯的瞎指挥,北边战场在他的指挥下,一塌糊涂!能征善战的西军名将种师道被处处掣肘,无法发挥!如此一来即便是北宋战斗力最强的西军最终都被残辽军队打的丢盔弃甲,到处乱窜,朝廷无奈求着金国出兵,才灭了辽国,辽国五京没有一个是大宋军队打下来的,最后只能花重金从金国手中买回燕京城,如此君臣愚昧昏庸,又怎能打得赢?



还有一点,上面说过,宋辽自澶渊之盟后,进入一个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期,而宋朝决定与金国结盟后,是主动撕毁了宋辽协议!在道义上也是站不住的,宋朝之所以放弃宋辽和议无非就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与金结盟是收复失地最下策的办法,当时的形势是辽国式微,金国已经取代辽国成为最具威胁性和最具进攻性的一方。而且辽国面对金国的进攻就怕宋朝与金结盟,所以辽国曾主动提出向宋称臣,希望宋朝与辽国共同抵抗金国,可是宋朝没能抓住这次机会,在宋朝君臣的眼中,只有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最重要,不管是武力占领还是花钱买来的。

即便是后来面对金国的入侵,宋徽宗和宋钦宗也总妄想花钱买平安,为了讨好金国不惜打压朝中主战派大臣,搜刮大量的金钱财宝送往金军大营,有如此短浅目光的君主和卑躬屈膝的主和派大臣,大宋被金所灭也是迟早的事!

在辽国还有实力与金国对抗,可以充当宋朝屏障的情况下,昏聩的大宋朝廷不仅拒绝了辽国的称臣求和,还主动帮助金国消灭了这一“屏障”,且在这场战争中又向金国展示了大宋内部的孱弱,那么这样一来,金国灭了辽国后自然而然就会将兵锋直指北宋朝廷了,跨过黄河后,无险可守的东京城便危在旦夕,大宋灭亡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所以北宋的灭亡亡在不懂的“唇亡齿寒”这四个字上面,但是南宋不一样,南宋当年联蒙抗金,一是当时的金国在面对蒙古的入侵后,还执意伐宋!可以说当时的金国也犯了当年北宋朝廷所犯的错误,不懂的交好南宋。二是南宋决定联蒙抗金是在金国主力尽失,金国必将灭亡的情况下,那时的金国根本无法充当南宋的屏障,对于南宋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下去的意义,有鉴于此与其联金抗蒙提前得罪蒙古,不如趁机进攻金国,夺取更多的土地,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南宋的灭亡除了自身朝政腐败的因素外,主要亡在蒙古的强大军事实力之下的,并非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既然有了北宋的前车之鉴,南宋朝廷又怎会无缘无故重蹈覆辙呢?



以上便是我的个人愚见,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留言。


咸鱼闲聊


其实这种失败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应该会发现自完颜族发展起来了,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金朝。

本是应该联络衰败的辽国对付大金,没想到宋徽宗听信小人馋言联合大金消灭辽国,不想到所谓的唇亡齿寒。只是图一时之快,与虎谋皮,妄图收回幽云十六州。没想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宇宙通史


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点,在于宋徽宗君臣愚蠢地采纳了“联金灭辽”的总体战略,使得女真人在灭亡辽国后,很快便挑起战端,南下灭亡宋朝。如此看来,“联金灭辽”真可谓北宋史上最“坑人”的计策,而其提出者,正是北宋最“坑人”的谋臣赵良嗣。


赵良嗣本名马植,是出生在幽燕故地的汉人,在辽国曾官至光禄卿。幽燕故地即幽云十六州,自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开始,到北宋末年时已近200年,生活在其中的汉人虽然世受辽国统治,但跟契丹人相比,总有“二等国民”的屈辱感,所以对故国怀有深深的眷念。这种情绪,在马植身上体现的非常强烈。



马植虽然身在辽廷,但却心系宋朝,多年来一直处心积虑地寻找投靠宋朝的途径,这想法,终于让他在女真人身上看到希望。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以游猎为生,虽然作风剽悍,但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深受契丹人的压迫。这情况到了首领完颜乌雅束时期,开始发生变化。


乌雅束在位期间,女真与辽国之间的矛盾日深,部族内部要求反辽自立的呼声高涨,尤以其弟阿骨打最为积极。马植对于女真的情况十分熟悉,可他非但没有及时提醒辽天祚帝做好防范,反而派密使到女真进行鼓动,唆使他们起兵。打过几番交道后,马植认为女真“可用”。



政和元年(1111年),宋朝大宦官童贯出使辽国,马植认为时机已到,便秘密晋见童贯,并向其献出收复燕云故地的方略,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便是派人跨海联络女真、合击辽国。童贯闻言大喜,便将马植暗中带往宋朝。对于马植的伐辽方略,徽宗也是极感兴趣,不仅欣然采纳,还下令赐马植国姓,改名为赵良嗣。“联金灭辽”之计,自此开始成型。


政和初,童贯出使,道卢沟,植夜见其侍史,自言有灭燕之策,因得谒。童贯与语,大奇之,载与归,易姓名曰李良嗣。荐诸朝,即献策曰:“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莱涉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也”...帝嘉纳之,赐姓赵氏,以为秘书丞,图燕之议自此始。见《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



宋朝为促使女真人起兵,不仅赠给他们大笔钱财,而且约定一旦灭掉辽国,宋朝将收回幽燕故地,但会将金帛、人口送给女真,由此令女真大感兴趣。公元1113年,“抗辽先锋”阿骨打继承首领职位,次年便起兵,随即出河店一战中完胜辽军,展现出极为强悍的战斗力。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建国称帝,国号金。


此后金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辽国,仅用了4、5年时间便占据辽国半数国土,并攻陷其都城上京。此时,宋朝按照约定,由童贯率军20余万北伐,意图收复幽燕故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着辽国残军,汹汹而来的宋军竟然一败涂地,最终还是由金人出面,才勉强收回六座空城。



貌似强大的宋军战斗力竟然弱成渣,这让赵良嗣大失所望,再加上亲眼目睹过金兵如猛虎蛟龙一般的战斗力,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恐惧。赵良嗣深知,以女真人贪得无厌的天性,在其灭辽后,必然会南下侵宋,彼时孱弱的宋军绝非其对手。而宋金一旦开战,先前献策“联金灭辽”的他,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既为国家安危考虑,更为自身性命计,赵良嗣便上书朝廷请求加强边防,并严禁各地收纳辽国降人,以避免惹恼金国。然而,在完成收复燕云故地的事业后,宋徽宗君臣自信心爆棚,竟然置与金国间的约定和赵良嗣的苦谏于不顾,为贪图土地、人口,竟接受已经降金的平州刺史张觉的投诚,由此给帝国带来灭顶之灾。



对于朝廷危险而愚蠢的举动,赵良嗣极言力争,结果触怒宋徽宗,被罢官远贬。不久金兵果然南下,御史胡舜陟又弹劾赵良嗣“轻启边衅,招致金寇”,请求将其处决。此时,赵良嗣已经被流放到郴州,于是宋钦宗命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将其枭首示众,并将其妻子、儿女流放万安军。马植一心向宋,最终却得到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


靖康元年四月,御史胡舜陟论其结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乞戮之于市。时已窜郴州,诏广西转运副使李升之即所至枭其首,徙妻子于万安军。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宋史》、《辽史》、《金史》、《续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你实施的非常好。媪相童贯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在童贯再接再厉要拿下西夏,打通丝绸之路的时候。北宋内部出现了问题,损得罪利益集团,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千丝万缕联系的丞相-泉州人李刚联合宗泽等故意制造矛盾、破坏和平条约、挑衅女真,引发靖康之难。

试想想,女真人为什么轻而易举的能够打破北宋的首都,掠走皇家一族?蒙古人打南宋打了多少年?而当时的80万禁军都在哪里?

而真实情况就是:当时北宋的大军正在全力剿灭西夏,而内部人却在后面点火,导致引火烧身。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丹书01


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说并不算大错,政治方向的选择从来无法简单的评判错与对的,没人能看到后来的发展,要说的话就是低估了金的决心和实力。

也可能是当时的官员未把金当做一回事,看地图上其实辽国是环境最恶劣的,四面受敌,对于当局者想在此捞一笔也说的过去,但是对其他威胁自然的失去缓冲地带



第二个就是内部问题,自古问题祸起萧墙,何况北宋缺将,打铁还需自身硬,实力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