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嗣爲宋徽宗提出「聯金滅遼」計劃,爲何最後卻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文史磚家


這個戰略的失敗,主要是因為趙良嗣高估了北宋的實力和執行力。它要成功,需要北宋在聯金伐遼的過程中顯示出一定的軍事威懾力,而後才能平衡。具體如下:

一,這個戰略形成過程比較倉促粗糙

童貫是在出使期間得到敵方叛臣的建議,這個本身很不科學。遼國的確在發生內亂,但是就能因此相信叛臣嗎?童貫又通過自己與宋徽宗的佞幸關係而影響了宋徽宗。宋徽宗則因為不識軍事而盲目樂觀。於是才有了海上盟約、聯金伐宋。可以說,作為關乎興衰的軍國大事,這樣的決策過程是有嚴重問題的。

它沒有對女真的軍事能力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也沒有對遼國漢人的政治態度以及遼國漢人對宋朝的真實態度做過調研。更糟糕的是,它沒有制定清晰可行的軍事計劃和佔領計劃。這些問題導致執行過程的災難性失敗。

二,軍事和佔領計劃的災難性失敗

北宋存在一種盲目的民族情緒,最嚴重的後果是誤判了遼國漢人對宋朝的真實態度。十六州在石敬瑭割讓之前就已經脫離版圖很久了。河朔三鎮的胡化問題,實際上從安史之亂開始,到聯金伐宋時已有200多年。十六州漢人已經習慣了封建化的自治生態,對契丹女真也不是宋人想象中那麼敵對。宋人以為王師一到,遼國漢人必定簞食壺飲前來迎接,實際過程卻相反。

宋人的軍事計劃也非常失敗,不僅沒有給女真看到軍事威懾,反而暴露了自己是一個比遼國還弱小10倍的肉豬。這集中體現在燕京之戰,宋軍連遼軍的殘餘勢力都打不過。《三朝北盟彙編》記載,事後金人國主都在嘲笑宋軍,說【我著兵馬三面團團圍住,卻如何不下?】。女真從旁配合,已經切割了遼軍,直接送給你,你卻吃不下來。這簡直已經是笑話了。最後等於是女真白送了6個州,否則宋朝將一無所獲。

還有更糟糕的。宋人的佔領政策更是直接把遼國漢人推向了反面。宋人沒有派遣主力進駐,而是在河東招募成立了【義勝軍】,用遼國原來的「怨軍」組成【常勝軍】,兩支軍隊共同執行佔領。但宋朝不按統一軍令供應後勤,而是責成佔領區文官政府在本地搞錢糧。這就造成了大多數遼國漢人土豪怨聲載道,供養不起。

這些狀況當然被女真看在眼裡。對女真來說,打下宋朝是毫無問題的,關鍵是遼國漢人的人心向背,遼國漢人如果鐵了心支持宋朝,女真就不敢南下。但等到這一系列狀況出現時,女真就已經有把握:遼國漢人不會幫宋朝。


歷史咖啡


北宋若沒有趙良嗣,可能還能多苟延殘喘些,有了他的“聯金滅遼”,卻加速了北宋滅亡。

趙良嗣的先祖本是居住在燕京(今北京)的漢人。五代時,石敬瑭為了稱帝,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遼人,於是趙良嗣出生時就是擁有遼國戶口的漢人。趙良嗣本名馬植,其家族在遼國也算是有地位的大家族,他本人在遼國官至部長級(光祿卿),但他在遼國的境遇並不好,總受他人的排擠。

1111年,北宋朝廷派宦官童貫帶隊,出使遼國,路過盧溝橋時,趙良嗣深更半夜來求見童貫。他跟童太監說,自己有滅燕(遼國)之策。於是,馬植改名李良嗣,來到宋朝。

因為宋徽宗當時有意收回被契丹佔據的燕雲之地,他見到宋徽宗後,李良嗣獻策說:“遼國皇帝昏庸無道,其國家很快就要滅亡。陛下如出兵討伐遼國,收回被其佔據的疆土,中原遺民必然會扶老攜幼夾道歡迎。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如果失去當今的良好機遇,萬一讓女真人得志,搶先佔領燕雲之地,事情可能就不好辦了。”宋徽宗讚賞李良嗣這一見解,隨即賜他姓趙,名趙良嗣,任命他為秘書丞(管理圖書典籍的副長官)、武義大夫(主事出使的武官)。

可是宋徽宗沒有想到,雖然一百多年前被遼欺負,簽下了城下之盟,備受屈辱,如今和金聯手,可以滅掉遼了,但是他不懂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不錯,1125年,宋和金聯手滅掉遼,金兵南下馬上調轉頭對準北宋,宋朝開始了新的災難,金不費吹灰之力就滅掉了宋。


歷史有妖氣


簡單說三點:

1、聯金滅遼計劃本身沒有錯。

有朋友說,金國強大,遼國便弱,應該聯遼抗金。其實,在當時,遼金尚未開戰的時候,宋朝人普遍認為遼國強大,金國弱小。正因為覺得金國不夠實力和遼國拼,國內才有許多反對聲音。

2、北宋滅亡的原因並非聯金滅遼。

表面看,北宋確實是在聯金滅遼計劃之後被金國滅了。其實,就算沒有聯金滅遼計劃,金國在滅了遼國之後也會去打北宋。

此前沒打,一來是金國還弱,二來,兩國根本不接壤,怎麼打?

3、北宋滅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文恬武嬉,禁軍戰鬥力太弱!

北宋與遼國和平一百多年,士大夫久不知兵,軍備廢弛,許多禁軍將士都在混飯吃。於是,一旦開戰就出現了宋朝六七十萬禁軍被遼國數萬人追打的可笑局面。

眼見宋朝禁軍戰鬥力如此低下,竟然被手下敗將遼軍打得大敗,金國怎麼不會南下攻宋?

因此,歸根到底,不是聯金滅遼導致北宋滅亡,是北宋戰力太弱,根本無力自保!


葉之秋


一個無比正確的戰略決策,為何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執行這個戰略的平臺無法實施這個策略。換言之,藥是好藥,但不適合北宋服用。但因為這個策略卻導致了這個平臺坍塌,北宋亡國。造成靖康之恥。趙良嗣是趙佶賜名,原名是馬植。世代為遼國大族,但心向大宋、在童貫使遼,馬值獻“聯金滅遼”之策,趙佶採納其建議之後,將其改其姓名為趙良嗣。隨機給宋徽宗獻策:“女真恨遼人入骨,如果結好女真,與約攻遼,興國可圖也。”宋徽宗採納,因此他多次代表大宋赴金與阿骨打約定攻遼。欽宗時期因金兵南侵,貶郴州處死。

應該說,自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宋遼兩國雖然基本上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兩國的高層卻始終沒有把這個盟約當回事,但大遼只是想不斷地從大宋這個闊佬的手裡訛詐出金錢來,但大宋卻是想收復燕雲十六州。而且這種呼聲卻從未停止過,一直是大宋皇帝的夢想。也就是說大遼只想要大宋錢,大宋想要大遼的命。但大宋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屬於“見利而忘義”。大宋已經因為燕雲魔怔了。從宋仁宗開始,一直到哲宗等多位皇帝由於西夏問題所困擾,從各個方面都無力收回幽雲16州。但大宋皇帝對此卻念念不忘,執著的很。宋神宗甚至留下了“收復全燕之地者封地為王”的遺言。可見北宋皇帝對於收復幽雲16州的執著。但實際上,自宋太宗開始大宋就喪失了任何武力收復失地的能力。這也是大宋國策以文制武所造成的。

但宋徽宗登基即位後,徽宗純粹是個二乎蛋。自己沒有任何治理國家的能力。除了逛妓院就是踢球,但偏偏擁有豪情壯志,希望收復燕雲,功過太祖。名過太宗,權臣蔡京等也是死催,為了青史留名。極力慫恿徽宗攻遼。以建武功

。當時的北宋王朝積貧積弱、民間貧苦各地的起義不斷就可以體現宋朝昏政。但大宋卻認為大遼民生凋敝,皇帝昏庸。對之國內的怨聲載道根本看不到,屬於典型的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看不見在自己黑、宋徽宗則是渾然不覺,一心一意只為收復燕雲16州。但宋徽宗不知道他這樣的行為驚醒了一個野蠻的巨獸

在公元1115年,不堪遼國壓迫的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會寧府稱帝,建立大金國。在白山黑水之間,金國以弱攻強,盡取遼國遼東之地。看到金國的崛起,宋徽宗採納了趙良嗣的意見

,大宋與金國修好,約定宋金兩國同時攻遼,這就是有名的“海上之盟”。趙良嗣高看了他的國家。太高看了。他的國家也辜負他的好意,當然趙良嗣這個意見只有戰略價值,沒有戰術價值,也就是在自己無法強大的時候。這樣合作是很危險的。別說收復幽雲16州。自己的性命都堪憂。趙良嗣的戰略成功地根據在於三點:一是遼國肯定完蛋。二是燕雲十六州的百姓天天盼著宋朝大軍來收復。三是燕雲十六州要讓女真人搶走而後患無窮。這三點除了第三點正確之外,其他都不對,大遼是弱,但戰勝 大宋很輕鬆。燕雲十六州的百姓未必心向大宋。趙良嗣太想當然了。

雙方1120年結盟.1122年大宋才出兵,但童貫的19萬宋軍被遼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徹底暴露了外強中乾的本質。這就導致金國人看清了宋王朝脆弱的本質。這些野心勃勃的金國軍事貴族們開始覬覦宋朝了。公元1125年,金國攻滅遼國當年。金軍大舉南下進攻北宋,大宋一觸即潰金國以不到3萬人馬不到兩年的時間的軍隊滅了北宋。

趙良嗣的戰略不僅沒有幫助他的故國,而且讓他的故國亡國,也讓自己喪命,只能說這個戰略構想根本不適合北宋。全力幫助大遼才是最符合大宋的利益。完全是一個錯誤的戰略導致了一國家的覆滅。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其實就是三個字——博弈論

在金國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準備滅掉遼國的時候,宋朝君臣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是支持遼國,還是站在金國這邊滅掉遼國分一杯羹?其實這就是博弈論之中最經典的囚徒困境的翻版——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相關術語稱“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5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關術語稱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1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相關術語稱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6年。

根據馬後炮的推理,當時宋朝面臨的事實,和囚徒困境幾乎一模一樣——

如果宋朝什麼也不幹,遼國會很快滅亡;

如果宋朝站在遼國背後支持它,遼國可能不會滅亡;

如果宋朝在遼國背後陰了一把,遼國會更快滅亡。

這個分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天真的宋朝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認為,遼國滅亡,對於宋朝是有好處的。事實彷彿也是這樣,在太祖太宗手裡都沒有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居然在微妙道君皇帝手裡收復了。

但是事實遠非如此,遼國是宋朝的一道屏障,它將漠北的遊牧民族和中原徹底分割開來。失去了這一個屏障,處於上升期的金國人長驅直入,連帶著把宋人也滅了。



青言論史


很多人都覺得北宋的“聯金滅遼”和南宋的“聯蒙滅金”如出一轍,但是我想說的是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北宋的滅亡確實在於“聯金滅遼”,而南宋則不然,這一點我曾在以前的問答中回答過,這裡不再贅述,那麼這裡我就說一說北宋是如何滅亡在這“聯金抗遼”上的。



先來談一談這個趙良嗣,他原本叫馬植,只因向北宋提出這一滅遼之策,促成海上之盟而被官家賜名—趙良嗣,這人祖上世居燕雲之地,是當地的望族,屬於遼國人,他本身也是遼國的官員,我不知道他是出於什麼目的背遼歸宋,或許他真的有一顆“愛國之心”,雖然他是遼國人,但他也是漢人;也或許他是一個政治投機者,看到遼國滅亡之日不遠,想為自己再謀出路。但不管出於怎樣的目的,他的“聯金滅遼”在合適的時機迎合了北宋君臣好大喜功的心思,於是“聯金抗遼”被迅速提上日程!

但是不管是趙良嗣還是宋徽宗以及他的那幫大臣,他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都沒有意識到日後的危機,甚至連眼前的利益都是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在我看來“聯金滅遼”註定就是失敗的!

由於北宋朝廷主昏臣庸,定下“聯金滅遼”後,宋徽宗任命童貫為宣撫使,統一指揮大宋軍隊發動滅遼之戰,但是奸臣童貫除了受賄諂媚和逃跑外又懂的什麼?要知道宋遼兩國自澶淵之盟達成和議後,當年的戰場早已成為榷場,兩國百姓互通貿易,雙方相安無事一百多年,也正因為此,北部邊疆久疏戰事,兵備早已廢弛,所謂的河北路軍隊也早已名存實亡,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在做做樣子,這也是為何朝廷定下滅遼之戰後,要從對抗西夏的西軍中抽調部隊火速趕往河北去打仗,西軍雖然能征慣戰,但匆忙之中趕往河北,且又不熟悉當地形勢,再加上一個奸臣童貫的瞎指揮,北邊戰場在他的指揮下,一塌糊塗!能征善戰的西軍名將种師道被處處掣肘,無法發揮!如此一來即便是北宋戰鬥力最強的西軍最終都被殘遼軍隊打的丟盔棄甲,到處亂竄,朝廷無奈求著金國出兵,才滅了遼國,遼國五京沒有一個是大宋軍隊打下來的,最後只能花重金從金國手中買回燕京城,如此君臣愚昧昏庸,又怎能打得贏?



還有一點,上面說過,宋遼自澶淵之盟後,進入一個長達一百多年的和平期,而宋朝決定與金國結盟後,是主動撕毀了宋遼協議!在道義上也是站不住的,宋朝之所以放棄宋遼和議無非就是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與金結盟是收復失地最下策的辦法,當時的形勢是遼國式微,金國已經取代遼國成為最具威脅性和最具進攻性的一方。而且遼國面對金國的進攻就怕宋朝與金結盟,所以遼國曾主動提出向宋稱臣,希望宋朝與遼國共同抵抗金國,可是宋朝沒能抓住這次機會,在宋朝君臣的眼中,只有收復了燕雲十六州最重要,不管是武力佔領還是花錢買來的。

即便是後來面對金國的入侵,宋徽宗和宋欽宗也總妄想花錢買平安,為了討好金國不惜打壓朝中主戰派大臣,搜刮大量的金錢財寶送往金軍大營,有如此短淺目光的君主和卑躬屈膝的主和派大臣,大宋被金所滅也是遲早的事!

在遼國還有實力與金國對抗,可以充當宋朝屏障的情況下,昏聵的大宋朝廷不僅拒絕了遼國的稱臣求和,還主動幫助金國消滅了這一“屏障”,且在這場戰爭中又向金國展示了大宋內部的孱弱,那麼這樣一來,金國滅了遼國後自然而然就會將兵鋒直指北宋朝廷了,跨過黃河後,無險可守的東京城便危在旦夕,大宋滅亡的事實已無法改變。

所以北宋的滅亡亡在不懂的“唇亡齒寒”這四個字上面,但是南宋不一樣,南宋當年聯蒙抗金,一是當時的金國在面對蒙古的入侵後,還執意伐宋!可以說當時的金國也犯了當年北宋朝廷所犯的錯誤,不懂的交好南宋。二是南宋決定聯蒙抗金是在金國主力盡失,金國必將滅亡的情況下,那時的金國根本無法充當南宋的屏障,對於南宋來說已經失去了存在下去的意義,有鑑於此與其聯金抗蒙提前得罪蒙古,不如趁機進攻金國,奪取更多的土地,獲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南宋的滅亡除了自身朝政腐敗的因素外,主要亡在蒙古的強大軍事實力之下的,並非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其實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既然有了北宋的前車之鑑,南宋朝廷又怎會無緣無故重蹈覆轍呢?



以上便是我的個人愚見,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歡迎留言。


鹹魚閒聊


其實這種失敗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應該會發現自完顏族發展起來了,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金朝。

本是應該聯絡衰敗的遼國對付大金,沒想到宋徽宗聽信小人饞言聯合大金消滅遼國,不想到所謂的唇亡齒寒。只是圖一時之快,與虎謀皮,妄圖收回幽雲十六州。沒想到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宇宙通史


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直接的一點,在於宋徽宗君臣愚蠢地採納了“聯金滅遼”的總體戰略,使得女真人在滅亡遼國後,很快便挑起戰端,南下滅亡宋朝。如此看來,“聯金滅遼”真可謂北宋史上最“坑人”的計策,而其提出者,正是北宋最“坑人”的謀臣趙良嗣。


趙良嗣本名馬植,是出生在幽燕故地的漢人,在遼國曾官至光祿卿。幽燕故地即幽雲十六州,自石敬瑭割讓給契丹開始,到北宋末年時已近200年,生活在其中的漢人雖然世受遼國統治,但跟契丹人相比,總有“二等國民”的屈辱感,所以對故國懷有深深的眷念。這種情緒,在馬植身上體現的非常強烈。



馬植雖然身在遼廷,但卻心繫宋朝,多年來一直處心積慮地尋找投靠宋朝的途徑,這想法,終於讓他在女真人身上看到希望。女真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以遊獵為生,雖然作風剽悍,但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深受契丹人的壓迫。這情況到了首領完顏烏雅束時期,開始發生變化。


烏雅束在位期間,女真與遼國之間的矛盾日深,部族內部要求反遼自立的呼聲高漲,尤以其弟阿骨打最為積極。馬植對於女真的情況十分熟悉,可他非但沒有及時提醒遼天祚帝做好防範,反而派密使到女真進行鼓動,唆使他們起兵。打過幾番交道後,馬植認為女真“可用”。



政和元年(1111年),宋朝大宦官童貫出使遼國,馬植認為時機已到,便秘密晉見童貫,並向其獻出收復燕雲故地的方略,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便是派人跨海聯絡女真、合擊遼國。童貫聞言大喜,便將馬植暗中帶往宋朝。對於馬植的伐遼方略,徽宗也是極感興趣,不僅欣然採納,還下令賜馬植國姓,改名為趙良嗣。“聯金滅遼”之計,自此開始成型。


政和初,童貫出使,道盧溝,植夜見其侍史,自言有滅燕之策,因得謁。童貫與語,大奇之,載與歸,易姓名曰李良嗣。薦諸朝,即獻策曰:“女真恨遼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帝嘉納之,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圖燕之議自此始。見《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宋朝為促使女真人起兵,不僅贈給他們大筆錢財,而且約定一旦滅掉遼國,宋朝將收回幽燕故地,但會將金帛、人口送給女真,由此令女真大感興趣。公元1113年,“抗遼先鋒”阿骨打繼承首領職位,次年便起兵,隨即出河店一戰中完勝遼軍,展現出極為強悍的戰鬥力。1115年,阿骨打在會寧建國稱帝,國號金。


此後金國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遼國,僅用了4、5年時間便佔據遼國半數國土,並攻陷其都城上京。此時,宋朝按照約定,由童貫率軍20餘萬北伐,意圖收復幽燕故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著遼國殘軍,洶洶而來的宋軍竟然一敗塗地,最終還是由金人出面,才勉強收回六座空城。



貌似強大的宋軍戰鬥力竟然弱成渣,這讓趙良嗣大失所望,再加上親眼目睹過金兵如猛虎蛟龍一般的戰鬥力,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恐懼。趙良嗣深知,以女真人貪得無厭的天性,在其滅遼後,必然會南下侵宋,彼時孱弱的宋軍絕非其對手。而宋金一旦開戰,先前獻策“聯金滅遼”的他,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既為國家安危考慮,更為自身性命計,趙良嗣便上書朝廷請求加強邊防,並嚴禁各地收納遼國降人,以避免惹惱金國。然而,在完成收復燕雲故地的事業後,宋徽宗君臣自信心爆棚,竟然置與金國間的約定和趙良嗣的苦諫於不顧,為貪圖土地、人口,竟接受已經降金的平州刺史張覺的投誠,由此給帝國帶來滅頂之災。



對於朝廷危險而愚蠢的舉動,趙良嗣極言力爭,結果觸怒宋徽宗,被罷官遠貶。不久金兵果然南下,御史胡舜陟又彈劾趙良嗣“輕啟邊釁,招致金寇”,請求將其處決。此時,趙良嗣已經被流放到郴州,於是宋欽宗命廣西轉運副使李升之將其梟首示眾,並將其妻子、兒女流放萬安軍。馬植一心向宋,最終卻得到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


靖康元年四月,御史胡舜陟論其結成邊患,敗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禍及中國,乞戮之於市。時已竄郴州,詔廣西轉運副使李升之即所至梟其首,徙妻子於萬安軍。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宋史》、《遼史》、《金史》、《續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你實施的非常好。媼相童貫立下了汗馬功勞,就在童貫再接再厲要拿下西夏,打通絲綢之路的時候。北宋內部出現了問題,損得罪利益集團,與當時海上絲綢之路千絲萬縷聯繫的丞相-泉州人李剛聯合宗澤等故意製造矛盾、破壞和平條約、挑釁女真,引發靖康之難。

試想想,女真人為什麼輕而易舉的能夠打破北宋的首都,掠走皇家一族?蒙古人打南宋打了多少年?而當時的80萬禁軍都在哪裡?

而真實情況就是:當時北宋的大軍正在全力剿滅西夏,而內部人卻在後麵點火,導致引火燒身。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丹書01


在當時的情況下應該說並不算大錯,政治方向的選擇從來無法簡單的評判錯與對的,沒人能看到後來的發展,要說的話就是低估了金的決心和實力。

也可能是當時的官員未把金當做一回事,看地圖上其實遼國是環境最惡劣的,四面受敵,對於當局者想在此撈一筆也說的過去,但是對其他威脅自然的失去緩衝地帶



第二個就是內部問題,自古問題禍起蕭牆,何況北宋缺將,打鐵還需自身硬,實力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