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社會適應能力」這影響孩子一生,擁有它比考滿分更可貴!

近兩年,在一系列兒童成長及安全事件背後,幼兒階段的孩子該培養那些能力來適應這些社會環境下的事件呢?

心理與教育研究表明, 社會性發展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3-6歲的幼兒階段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個體社會性的發展與其將來社會性交往、行為、情緒情感、人格、個性及事業成就、認知發展密切相關。

然而,這一重要性往往被家長忽視,大家通常重視幼兒的生理衛生保健,忽視了心理衛生保健;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社會性的培養;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些情況:有的孩子在家裡活潑好動、聰明伶俐,而一旦來到新的環境接觸陌生人時,就會變得膽怯靦腆,呆板笨拙;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獨自遊戲、自言自語,顯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則恰恰相反,與人交往處處逞強,橫行霸道,顯得盛氣凌人;還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時,即使大人強迫其對人要講禮貌打招呼,他也緘口不語,設法躲避……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不足。

「幼兒社會適應能力」這影響孩子一生,擁有它比考滿分更可貴!

孩子的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從哪裡開始養成呢?

家庭是幼兒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之一,也是幼兒社會成長環境的創作者,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良好的教養有利於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其實每個父母也都知道,孩子總歸要離開我們,走上社會,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自己的人生。

教育作家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他,就該在他離開你之前,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讓孩子能在社會上活得開心順暢、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這是為人父母的最大成功,也是對孩子的最大幫助和保護,更是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幼兒階段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和一對父母的終極標準,而這個標準,是綜合性的。

兒童教育專家將教您使用正確有效的教養方式, 讓您的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當前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社會環境也更加複雜,而教育的社會職責也是為了完成一個人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那麼,幼兒階段哪些能力的培養教育,可以讓孩子在最初接觸的社會環境中更好的適應環境呢?

01安全常識早知道

考慮到日後社會的種種安全隱患,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安全常識家長一定要提早告知孩子:

認識基本的安全符號,例如“防止觸電”、’水深危險”等符號,知道110、119等求救電話,都是孩子所需的生活常識。

02學習求生技能

平時可以帶領孩子認識社區及街道上的求助地點,告知孩子有困難時可求助。

同時求助的技巧也不可少,讓孩子瞭解並且學習“叫、跑、說”的安全技能。

高聲叫“失火了”或對著壞人的後方喊“爸爸你來了”,再轉身逃向人多的地方或愛心店家。

提前告知孩子這些,當孩子遇到相似困境時,就不會驚慌失措。

03及早認識社會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讓孩子看到世界的真善美,保護孩子不被外界傷害,但是社會的險惡不是你不說就會消失不見。

科學研究顯示,孩子的適應力,特別是心理適應力遠超過成人。年齡越小、適應力越強。

在孩子幼年時的教育,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教會孩子愛,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教會孩子希望,也要幫助孩子認識真實的社會。

孩子應該保持善良,但對危險和罪惡也要有所認識。

04識別情緒的能力。

孩子能夠在別人生氣的時候能否立刻感知到,關係到他的社交能力。家長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負面情緒,同時領悟到負面情緒存在的合理性。當父母很難壓得住火,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當忍不住當著孩子吵架之後怎麼補救,並且趁機提高孩子情商。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生氣,表達自己對孩子的訴求,下次該怎麼做就不生氣了,才能建立起不被誤解的親子關係。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讓孩子識別小情緒。給孩子講解各種情緒的含義和動作。可以買代表不同情緒的卡通圖片,給孩子講述不同情緒的意義。告訴孩子當人們出現了這種情緒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比較合適的表現是什麼,建立起了情緒跟合理情緒行為的鏈接,讓孩子能在不良情緒產生的時候有適當的行為。

情景模擬、快速反應,可通過遊戲來教育。爸爸媽媽跟孩子通過表現情緒,猜這種情緒叫什麼名字。這個遊戲就是為了強化孩子負面情緒的產生和他做恰當的負面情緒行為的條件反射。

05情緒行為控制能力。

情緒行為控制≠情緒控制。

我們要控制的是負面情緒產生之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我們可以允許孩子沮喪生氣難過自卑氣餒,但是在這些情緒之後要作出正確的行為。

社會適應能力在於孩子的情緒行為控制能力,簡單總結為三個步驟:

第一, 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對孩子情緒動機的理解;“我知道你很難過和不舒服”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孩子就會感覺到你理解他了。

第二, 明確告訴孩子不可以做什麼;平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亂鬧等等不合適的行為。

第三,告訴孩子現在可以做什麼,這一步很容易被忽略。溫柔地抓住孩子的肩膀,先控制住他的行為,給孩子另外的選項。

例如:“你不可以跳沙發,但是你可以再沙發上看電視或者陪媽媽去洗菜,你選哪個呢?”

這幾個步驟一做好,就可以更好地往爸爸媽媽想要的方向去走。

06培養抗壓抗挫能力

生活中,特別是踏入社會,經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打擊。

抗壓力低的孩子,別人眼中的毛毛雨,都是他的狂風暴雨,遇到點挫折,就覺得無路可走,絕望至極;一件事情沒做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選擇性的應用一些小測試訓練孩子的抗挫能力,讓孩子能夠有一顆強大的心!

在國內的教育體制下,幼兒階段,政策,行業及家長常偏重孩子的智育教育,所以幼兒階段就有了一定量的學科知識及學科能力的教育。隨著國內社會的進步及國際上教育發達國家幼兒教育經驗的傳播,“去小學化”便是引導幼教行業迴歸幼兒階段個性化能力養成教育,注重幼兒綜合能力教育。

因此,幼兒社會適應能力——這一幼兒綜合能力的教育,十分重要。總體來說,在當下的幼兒教育行業下,要發展幼兒社會適應力的養成教育 ,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更需要專業的學術理念和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