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愛搶玩具真煩人!幼兒“心理”的事,父母該瞭解這些知識

閱讀完文章需3分鐘,精讀效果更佳。

後臺有很多家長向我吐槽這樣的場景該如何是好:媽媽帶3歲的小男孩西西到閨蜜家做客,閨蜜的女兒點點剛好也3歲了,兩個孩子在一起就是天然熟,不一會兒西西和點點就在一起做遊戲,相互逗笑,玩玩具不亦樂乎。

可是沒多久兩個孩子就鬧起來了:西西要玩點點的起重機玩具,可是點點不同意。點點認為玩具只有一個,而且是自己的,她不願拿出來分享。可西西就要玩起重機,就想去搶,點點也不甘示弱,雙手保護著自己的玩具。兩個孩子剛才還融洽相處,一下子劍拔弩張,氣氛緊張起來,彼此都生氣,哭哭鬧鬧。

孩子之間愛搶玩具真煩人!幼兒“心理”的事,父母該瞭解這些知識

雙方家長的談話也被兩個孩子的糾紛打斷,點點媽媽表示主人要讓客人玩,把起重機給西西,可點點就是不肯,哭得撕心裂肺;西西媽媽說玩具是點點的,她不讓你玩,你不能搶,旁邊這個消防車也挺好玩的,不如玩這個吧?可是西西就要玩起重機,不退步。而在旁邊的點點還神補刀一句:消防車也是我的。

這樣的情況雙方家長往往都比較尷尬,基本都是把孩子彼此拉開,分道揚鑣,好好的聚會草草收場。

很多家長疑惑為什麼總是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要想知道這種情況,那就要明白這個年齡時期孩子的遊戲、交往特點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之間愛搶玩具真煩人!幼兒“心理”的事,父母該瞭解這些知識

平行遊戲

兩個或多個兒童彼此靠近,進行獨立的個人活動就叫平行遊戲。剛開始點點和西西很快聚在一起玩,但是各玩各的,就是屬於平行遊戲。在平行遊戲中,幼兒樂於在靠近其他幼兒的地方玩耍,但獨立的進行自己的遊戲活動,這在2--4週歲之間表現得最為明顯

在平行遊戲中,兒童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但是,2--4歲的孩子會對他人的行為和語言進行模仿和學習,尤其是在幼兒夥伴之間。所以點點在玩起重機時,西西也想玩起重機,這實際上是在模仿。

西西和點點獨立進行平行遊戲,那就相安無事,可是隻要一方孩子想要唯一的玩具,不“平行”了,就會發生糾紛,導致兩條不平行的線相交在一起,最後衝突爆發。

因此,玩具的種類和可獲得性同樣影響了遊戲中幼兒互動的成功性。缺少一個輪子的小卡車不能來回在地上滾動,房間裡只有一個玩具會導致幼兒之間的爭搶和哭鬧,而一起玩這個玩具則是一種愉快地社會性互動。所以家裡多些同種玩具,到時候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效果會更佳。

孩子之間愛搶玩具真煩人!幼兒“心理”的事,父母該瞭解這些知識

如何認識幼兒的友誼

1--4歲幼兒友誼的6個維度:

1、助人;

2、親密性;

3、忠誠度;

4、共享;

5、相似性;

6、儀式性活動。

1--4歲幼兒在人際交往初期開始嘗試與同齡孩子交際,形成上述友誼的6個維度,建立並形成友誼,像西西和點點一樣,他們相互模仿,相互逗笑、跟隨,以及進行像共同閱讀一本書或將容器裡的東西拿進去,倒出來等共享性的活動,都是在形成友誼的過程。

這些友誼可能很短暫,但也可能持續整個童年時期,無論長短,這些友誼對早期社會性發展都是重要的第一步,使幼兒開始學習如何形成和維持友誼。

所以像西西和點點小朋友這樣的衝突其實也屬於幼兒友誼交往的一部分,只是孩子通過自己的想法把東西很直接的表達出來,這並不會影響他們之間的友好度。因此,你會經常看到幼兒園的同學之間昨天打架,今天又還是好朋友的情況出現。

孩子之間愛搶玩具真煩人!幼兒“心理”的事,父母該瞭解這些知識

父母如何解決幼兒衝突

有句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對孩子也應如此,發生問題應當教會孩子適當的處理方法和情緒。

當幼兒間發生衝突時,成人幫助幼兒進行的調解對於幼兒而言是極為寶貴的學習經驗,併為他們提供了成人社會化認知的情境。所以家長的解決方式就顯得非常重要,第一次衝突父母的處理方式會深深影響幼兒的認知,他們也會依葫蘆畫瓢,模仿父母的態度和情緒。而在處理幼兒間的衝突時,父母不同的方法,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之間愛搶玩具真煩人!幼兒“心理”的事,父母該瞭解這些知識

同樣的,幼兒間的衝突為他們提供了“去自我中心”的機會。幼兒階段,尤其是1--4歲階段,孩子常常愛說第一人稱“我怎樣怎樣”、“我如何如何”,這說明幼兒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還沒有把別人的感受納入到自己的感覺當中。在經歷有關玩具、空間和控制權的衝突過程中,他們開始逐漸認識到他人有著不同的視角(諸如誰先得到玩具等)。

相比命令式的解決方式, 調解式的衝突解決方式更能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感受,聽取他人的觀點,並判斷問題的根源。父母通過引導幼兒參與交涉並達成共識可促進幼兒學習如何獨立解決自己的衝突。

孩子之間愛搶玩具真煩人!幼兒“心理”的事,父母該瞭解這些知識

總結

因此,像西西和點點媽媽這樣責罵孩子,強行把孩子抱離現場,不能解決問題,下次在一起了還是會遇到這一幕的。指責和懲罰只會強化消極的行為,並且無法讓孩子學習社會交往行為模式和促進他們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發展。

通過上述認識,想必您會清楚瞭解這類場景的處理方法了吧?大家可以留言寫出您的想法。

我是幼教咖,帶給您更好的育兒乾貨,歡迎關注、私信,探討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