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文:楊柳風

農曆九月十九,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節奏。脈搏一起一伏,呼吸一進一出,筋肉一張一弛,以至日夜的更替,寒暑的往來,都有一個勞動和休息的道理在內。草木和蟲豸在冬天要枯要眠。”美學家朱光潛如是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規律,不可悖反。於萬物而言,冬天是養精蓄銳的時候,為的是日後更好地從大自然那裡獲取精華。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秋深漸入冬,紅葉隨風,唯有黃花帶露,“一點飛鴻影下,白草紅葉黃花”。

運河埂上隨處可見的千里光照亮了單調的原野。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燈,如果願意點亮,就能從平凡生活中獲取更多喜悅。

人生實難,要學會自得其樂。

無論鮮衣怒馬還是素衣素食,倘若內心明媚溫暖,尋常日子也會過得滋味豐足。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相比之下,野菊則像是被打散了隊伍的遊兵散將,不成氣候。

但我還是摘了一束帶回家,放進花瓶裡,過些時候,則又成了天然的乾花。

菊花是不凋謝的,只會枯萎,枯萎了還是在枝頭,正所謂“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我幾乎不在花店買花,餐桌上的花瓶卻不曾空過。

不買花不僅是為省錢,更是因為喜歡自己動手釆摘,那種採摘的樂趣是你用錢買不到的。

檫樹花、映山紅、紅蓼、三脈紫菀、甚至蘆葦、狗尾巴草,那些通常人們都不拿正眼瞧的草木,大自然賦予了它們獨特的香氣,不是花店裡千篇一律的香水味。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大自然不僅向我們獻出鮮花,也向我們獻出果實。

臨河的胡枝子早已結籽,我是親眼看見它先是開出紫色的花,然後結出青色的小豆莢一樣的果實,最後變成乾枯的黃褐色。

冬青紅彤彤的果實和綠油油的樹葉相映成趣,那些結果的枝條多半比別的伸得高一些,也就得到更多的空氣和空間。

這時如果你看見一根長長的果梗,上面吊了一個兩個紅色的小球,以及兩片或三片乾癟的“果殼”,那就是衛矛,它的果實完全成熟後,果皮開裂成兩瓣,露出內部鮮紅的種子。

高粱泡則色澤鮮活,酸酸甜甜。稍微留心一下,很容易找到一大片,順手摘下兩串,足以讓你吃個肚兒圓。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任何一次運河漫步,都有可能讓我發現一種過去從未見過的野花或野果,比如春天的輪葉過路黃,秋天的野菰。

這一次我發現了山麥冬,此時的它結出了青色果實,有的已轉為烏黑。

其實,任何一種草木,每天都是不一樣的,它們是有表情的,就像人的臉有正面也有側面。

青葙我差點沒認出來,一襲淡紅色的連衣裙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換成了華貴皮草,還是今年的流行色——焦糖色,真有意思。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人到中年,父母老了,孩子尚小,上班、下班,家務、陪讀,每天像個陀螺高速旋轉,時間常常需要精確到秒。

可即便如此,我還是喜歡陶公在《自祭文》裡說的“勤靡餘勞,心有常閒”。

對一個忙碌卻又不善周旋的人來說,近在眼前的運河無疑是個無比親切的朋友。

好朋友見面是不用刻意打扮的,穿上舒適的衣服和平底鞋就可以出發了。

在運河上,我不用擔心隨時預備著和熟人打招呼,因為來這裡的人畢竟不多。

運河上草木種類繁多,我曾想,要是能叫出這裡所有草木的名字,那該有多好!實際上,植物是認不完的,我能做的就是發現它們的美。

印度詩人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在《關係的真諦》裡寫道:

你改變不了一座山的輪廓

改變不了一隻鳥的飛翔軌跡

改變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

所以只是觀察它

發現它的美就夠了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冬天是由向外的追逐變為向內的沉澱過程,萬物宜靜以涵養陽氣。

像是一個人“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人生的諸多磨難離合都一一走過,酸甜苦辣都一一嚐盡。

再回首,收餘恨免嬌嗔,懂因果知慈悲。有精神強度,也有靈魂韌度。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過幾天就是淘寶的“雙十一”了,我已提前將一家人的棉鞋加入了購物車。

記得過去,每到冬天,外婆總是早早地就為我們準備好了過冬的鞋——燈芯絨“東北”棉鞋,姊妹幾個一人一雙,我們穿著它烤火,跳繩,踢毽子,逮俘虜……如果人的一生中一定會有幾個記憶深刻的唯美片斷,那麼,戴老花鏡的外婆坐在陽光下納鞋底,絕對要算一個。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秋天去了,冬天來了。

立冬,適宜西窗剪燭,圍爐夜話。你,約了嗎?

24節氣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氣始交

楊柳風,本名王愛娣,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宣城市作家協會會員。文字散見鳳凰讀書等網絡平臺以及《清明》、《中國經濟導報 》、《皖南晨刊》等報刊雜誌。

文字已獲作者授權,題圖來自吖吥嘻嘀,配圖來自網絡,版權均歸作者所有,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