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咱陵川已經消逝的火圪廊!你家還有嗎?

說說家鄉已經消逝的火圪廊

文/李中堯

——為了挽留即將消逝的物質文化

(之二)

說說咱陵川已經消逝的火圪廊!你家還有嗎?


這種器物在咱們古陵大地只恐怕是東部山區居多。西部鄉鎮有沒有,咱沒有做過考證。不能隨便下結論。它是解決媒碳資源極為缺乏的東部山區老百姓做飯燒水問題而製作的器物。看見它,很親切,很熟悉,一份濃濃的鄉愁掛在胸襟。

先說說火圪廊製作的工藝流程

火圪廊有它獨居特色的靈活性。它可以擺放在農家鍋棚裡的灶臺上來做飯,天氣晴朗的數伏天可以擺在廊階上或者離家門口不遠的小院旁。它可以坐鍋,又可以坐鐺,使用起來隨意便捷,可謂一種不花一分錢就能得到的農家灶具。

當然, 製作火圪廊的材料也是有一定講究的。它的主要材料是崖坯下產來的無任何雜質的優質綿土,用小錘搗成小土塊兒,再找來麥秸剪成五公分長的短麥秸,在水裡泡上一個盹時(24小時)。第二天,再將搗過的綿土塊用水浸泡上大約五個小時,再將泡過的短麥秸按比例攪進泡過的綿土裡,先用窄钁將兩者勾拌均勻,再用老鍁將勾拌均勻的韌泥翻得更加融乎,感覺韌泥有了一定的粘性,就能使用了。

圍繞五公分長的木楔用韌泥先糊出三條火圪廊的直徑約十公分泥腿,再用一個與自家鍋鐺口徑大小差不多的小缸輕輕放在剛剛做好的火圪廊的三條泥腿上,作為做火圪廊主體的骨架 ,圍繞小缸的四周糊起約六七公分厚的韌泥,大約四十分鐘的擺糊,火圪廊的雛形基本形成,然後再用泥手蘸水將粗糙的火圪廊抹光,隨後在火圪廊頸部的左右、後面和底部透出通風出煙的四個圓孔,這樣一來,一個完完整整的火圪廊就製作完成了,大約經過一個禮拜的陰乾,就能投入使用了。


說說咱陵川已經消逝的火圪廊!你家還有嗎?


再說說火圪廊所用的柴火

實際上,等火圪廊坐了鍋以後,鍋底下可供烘柴火的空間是很有限的。好在我們家鄉是屬於咱陵川的半山區,山上沒有個子很大的灌木 ,從山上砍來胸徑兩公分粗的柴火正好使喚。柴火包括:土欄木、黃櫨木、槲木、青槓木、溼榆、棉栱等等等等的小灌木。

那時候,在學校上課的時間少的可憐,十一、二歲的孩子利用課餘時間上山砍柴是我們這幫窮孩子為家裡做的主要家務。砍一捆柴火大概能用一個禮拜的時間。砍回來的柴還需要截成20公分左右的柴火棒,這樣往火圪廊裡擱的時候就很好使用了。

火圪廊烘柴火做出的飯,感覺很好吃,很有樸素純真農家飯菜的原汁原味。

火圪廊每年從春天一直用到秋涼了。直到立冬才用隊裡的牛車從30裡開外的曹莊小川煤窯拉兩車臭煤作為取暖過冬的主要生活物質。

那時候生活很艱苦 ,卻偏偏感覺很快樂,很單純,很安逸。火圪廊的使用伴隨了我全部的童年生活歷程……

結束語

火圪廊的使用已經成為了我漸漸遠去的家鄉史。是東部山區想當年一日三餐離不開的可隨時移動的造型奇特的灶臺。它在我的童年裡銘刻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很希望從迴歸故鄉,做一個火圪廊,吃一頓烘起柴火做的家鄉飯,找找童年生活的感覺,去尋覓家鄉那一份濃濃的鄉愁……我在心心戀戀地祈盼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