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語知花
《尹喜內傳》來做個回答吧,尹喜內傳號稱是鬼谷先生所寫,至於這個鬼谷先生是不是和鬼谷子是一個人就不得而知了。其實這個文章最早也就出於兩晉的時候,那時候佛教興盛,道教看不下去,就寫出了這個故事。挺好玩,可以用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老子其實一開始想去大秦國和安息國的。這個大秦國指的是羅馬,安息國指的是伊朗那一代的帕提亞帝國。
但是不幸他被人告了,這個人叫徐甲的人告了他,說老子欠他工資,老子說我不是給你說好了嗎,等我從大秦國和安息國回來就用黃金給你。
尹喜要追隨老子而去。
老子說你把我的道德經誦讀一萬遍到成都來找我。
尹喜就讀了一萬遍,到了成都,遇見一個賣羊的,賣羊的把他領到了青羊宮。
老子接見了他,然後帶著他四處周遊。
他們還拜訪了西王母。“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紫梨。”
拜見了西王母,西王母拿了碧桃和紫梨來招待他。
不過我想,這碧桃那不就是綠色的桃子嗎?
綠色的桃子那不就是沒有成熟嗎?
這個老子下不了口吧。
這個是我們想多了,大概西王母的神仙桃種類跟咱們這桃的種類不一樣吧。
西王母在哪兒?在崑崙山啊。
也就是老子出了關一口氣跑到了崑崙山。
後來他們就去了印度,在印度征服了印度國王,創立了佛教(當然佛教不會承認這個),這就是老子化胡。
綜上所述,老子去了大秦安息,然後回到了四川,然後去了崑崙山,然後又去了印度。
之後就不知道了。
錦翼
根據史書記載,老子於公元前499年出函谷關,從此不知所終。
老子最終到達的地方,歷史界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有終南山之說,有甘肅之說,有洛陽之說,有四川之說。不過,老子的確很有可能最終歸宿於四川。
老子在函谷關留下《道德經》給尹喜的時候,曾經與尹喜約定分別後相會於蜀地青羊肆,即現在的成都青羊宮,這是歷史傳說關於老子將到成都的古老記載。而唐朝末年,唐僖宗避難成都的時候,曾發現一塊玉磚,據說是老子遺物。
老子出函谷關是為隱居,在老子的時代,西南蜀地已經是文化繁盛的區域,比如金沙遺蹟以及三星堆等。相比中原的年年戰亂,蜀地的安寧祥和自然是不錯的選擇。此外,蜀王望帝、叢帝又是遠近聞名的賢良君主,老子不辭辛勞,由秦嶺入蜀,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一方面,道教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源於道家學說,而老子是道家的頂級代表。道教也將老子尊為太上老君。因此,道教的誕生與老子的存在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恰巧,道教的誕生地恰恰是四川,位於成都大邑的鶴鳴山,被稱為道教祖庭。此外,除了鶴鳴山以外,成都青城山、射洪金華山、三臺雲臺山,以及成都青羊宮等,都是道教最初擴張的區域,而這些地方,都位於四川。因此,這也可以從旁推測老子的確長期在成都隱居,道教在四川的影響才會這麼大。
除此之外,成都西南的新津老君山,則更直接地用名字,展示了老子於成都以及四川的莫大淵源。
蘇綻
首先先簡要說下,老子為何要西出函谷關?
老子曾在東周做收藏館的館長,得以博覽眾書。只是老子生不逢時,周景王去世後,王室起了內訌,王子朝做了叛賊,從收藏室中偷走了很多典籍寶物,逃到了楚國。老子是館長,又是楚國人,豈有不受牽連的道理。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陽,西出函谷關。
再說下,尹喜得到了全部傳承嗎?
尹喜是當時函谷關的關令,用現在的話說是老子的鐵桿粉絲,對老子十分敬重,當的情況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是擅離職守,又處於一個可能受到牽連的尷尬地位,無論如何也難以向朝堂索要關牒,《史記•老子列傳》中記載,“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所以說,尹喜也只是稍受老子點化而已,其天賦資質也無法得到老子的全部傳承。
至於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的去向,《史記》言,“莫知所終”。於是,老子出關後的去向也成了歷史謎團,古來學者眾說不一:
一、教化胡人說。《後漢書•襄楷傳》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老子講柔能克剛,出關騎的是性格溫馴的青牛而非以速度著稱的烈馬。胡人是遊牧民族,剛烈好戰,老子出關或許就是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去教化胡人,只是在西部沒有找到任何痕跡證明此說
二、臨洮成仙說。此說認為老子晚年在甘肅臨洮修身養性,閉門煉丹,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成仙。
三、與西去說相反,《莊子》、《韓非子》、《禮記》等古書記載離開周室後,老子並未西去,而是東去回老家(今河南鹿邑)隱居。很多人認可這種說法,因為炎黃子孫看重的是落葉歸根,而且史料中有“孔子問禮”的記載,老子故鄉與孔子故鄉相隔不遠,這為孔子問禮提供了相對便利的交通。不過,現實中沒有切實的證據驗證這種觀點的正確性。
總之,西出函谷關後的老子究竟去了哪,還需要更多實物和史料證實。
塗鴉吐泡泡
話說當年,老子把洋洋灑灑五千言的《道德經》交給尹喜,騎上青牛,從函谷關向西,飄然而去。他到底去了哪裡?眾說風雲,版本不一。下面兩版本較為靠譜。
去了西方傳揚《道德經》
老子為了傳揚道德思想,決定背井離鄉,一路西行,傳播道德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在風蠟殘年,希望實現自己的原想,於是決定從函谷關開始西行,最終點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怡養天年。
至於有沒有達到自已的傳播願想,有沒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怡養天年,後人沒人見過他,所以不得而知。
玉皇大帝招去天庭任教員
玉皇大帝得知老子著有《道德經》,使人類有了做人的行為規範,於是玉皇大帝心動,天庭眾仙,個個要他指點教異,親力親為,太累了。
人間有位如此教育高人,何不招來教異那些不聽話的刁仙?這樣,天庭便有了規矩。
而那此用法力收回的妖怪,定期舉行學習班,讓老子的道德思想去教育他們,感化他們,希望他們改邪歸正,早日修成正果。洗新革面,重新做人!
至於老子是不是去了天庭,反正他也再沒回來過,後人也再沒有見過他,所以不得而知!
然而,老子的《道德經》卻是人間愧寶,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民!
珅哥談風水
老子就是西遊記裡的太上老君,他西出函谷關來到了火焰山,認識了鐵扇公主,老子掐指一算還有一段情緣未了,於是和鐵扇公主做了夫妻生下紅孩兒。後來天庭重建,老子不得不上天,又放心不下妻兒,於是留下青牛在凡間照顧母子倆,名義上是夫妻,實際上是主僕。青牛也就是牛魔王,雖和鐵扇有夫妻之名,卻萬萬不敢行夫妻之實,孤苦寂寞之下外面養了房小,也就是玉面狐狸。這也就解釋了紅孩兒為什麼能使三昧真火,他爹老子就是天底下頭號玩火的行家;也解釋鐵扇公主這樣一個毫無來歷的女人為何擁有芭蕉扇這等鴻蒙至寶,老子是鴻鈞弟子,當年分寶巖上拿的,一同取走的還有金鋼琢。孫悟空知道這一節,這等機密自然是老牛告訴他的,當年他們可是好兄弟,牛魔王經常向猴哥訴苦。孫悟空借取芭蕉扇鑽進鐵扇公主身體,又揍了紅孩兒一頓,報了當年煉丹爐之仇。老子心中雖然恨得牙癢癢,卻無可奈何,因為這事不光彩,不過孫悟空也怕老子報復,雖然他出師從菩提老祖,修的是道,但最終不得不託庇於西天佛祖門下,做了鬥戰勝佛,就是因為老子在仙界實力太大,有一百種方法將猴子挫骨揚灰。
武陵百曉生
個人感覺寫出道德經,應該不是在逼迫的情形下寫出的,倒是有 可能尹喜見得老子後,請求老子留下一二才寫出的,這時候就留下了咱們中國的鉅著道德經。
然後就騎著一頭牛向西行了,就沒了詳細記載,下面咱們就來推斷一下老子的去向。
也有很多專業的考古和歷史磚家來推論,但一直並沒有確鑿的證據,我們現在大家一般的說法就是,出了散關,經過流沙去印度了,然後並在印度傳了教,還教出了釋伽牟尼這個牛X大徒弟!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說這一說法只是道教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給虛構出來的。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年老的老子到了甘肅臨洮就停下來了,然後開始了煉丹修道的生活,後來在臨洮超然臺昇仙了直接。
更有人胡猜說那時候除了函谷關治安特別差,老子半路被人打劫了,導致出了意外,給弄掛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子並沒有西去,二是往東走了,《莊子·天道篇》其中有一段這樣記載,大概說了老子走後就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老家就在現如今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而且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大致推論下來俺個人感覺老子後來退休後回來老家養老這一說法可信度比較大!
(我是谷樸說,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的留言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同喲)
谷樸說
世界那麼大,老子去轉轉。
孔子拜見老子後,對弟子們說:
神龍見首不見尾,我看老子就是一條龍啊!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出關後,莫知其所終。
騎著騎牛、乘著紫氣的神秘老人到底去哪裡了呢,後人說法很多。
老子化胡
西晉時期,道士王浮依據《太平經》中“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搞了一本《老子化胡經》,說老子出關後,西行去了印度,點化了釋迦牟尼,也就是說道教是佛教的祖師!當然,這只是道教自己貼金,當時佛教就不服,有個名為白遠的和尚和王浮盤起了道,但不分勝負!
和尚們不甘心,你編我也編,
他們把“老子化胡”改編成“化遊天竺”,說老子西行是為了向佛陀求道,皈依了佛祖!但是,老子化胡說影響更大,流傳更廣!後世的佛教徒一直要求朝廷焚燬此書,並最終在元世祖忽必烈時實現了願望,從此該書不再流傳。但是,後來在敦煌石窟中又發現了殘卷。
落戶甘肅
2006年,在甘肅蘭州召開了“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
當地學者經過考證認為:老子出關後,在甘肅修道傳教,最終在臨洮飛昇崖“飛昇”!他們認為,甘肅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老家,又有大禹治水導流的“流沙”聖蹟,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老子出走是因為“見周之衰”,禮崩樂壞,到了甘肅一看,這地兒不錯,有上古遺風,“禮失求諸野”,於是就在甘肅煉丹修道,優遊卒歲!
《莊子·養生主》說:“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據此,專家分析,老子死在秦地隴西古狄道,也就是現在的臨洮。他的後代在這裡繁衍生息,隴西李氏成為李氏十三支望族中的第一,出了很多大名人,比如飛將軍李廣、唐太宗李世民、詩仙李白。
回到老家
與流行的出關西去不同,還有一種東歸的說法。
史記記載,老子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就是現在河南鹿邑。《莊子·天道篇》中說,老子離開洛陽後,就東歸返回老家,“出走半生,歸來仍是智者”!
河南鹿邑離孔子的老家山東曲阜不遠,於是,兩位智者有機會相見,“
孔子問禮於老子”,傳為美談!以上這些究竟誰是誰非,誰也說不清楚,一切都是雲山霧罩,神秘莫測,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啊,誰讓老子他老人家是龍呢?
飲水君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他去世後被追諡為聃,所以又稱李聃。也有學者認為,老子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所以被後人敬稱為“太上老君”、“太上玄元皇帝”。他是春秋時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
《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以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管理皇家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經常到他這裡查閱資料,並向他請教了許多高深玄奧的問題。
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坐大,東周王室又發生了內亂,老子見局勢紛亂如麻,便決定辭官退隱。
辭去官職後,老子離開東周的都城洛邑,輾轉西去。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時,負責守關的關令尹喜一眼就認出了他,熱情地把他請到了關樓上。尹喜把老子迎進了城樓上的大廳內,態度恭謹的請他坐下,並奉上茶水。
函谷關地勢險要,關外左右都是土坡,夾著一條大路。再遠處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寥廓蒼茫,沒有盡頭。
關令尹喜恭敬地對老子說:“學生一向仰慕您的道德學問,今日有幸得見,想拜您為師”。
老子不亢不卑地答道:“我已經是風燭殘年了,肚子裡的那些貨色很有限且已經過時了,而且記性差,說起話來顛三倒四,怎麼好意思去教授別人呢”
尹喜見他再三搪塞、推脫,就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您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您不願收我為徒也便罷了,但必須得留下點東西來,否則就不許您出關”。
老子心知推脫不了啦,便讓尹喜準備好筆墨和竹簡,閉目思索片刻,便一口氣在竹簡上寫了五千個字,這就是震古爍今、被後世稱為《老子》的一部偉大典籍。因為這部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第一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學問博大精深,只可惜他一輩子只給後人留下了這五千字的著作。
尹喜捧起老子剛寫好的竹帛,認真的拜讀起來。老子催促道:“時候已經不早了,我還要趕路,請您放我出關” 。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幾日,因為自己還沒完全讀懂並領會老子這五千字書稿的精髓,見老子堅決要走,只得馬上將他送出關去;老子之所以能給後世留下這五千字《道德經》,還要感謝虛心好學的函谷關令尹喜,可他心裡也留有遺憾 :畢竟沒有得到老子的真傳,就連竹帛上這五千字也未來得及完全吃透、弄懂。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老子寫完《道德經》帛書後,攜尹喜一同西去,後來,尹喜每日求教於老子,終於得以傳承其全部衣缽。
老子出函谷關後騎著青牛揚長而去,從此不知所蹤。那麼,老子出關後到底去了哪裡?
《史記》 記載: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也就是說,他騎牛出關西去後,再也無人知道其最終下落了。《後漢書》記載:“或言老子西入夷狄為浮屠”。秦國的西邊是夷狄,也就是古代西北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飼養牲畜的地方, 夷狄指的是今日的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帶。有學者推測,老子出函谷關後“涉流沙,絕大漠”西入夷狄,後來在秦隴地區的夷狄落腳,也就是說他在今天的甘肅臨洮(還有西域(新疆)甚至天竺(古印度)之說)一帶歸隱山林,整日打坐煉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史記》說他活了160多歲?)在臨洮嶽山超然臺白日“飛昇”。也就是說,他最終得道成仙了(民間傳說)。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老子西出函谷關,
騎著青牛到天邊。
拐彎西南過大山,
化身佛陀在西天。
普渡眾生妙法傳,
跨海往西吐真言。
先知聖賢把經傳,
博愛濟世在人間。
七天造物說聖言,
一元之始曰公元。
一分二來二分三,
三分萬物不可言。
三教本是一體生,
太上老君始得還。
歸來中原老君山,
養得青牛煉仙丹。
老君仙蹤何處覓,
道法自然妙成天。
行者視野
老子世代為周之貴族,可能是周室“姬”姓後裔,理由是,周王室之典籍乃國之重器,王子朝逃離時執意要搬空帶走,敬王勝利回都後第一件事就是向列國徵集典籍以充守藏室,敢問,如此重要的東西會交給外人看管?!“聃”應當是爵位封號,可能是周文王幼子聃公的後人。
老子聖誕於周天子簡王末年正陽(黃帝紀年2124年六月初一),即公元前573年,古於周天子元王五年秋(黃帝紀年2226年八月二十三),即公元前471年。史記老子“膚髮皆白”,像今天的白化病患者,古人無知,周天子靈王見曰“上吉”,賜氏“老”,始稱老子。曾任景王伴讀,又任悼王、敬王和王子朝的老師。景王薨,王子朝殺悼王佔王城自立,敬王聯合諸侯平亂而攻之,老子為表中立自願出任守藏室,先後為史記上的太史儋等有可能是老子後人或其侄孫輩。王子朝亂坐政三年,
老子仍在朝中為官,公元前516年,隨王子朝逃離都城奔楚,王子朝被刺死後,為逃避追殺,老子改氏為“李”(古“姬”與“季”同音共用,如聃公季載,去撇為“李”),回到祖源陝西龍山隱居,葬於靈臺天眼位。其後人有復出者,皆以“李”為姓氏,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