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人是否只会空谈误国?大明灭亡东林党有责任吗?

秋天的红叶882


当然不是,这锅是《百家讲坛》强行甩给东林党的。

如果说东林党只会空谈误国,那么赵南星、杨涟、左光斗等人岂不是就成了异类?就连明末清初三夫子,也是东林派系,其实任何派系里都不乏空谈之人,那就要以偏概全吗?

虽然说被魏忠贤镇压过之后,东林党里面的苟且之士多了,但是新进的仁人志士仍是多不胜数,在晚明惨淡的政局下,也只有这帮能联合上乡绅、大商人、大地主才士可以做出应对晚明社会变动的改革措施。可惜的是,他们摊上了崇祯这个坑爹的主子。可以说整个崇祯朝,内阁首辅换了无数个,任期超过一年的却寥寥无几。因为不管出了什么问题,崇祯总是拿臣子当挡箭牌。国家就好比一个大公司,如果领导什么责任和锅都让下属扛,那么自然的,下属就会拒绝为领导服务。东林党就是这么个情况,对崇祯已经心灰意冷,其实从崇祯中期开始,活动于朝堂之上的东林党成员便减少了,退出了朝局的东林党成员来往于官府和市人(地主、商人)之间,加强了市人政治团体的力量。也就是说,他们促成了一股反对中央皇权的政治力量,而且这股力量之大,是皇帝掌控不了的。遗憾的是这股力量形成的有点不是时候,东林党的政治主张是实学,反对的是君主独裁,所以他们终生都在和皇权斗争。但是晚明东北有建奴,西北有天灾民乱。正是国家需要钱的时候,东林党固执的认为这是皇帝在对抗自己的利益,所以用各种办法偷税漏税,最终侧面加快了明朝灭亡的速度。

在东林党人看来,大明亡了不可怕,因为改朝换代在中国很正常,可怕的是皇帝的独裁。所以当知道崇祯自杀、太子被俘之后,东林党人马上选取贤德的藩王来继承大统,并且开展东林的治国方略。其实,这次东林党赢了的话,大明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啥呢?从1642年开始大明的藩王大多被杀,这是一局颠覆藩王制的大好时机。然而马士英联合江北四镇的武匹夫,拥护了福王即为,并且疯狂打击东林党党人,可以说,东林党至此就已经快覆灭了。因而当清兵打来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选择了投降,希望为新的政府服务。而满洲的一道剃发令抹杀了他们心中的最后一丝尊严和希望。除了沉沦民间的人士外,有好一部分,一生都在起兵反清,或者资助反清义士。


火器工坊


重读《明史.熹宗传》,我才发现指控东林党乱政祸国绝不冤枉!从天启元年至四年,东林党全面执政,由于拥立有功,明熹宗是非常感激并信任他们的。接着辽东发生了“都抚”之争,由于王化贞是东林党,他们从上到下都在联手打压排挤懂军事知边情的督师熊廷弼,结果导致沈阳、抚顺丟失,辽东败况一发不可收拾,东林党则将责任全推在熊廷弼身上,死保误国的王化贞!天启相信了他们并处死了无辜的熊廷弼,但也不想放过巡抚王化贞,由于东林党百般阻挠,王化贞直到崇祯五年,才被下诏处死!他们自恃拥立有功,在天启面前颐指气使、嚣张跋扈到了极点,在新君面前比张居正有过之而无不及,欺君如此,连“小东林”复社都觉得他们过了。

东林党众“正”盈朝的结果是,国家每况愈下、边情危机一发不可收拾,连孤立无助的天启帝都急得在客氏面前哭过好几回,可东林党治国理政不行,搞宣传搞内斗抓权力却是行家里手。

天启四年,明熹宗朱由校终于发威了,他突然启用原不属于自已心腹的魏忠贤,驱逐并处死了与东林党沆瀣一气的大太监王安,开始用暴力整顿朝纲、清肃奸佞了。

《明史》对天启的乳母客氏极尽丑化污蔑之能事,她也是东林党最恨的人,甚至超过了魏忠贤,为什么?因为这个女人不简单,她的见识和手腕令东林党不寒而栗,可惜的是她不是天启的生母,但天启就是要让她享受生母的待遇,足见她对天启的感情之深,政治眼光之殊绝、手段之凌厉堪比垂帘太后,可惜的是她不具有相应的名份和地位,这也是东林党攻击她最大的软肋和死穴!

是客氏发现了魏忠贤,从屠刀下救了他一命,并推荐给天启皇帝,这个妇人眼光好毒!魏忠贤原是天启和客氏的对头西侍李的铁杆亲信,但客氏不计前嫌,力主天启皇帝启用此人。

明之亡,实亡于崇祯的固执狭隘和刻毒寡恩,更亡于站在道德至高点上打嘴炮的东林党。熊廷弼、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们的不幸,不正是崇祯和东林党一手造成的吗?


马钉切克闹


没责任吗?明朝张居正死时留给明朝的可是福库充盈。东林党为一己之私,取消商人和土豪的税收,可不管是东北平叛还是西北剿匪,亦或是赈灾可都是需要钱的。而这些又转嫁在农民身上,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几起几落,能断时间又招募大批人马。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醉眼看花笑笑刘巍


东林党人前期没有掌握国家实权,等于是在野议政相对积极意义多些,后期东林党人掌握国家政治实权,组织松散,鱼龙混杂,消极因素和意义更多些。明朝的灭亡东林党人有责任,而且是相当大的主要责任。

我们知道历史原因造就了南方士子科举更优秀,尤其是江浙地区。东林党是个松散的政治团体,是以读书人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士子构成。明末的东林党人主张反对宦官参政,并且崇尚实干,标榜气节,开放言路,反对矿税。它缘起于明朝末年,朝廷昏暗,宦官乱权。无锡人顾宪成仗义执言,引起了皇帝的反感,将其罢黜回原籍。顾宪成回到家乡之后,开始了自己的讲学生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修复了东林书院,并举办了"东林大会",制定《东林条约》,开始了有组织的政治活动。我们不否认东林党人最开始的时候本是“清流”,做过一些实事,有一些正确主张。被后来的皇帝宠信用来对抗宦官集团。逐步演变成了党争。而随着这个松散联盟影响力的扩大,各种人员的加入,却慢慢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集团的利益代表。

它经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明朝的锅它必须背。有它非常大的份。
这样东林党人主要造成了国家赋税收不上来导致辽东战事更加靡费。赈灾救济不利导致国内尤其西北地区农民起义终于形成气候。只顾空谈国事,却拿不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国家机器空耗,浪费国家资源,互相掣肘,对国家忠诚度也低,李自成和满清来了以后倒戈反叛者众。另外在最后关键时刻阻止崇祯南迁,最终导致明朝迅速灭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东林党人后期空谈误国,大明的灭亡他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一个王朝的灭亡因素有很多,内因外因极其复杂。各种原因交织汇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所以看待明的灭亡要更客观和公正一点。这里就不再赘述。

一家之言,只供参考。谢谢阅读,欢迎关注。


海天玄宇


与东林党吹过的牛逼相比,东林党在误国方面的贡献,的确更胜一筹,这就好比不管统治者说了什么话,制定了什么政策,都会有人似懂非懂的“评头论足”,关键是看不惯别人,自己还不行,搞得崇祯皇帝甚是无奈!(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地主和士绅阶层的利益,不管在哪个时代,这部分人都处在社会的上层,是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参与政事议论政事,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本阶层的利益奔走呼号。

关键是吧,就这部分精英阶层、就这部分读书人来说,按说应该是社会的脊梁,国家的希望,但东林党一伙人基本上天天合计自己的鸡毛蒜皮,与威胁自己的魏忠贤阉党都得不可靠极爱。

不能说东林党的人都是蠢才,但其中能够“治国平天下”的良才的确不多,至少没有与朝廷要求对应的贤能人士出现,他们所谓的社会贤达,在敌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东林党这副尿性,在他们头上的皇帝崇祯帝知道吗?知道,但身处其中,并不如后人看的仔细,因此,崇祯皇帝虽然也反感东林党,但他更感到了魏忠贤阉党的“谋朝篡位”。

肘腋之患当然没有燃眉之急让人心迫,因此,当时的崇祯皇帝除掉了魏忠贤阉党实力,这一下东林党人简直欢呼雀了,少了一个最强大的对手。

留下东林党就能保平安?当然不是,东林党人向来注重防空炮,说风凉话,真让他们在朝政时局中挑大梁,还真是太难为他们了,没有金刚钻,揽不住瓷器活啊!

因此,大名明灭亡东林党有责任是无疑的了,唯一需要强调的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中,这只是其中一个,其他的如土地兼并、皇权羸弱等,都是原因!


历史三日谈


一个大事件,不可能是一个势力完成的。

皇帝能力不足是主要。毕竟封建社会家天下,皇帝的能力极大程度影响了国家的实力,一个偌大的帝国可能因为皇帝一人实力不足而由盛转衰、甚至分崩离析。典型例子就是唐玄宗。

明朝科举制也对这些势力形成的影响不可估摸,明朝的科举制使得书院是读书人的必经之路,导致了明朝党争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书院为派系。其中私立书院为主,私立书院的费用不是一般读书人能支撑得起,而私人书院有商贾支持,能请得起有名望的老师,优势明显,所以久而久之,明朝科举而来来的人才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商人势力的影子。

明朝中后期,朝堂中的大多数党派都是各地商人势力的代言人,不管是不是东林党当大,在政治上逐渐偏向于商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阉党例外,阉党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贵族、军方势力几乎消失殆尽,所以明朝的皇帝有意识的培养阉党最为平衡权力的一方。

崇祯上台后一举断掉阉党势力,导致东林党当大,也就是商人的代言人当大。再加上皇族的所作所为。也都是使国家加速了崩溃。


咱来了


历史是要整体看的,只取片面就容易肤浅。表面看,东林党与阉党激烈内斗,严重损耗明朝实力,似乎都要为明朝灭亡负责。但阉党为什么要整东林,然后东林翻身过来报复。

根子还是朱元璋废相,但朱元璋、朱棣是强人,皇帝宰相一起扛,但子孙不行,加上继承本身就需要百官拥立。

所以朱棣之后,皇权反而是不断丧失的,被内阁的票拟权取代。皇帝不甘心,于是启用太监的批红权对抗。东林和阉党的内斗不过是皇权衰弱的表现,更反证了皇帝专制的末日。

因此,最该为明朝灭亡负责的恰是朱元璋废相建立的皇帝专制的体制。


预知今天


所谓东林党人,就是被魏忠贤用矫诏搞下岗的、无权的一批大明正直官吏。魏忠贤矫旨杀光了所有说他坏话的清廉正直官员,把他们下狱、剥皮、挖眼、铁钉穿耳、打断四肢等,甚至满门抄斩、诛杀三族。而贪官污吏,买官卖官者,给魏忠贤行贿买官,魏忠贤就矫旨提拔他们连升三级。而另一些正直官员,被魏忠贤搞下岗了,他们就没权了,只能空谈,这就是东林党人。


作家谢金敏


东林党绝对有责任,东林党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和勋贵阶层有本质的不同。士大夫是通过科举制度选起来的,从小学的也是仁义道德,所以在面对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的时候士大夫是最软弱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党争(牛李党争)。以牛增儒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勋贵阶层在看待藩镇割据这个问题时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其中牛党(士大夫阶层)的主张就是姑息妥协,而李党(勋贵阶层)的主张是坚决打击。 从这里可以士大夫阶层的软弱无能。此外还有宋朝的软弱无能……

所以很明显,在明末的时候以东林党为首的士大夫阶层是软弱无能的,它们更多的是想的妥协(如招降农民军,消极防御满清),以魏忠贤为首的勋贵阶层为了自己的世袭利益更多的是想的对农民军和满清的坚决打击。最后魏忠贤倒台东林党人上台就已经注定明朝的灭亡了。


romanticjq


明朝在崇祯手上意外突然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天灾。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情况跟唐朝末年的情况非常接近。但唐朝末年的情况是黄巢起义军占领了包括广东在内的广大华南地区,但黄巢本身并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有点类似于李自成的情况。在200年前的明英宗曾经被瓦剌军队俘虏,但在于谦的带领下,明朝又坚持了200年。当时的人们似乎把马士英也当成了于谦再世,结果却大失所望。\r

通过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够那么顺利的渡过长江,其实是马士英造成。个人感觉当今世界,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越来越鼓励,这将从根本上扼杀知识创新,从历史上看,以史为鉴,众所周知,就在清兵渡过长江后不久,多尔衮下达了全民剃发令,但清兵是如何渡过长江的?根据明朝史书《明季南略》和《南渡录》的记载,渡江当日,清兵声东击西。从七里港趁着大雾渡过了长江,渡到一大半的时候,南明军队才发现清兵,队形大乱,清兵趁机渡过长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雾惹的祸,可谓天不助大明。仔细一想,其实很有问题,长江大雾是经常有的现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报寂然”,就是侦察兵都被打怕了关怕了,原来在几天前就在七里港,马士英把前来报警的侦察兵抓起来捆起来,痛打一顿;重赏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没有人再敢来报警,于是七里港从此无人报警,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这使得南明政权从此成了瞎子和聋子,真是害人不浅。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着长江天险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权,实在是太多了。没有哪一个崩溃的如此的快,难道,东晋和南宋的时候,上百年都难得遇一次大雾?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传说中的真实多了。\r

郑芝龙和方国安,都是马士英的好朋友。马士英在潞王政权覆灭以后,在清军的追击之下,溃不成军。马士英联络降将张存仁,企图投降清朝但对方不接收。于是通过马士英的私人关系,在一帮包括方国安、郑芝龙在内的死党的帮助下,马士英得以进入方国安帐下,方国安的部队是南明军队的主要支柱,方国安手下有超过10万人的部队,在南明军队中最有实力。马士英在方国安面前大谈军事,然后说当年弘光政权的覆灭都是阮大铖惹的祸,吹完之后,却跟阮大铖依然情同手足。然后唆使方国安攻击友邻的部队,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队要么无粮草供应,要么在方国安的攻击下溃不成军,闽浙道路中断,南明军队的抗清事业从此基本瓦解。然后马士英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准备以此献给清朝,作为将来在清朝晋升的阶梯,马士英阻断前来营救的张国维,桥墩上刻下十个大字。但被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将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国安阮大铖后来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后跟马士英一起被清朝杀死。郑芝龙后来也投降了清朝。\r

据史书记载,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环境下飞黄腾达,根本不是有什么过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于交结权贵,他之所以在第一次当县令的时候就被弹劾,就是因为用公款交结权贵,马士英非常善于拉拢很多狐朋狗友,这才使得他一再飞黄腾达,并且在搞垮了几个南明政权之后,别人仍然动不了它一根毫毛。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为投降清朝的政治资本,并为将来在清朝的晋升做好准备,张国维赶来救援,马士英和方国安为了阻挡张国维的救援,阻断石桥,并且在石桥墩上刻下了十个大字:方马至此止,敌兵向前行。明朝的史书《圣安本纪》、《明季南略》、《续明史纪事本末》等大量的史书中都有相同的记载,并且有刻的石碑为例,不可能当时全国的史学大师们集体睁眼说瞎话,否则只有历史的虚无了,任何历史都不能相信。\r

马士英,让南明王朝的福王政权、浙江的鲁王政权的主要力量是方国安,但马士英的唆使使得这支超过10万不战而降,并且扣押了鲁监国。史书记载,马士英在逮捕和迫害他人方面绝不手软、极为强硬,并不计任何后果,但这并不能代表马士英对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马士英的晚节是这样,难道谎言说了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在顾炎武的《圣安本纪》和计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记载。我觉得中国人不应该那么贱,连自己的历史都没有了,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否定这个民族的存在。马士英率领军队依附于方国安 ,方国安的超过10万人的军队是朱以海南明政权的主力部队,在马士英的唆使下,这个超过10万人的部队不战而降,并且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方国安和马士英准备把鲁监国朱以海献给清朝,作为晋升的阶梯。张国维赶来救援,方国安和马士英率领大军阻断石桥,在桥墩上刻下两行大字:方马至此止,敌兵往前行。后来,看管鲁监国的官员生病了,朱以海逃脱登舟入海。后来马士英觉得没抓住朱以海,投降过去也没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庙里,很快被清军活捉,后来清军将他处死。投降过去的阮大铖、方国安等等,也被清军杀了降。这个在众多史料中都有记录,马士英并非阉党分子。这是他最初能够为广大东林党人接受的原因。但他为阉党翻案,重修《三朝要典》。据《圣安本纪》记录,有大批的阉党分子不失晚节,殉国而死。但马士英绝对不存在殉国的说法。\r

\r

明末清初的时候,报业十分发达,这使得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比先朝要可信的多。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讨伐马士英,当时左良玉已经无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无可忍,集体要求举兵讨伐马士英。当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当时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闯王李自成的部下,他们一般不愿意跟老领导打仗。据《明史·奸臣传》记载,左良玉部队起兵造反,讨伐马士英,在起兵文书上列举了马士英的八条罪状。包括为阉党重修三朝要典。当了首辅还要独掌兵权。大肆诬陷迫害他人。以选中宫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占有,剩下的才给朱由崧。腐败到极品,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滥用暴力。还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队,早已义愤填膺,36员大将联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们就要自我行动了,左良玉已经控制不住了。\r

从马士英殉国这件事,可以看出当代有些人造假真是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还有那朱大典怎么成了马士英奸党成员的3号人物?这明明又是在公开造假,马士英进入方国安军中后,马士英挑唆首先进攻的对象就是朱大典,朱大典确实和钱谦益一样投靠过马士英,但在后来在朝堂之上,公开和马士英翻脸,说弘光政权很快就要被马士英搞死。\r

方国安本来没有投向清朝,马士英到了方国安军中以后,方国安变得邪恶无比,马士英首先教唆方国安进攻朱大典,然后不断攻击其他南明的抗清力量,是灭亡南明政权的主要力量。后来马士英扣押了南明政权最高领导人鲁监国朱以海,准备献给清朝作为晋升的阶梯,但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将忽然生病了,朱以海逃脱登舟入海,后来逃到了浙江舟山。\r

当时的史学家说一句谎话都宁可去死,你却说所有的不同的史学家一同去造谣,而且叙述的问题,都基本一致。中国古代的历史资料很少有如此丰富的,如此一来,只有彻底的否定中国历史。这样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太荒谬了。\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