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大多是正直的读书人,为什么有人说明亡于东林党?

今古大观


开始时确实是很单纯的读书人,时间久了慢慢就演变成政治势力,明朝灭亡多种原因,


珍惜157138453


明朝东林党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首对联是东林党创始人顾宪成所写。

当时的官场是这样的,由于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权力真空,许多大臣互相弹劾。王锡爵任首辅后,禁不住言官骂辞职了,万历下诏选人入内阁。

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不徇私情,拒绝请托,根据品望合拟了七人名单上报,请神宗亲裁。不料,顾宪成他们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厌恶的,神宗不由分说,指责吏部有“徇私”做法,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杂职”5个字,就把顾宪成文选司郎中的职务给撤掉了。

陈有年作为吏部尚书,上疏引咎自责,认为有责任也在自己身上,不能追究下属,恳请恢复顾宪成的文选司郎中职务。其他正直的大臣也纷纷上疏申救顾宪成,奏疏共达几百封。不料,神宗一意孤行,将有些上疏申救的官员外放、降调、削职,顾宪成则被革职为民。从此,顾宪成结束了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以“忤旨”罪回到原籍无锡。

按照当时如果被贬官,朝廷一变,就又有可能官复原职,但顾宪成再也没有官复原职。

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开始了每天的讲课,慢慢的,被贬官的,德高望重就这样慢慢变成了一个很大团体。

1620年万历帝病死,东林党通过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拥立了泰昌帝(一个月就死了)天启帝,一开始还挺好的朝政稳稳发展。

魏忠贤早在万历末年就巴结身为皇太孙的朱由校,登基后,魏忠贤担任司礼监秉笔,亲信太监担任东厂总督,魏忠贤开始了整治东林一党,被东林党搞灭的齐楚浙党归属到阉党门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阉党掌握了朝政,东林党自认要反驳,东林干将杨涟上书天启帝请求罢免魏忠贤,但天启帝被魏忠贤迷惑,下诏申饬杨涟,随后魏忠贤将杨涟等人抓入诏狱,严刑逼供,卫指挥使许显纯是魏忠贤手下的人,最后将其打死后画押,很多很多的东林党人被魏忠贤整死。

1627年魏忠贤被杀,崇祯帝掌权后,重用东林党但东林党已经变成了东南大地主的代言人,劝说崇祯关闭厂卫,停止征收工商税,盘剥西北农民,逼反了陕北农民,就这样明朝陷入了这样的境况,平叛增响 造反。

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东林党一部分逃入南京,一部分先头像闯贼后投降清朝,一小部分殉国。


山颠一壶清酒r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有些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东林党人没有他们标榜的那样正直

历史上的东林党并不是像他们标榜的那样正直,比如侯恂,儿子侯朝宗在江南秦淮泡妞,一掷千金,他却愤怒的质问饥民:“你们为什么造反?为什么不老实在家饿死?”

这已经不是说正直与否的问题,是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同情心,但有人性,何至于此?何况饱读圣贤书就读出了这些?圣人教导的仁在那里?

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在东林党中比比皆是,不体恤民间疾苦,只知争权夺利。

东林党人是利益集团,内部纷争不断

所谓东林党,内部倾轧也很严重,尤其是崇祯年间,不是众正盈朝了嘛,没有了外敌,自己内部就掐了起来,下手一个比一个狠。

其实并不奇怪,他们自身本来就是因利而聚的利益集团,有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做对手的时候为了自保还能团结,掌握了权力之后,自然免不了打成一片。

职位就那么多,权力就那么大,不争不抢不把你踩下去,我怎么办?

东林党人做事能力有限

东林党人普遍做事能力很差,就算个别正直的也是这样,比如名臣史可法,是少有的正直之士,不过也就这样了,倒是能做到临难一死报君王,才能就很一般了。

这帮人最擅长的是做诗写文章,当风流才子,骂当今皇上,博名气挣眼球,放今天,个个大V公知。

干实际工作别找他们,第一不干,第二不会干,第三干了不如不干,烂摊子没法收拾。

东林党代表地主商人利益

东林党的形成,背后是地主阶级以及商人集团的操纵,尤其是江南的大地主大富商,他们很多本身就是这些家族的子弟,因此在政论方面只知道考虑本家族的利益,所努力推动的也是符合这些家族利益的政策。

正是由于他们的阻挠,鼓吹,明末的税收全落在了农民身上,最终造成了明末农民大起义,而他们的家族由于有功名,家财万贯却一分钱税也不交。

东林党普遍气节不如阉党

东林党人除个别史可法这样的,大多气节不如秦淮女子。东林领袖钱谦益叫着要自杀,却怕水凉,然后屁颠屁颠去找清军投降了,还不如柳如是。

反而传说中的大奸臣阉党马士英,逃出南京继续与清军作战,百折不挠,最后英勇就义。

大批的东林党是先降李自成,后降满清,清军进南京正赶上下雨,投降的东林党跪着请求投降,连夜赶制的红缨子遇雨掉色,地面都染红了。

结语:

所谓东林党正直,不过是他们和他们亲朋好友为自己的同伙脸上贴金罢了,谁让这些文人虽然既无气节又百无一用,但却能掌握舆论呢?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题主对“正直”这个词的含义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阉党,确实很无耻,很坏,很贪婪,但是至少他们保存有一丝底线,那就是忠于皇帝。

阉党是坏蛋,不代表东林党就是好东西,他们更可恶。阉党敲诈勒索来的钱财,自己会贪污一部分,但是还是会给皇帝留出一些,充作前线的军费。大地主们的代言人东林党则是啃骨头渣都不剩一点,一边拼命的榨钱,一边在朝堂说空话。魏忠贤在时江浙茶税每年上缴30多万两,朝政让东林党把持之后,一年结余7两银子!

等到崇祯上吊了,他们最先投效李自成的时东林党,满清下江南之后,最积极带路的也是东林党。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好在现在不是满清时期,大家都识字会写点东西,他们的谎言一个个被戳穿了。


百胜刀王胡逸之


东林党人,多数是正直的,三观很正,当然,也有少数人是丢了气节的害群之马。明朝灭亡有诸多原因,但这口大锅,全扣在东林党头上那是牵强的,但如果你说东林党对明末政治风气有很大负面作用,那是自然的,党争,搞党同伐异等,确实为害不浅,当时很多非东林党官员被逼得抱团取暖,组了浙党、楚党、齐党跟东林党对着干,搞得整个朝局是乌烟瘴气,恶化到可以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林党一开始发起的初衷是好的,带有忧国忧民的色彩,表现出了士人阶层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但是,他们身上往往自带读书人的天真,满怀理想却又不切实际。在斗争过程中,逐渐成了一个“精于党争,而不通军国大事”的群体,总是搞自己人很厉害,窝里横,朝堂上,为了搞对手,是无所不用其极,连皇帝都敢搞,所以很多人说他们“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了东林党,有不得不提阉党,现在有很多人在说,说什么魏公公若在,大明就不会亡,把一个阉宦都快洗成了圣人,这就过分了,魏公公何德何能担此殊荣,充其量就是个给皇帝干脏活累活的奴才,荣辱也就在帝王一念之间,真有那么大能量,也不会被崇祯收拾得这么利索。后世夸大了魏忠贤的能量,其实他亡不了大明,也当不了大明救世主。

东林党为后世所诟病的地方很多,但是,它的兴起,却是来源于一些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可以说是一场对大明江山的自救运动。至于很多人说其要对明朝灭亡负责,你高看东林党了,东林党在熹宗朝魏忠贤那里,被打压得不成样子,在崇祯那里,也就是一个被利用的角色,况且崇祯除了信得过自己,还能信得过谁?信东林党?要是信的话,人缘就恐怕没那么差了。

大明怎么灭的?多方面的原因,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你光整出个东林党来顶缸是说不过去的。


吐蕃国护法国师鸠摩智


东林党人可不是善男信女,而是有着共同利益的朋党。朋党者,只视其党者为一体,一荣俱荣。不是一党者,就百般攻击。东林党只考虑朋党利益,而不顾国家大局,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明朝加快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东林党起源

万历三十二年,因为得罪万历皇帝的吏部官员顾宪成被贬回乡,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家乡无锡东林书院讲课,讲课内容除了传统的儒家学说以外,还涉及到朝堂的政策得失,因此吸引了很多民间和朝堂的名人参与进来,渐渐形成了民间颇有影响力的“东林党”。

《王学质疑》提要说:“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有名的对联就出自顾宪成的东林书院。所以在很多读书人看来,东林书院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归宿,象征着道德和信仰,而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党更是他们的引路人。因此团结了天下所有知识分子的东林党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当时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团体。

当时东林党的势力既有朝堂首辅叶向高,户部尚书李三才,又有在民间读书人中极有影响力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政党。这就使得其余地方官员也纷纷抱团,其中著名的就有浙江人的浙党、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湖广人(今湖北湖南)为主的楚党,史称“三党”,明朝的结党乱政由此开始。

东林党作为

在位仅一个月的泰昌皇帝朱常洛突然病逝,东林党因为拥护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获得了极大回报,东林党人陆续执掌朝中各大权力部门,史称“东林势盛,众正盈朝”。

东林党原本是一群读书人,自从结党之后,逐渐从自身利益出发,最终变成了非我一党者,便要百般打击。他们借着追查“红丸案”,扳倒了当时首辅方从哲,理由是“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最终由东林党人叶向高来接任首辅,自此东林党完全掌控朝局。

东林党掌权之后,废除了由张居正的税收政策,废除了针对江南的工商业税收而恢复征收农业税。当时明朝跟如今类似,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点,江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北方以农业为主,发展较为落后。针对农民征收农业税,不仅满足不了国库的各项开支,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为后期民变埋下了种子。

天启皇帝逐渐也发现,东林党人除了手捧圣贤书,抨击各种不同政见的政党外,所实行的政策也都是有问题的,针对朝廷缺钱的弊端,所采取的做法是增加农业税和取消基层岗位,而不对江南工商业进行征税。可是在当时东林党大权独揽的情况下,就连皇帝都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若干年后,这种做法的弊端显露无疑,北方农民不堪重负,而被罢免驿卒的李自成逐渐走上起义的道路,最终攻进北京城,宣告明朝灭亡。

总结

东林党以读书人为主,是一个文人集团。各个满腹经纶,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喜欢占据道德最高点来发表观点,这就让其余不同政见者明知不对也说不过对方,更何况对方是一群人。

更为重要的是东林党人是江南工商业在朝堂的代言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朝堂上制定的政策都会倾向于江南财阀,这就是典型的弃国家大局而不顾,只看重自身群体利益。在这种私利的作用下,东林党的所作所为的确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诧寂说史


明朝亡于东林党这个说法,本身就是网络明史学家杜撰出来的,有些人甚至连东林党是什么都不知道,人云亦云。网络明史学家关于东林党,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说法:

  1. 东林党是早期的资产阶级代言人,代表江南“资产阶级”的利益

  2. 东林党不收商业税,造成明朝的财政难以为继

  3. 东林党都是空谈之辈,没有实际的工作能力

  4. 东林党的能力远远不如魏公公,如果魏公公在,明朝绝对能多苟一段时间

  5. 东林党是南明弘光政权灭亡的罪魁祸首

总之,明朝最终的灭亡,东林党必须背大锅。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网络明史学家关于东林党的“五宗罪”,完全没有历史依据。明朝最终的灭亡,与东林党的关系并不大,很多网络明史学家甚至连东林党有哪些人,都不知道。

东林党起源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定期召开的类似于学术交流会的团体,主要的成员构成为退休官员,小官吏,地方上的士绅和文化领袖。这些人因为相同的政治观点,而走到了一起,他们主张开放言论,改革吏治并且反对宦官干涉政治。可以说,东林党的共同思想纽带在于“道德”或者“君子之道”,其中经商者,几乎没有,而从在朝东林党的分布而言,也并非全部来自东南,江南,因此,所谓东林党是“资产阶级”代言人这一说法毫无根据,其不过是谣言“明朝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前夜”这一谬论的延伸品而已。

至于东林党不收商业税,也是一派胡言。东林党掌权期实际上很短,从万里后期到天启二年,这期间明朝的财政收入并没有明显的异常。再者,明朝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商业税”这个名称,而只有各类明目繁杂的具体税种。万历时期,为了中饱内帑,万历皇帝派宦官到各地区征收矿监税,这就是网络明史学家所谓的“商业税”。实际上,矿监税在明朝并非法定税种,而是万历皇帝强加的,其目的也非用于国库而是供皇室享乐,因此本身就“不合法”,东林党要求取缔之,也合情合理。这本身是作为万历皇帝昏庸的铁证的一件事,到了网络明史学家口中却成为了“近代化”的前期准备。

至于东林党有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只要看东林党都有哪些人便知。东林党重要分子的名单,魏公公帮后世列的很清楚,魏公公的编纂的《东林点将录》中,有几个为网络明史学家熟知的名字: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地短星出林龙大学士孙承宗等,这些都是在明末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当然,东林党在掌权之后,依附人员越多,则成分也更加复杂,混入了很多投机分子,比如阮大钺,此人先依附于东林党,后又投靠阉党,南明时期大肆屠戮东林党和复社人员,后投降清朝。当然,就东林党的骨干而言,工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南明真正掌权者,并非东林党,乃是阮大钺等阉党和江北四镇的军阀,至于东林党,有两个反差极大的人物:水太凉钱谦益和死守扬州史可法。如果看个例,那么应该说东林党忠烈,还是可笑?这充分证明了以个人行为来推测群体的属性,是多么幼稚。至于魏公公,网络明史学家将他当做是大明朝的救星,殊不知,陕西的民变就是在魏公公治下第一次大规模爆发的,而魏公公预征收赋税,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竭泽而渔,导致明朝的财政崩溃。外部由于皇太极正在进行封建化改革,故而相对安定,但在魏公公执政后期,依旧被后金击败。魏公公如此低下的能力,居然能被说成是大明的擎天一柱,的确可笑。

因此,东林党对于明朝的灭亡,并不应当负有责任,至少,并没有网络明史学家认为的那么大责任。


庭州行者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饱读儒家经典,儒家学说用来教书育人毫无问题,但用来做事则百无一用!

当年战国纷争的时代,孔子带着他的学说周游列国,均得不到重用,说明他那一套并不适合乱世,而儒家学说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被统治者用来教化子民,则有利于社会安定,所以在坐他们江山的时候大力提倡,所以儒学在治世大行其道!

东林党自然也是饱读儒家经典,他们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时代,崇祯扫除阉党后,重用东林党,然而崇祯又不懂权力制约之术,使之一家坐大,当时内有叛乱,外有入侵,国库空虚,缺兵少粮,这时候,受儒家经典熏陶的东林党人,他们身上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这时候国家需要的是钱、粮、将、兵,这些东西在书上找不到,而东林党一辈子活在书中,哪有经世致用之才?让他们去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除了异想天开脱离实际,就是引用经典夸夸其谈,对于戡乱御敌则毫无用处!崇祯皇帝被这些理论家误导,焉能不亡!最终,崇祯也明白了这些道理,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写下“文臣个个该杀”!只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所以,我们提倡“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实干”,就是实事求是,结合实际,这个“空谈”,就是书生意气、夸夸其谈!


社科文化工作者


东林党人“是一群没有多少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的士大夫,“在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方面,东林党比起其地诸党成员来,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加剧了社会矛盾,让明廷的税收流失严重,没有税收国库空虚,造成军饷以及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足,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所以,“明朝的最终灭亡,晚明的党人们包括东林党在内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的。


ke006


人物上:

不乏正直刚强之士,不缺污浊利己之流。

思想上:

慷慨激昂,坚持己见,党同伐异,排除异己。

政治上:

大局无观,变通无策,实际无方,中饱私囊。

崇祯没有看透时局,不明封建帝王之术要理,用人多疑,施政混乱,失去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