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關註:雙腳行走的廣州

Kopu導讀: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的浪潮洶湧而來,廣州唱衰的聲音便不絕於耳,但只要親眼看看擁有者古老開放又繁華靈魂的廣州,看看廣州機敏實幹的創業者,就絕不會苟同唱衰的聲音,這些創業者們,正在讓廣州這座城市保持巨大的活力。

東江、西江、北江在此交匯,瀕臨南海,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廣州自古以來便成為對外開放的先鋒,廣州,向來是資本和政府的寵兒。所以自3世紀30年代起,廣州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清末,廣州有專營對外貿易的"十三行",業務繁忙;建國後百廢待興,"廣交會"應運而生,廣州再次成為當時全國唯一對外開放的城市;改革開放,廣東是先行區,廣州開放最及時。

Kopu城市關注:雙腳行走的廣州

作為千年商都,廣州商貿繁盛,一直有"小政府、大市場"的特點,政府"藏富於民",許多小微創業企業被"放養",過得很滋潤。相對寬鬆自由的市場環境,也讓廣州的輕紡業、傳統貿易、文化創意、化妝品等行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和極強的產業集聚效應。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州人低調務實的性格可以歸因於廣州臨海,深受海洋經濟影響,自古以來便有極強的築巢、自我保護的風險意識,不願冒險。所以廣州人極少張揚,並且創業也是。

Kopu解讀:北廣創業風格迥異

在創業內容上,與北京互聯網企業"高舉高打,產品未動,營銷先行"不同,廣州創業者則是"七分做功,三分唱功",更務實,更偏向於傳統生意人思維。 在他們看來,做生意靠的是實力和信用,而非一張只會講故事的嘴。無論是微信的張小龍,唯品會的CEO沈亞還是早期網易的丁磊,都非常內斂,少見媒體採訪和曝光,這種特質使得廣州普遍缺乏業界關注的領軍人物。廣府創業者認為認真做事,求真務實,才是公司生存要義;華麗的包裝、誇大的宣傳雖然可以短期內吸引眼球,但更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把該做的事情件件樁樁地做好,逐漸積累口碑,讓每個人成為自身產品的發聲器。

Kopu城市關注:雙腳行走的廣州

在路演融資方面,北京和廣州創業者也完全不同。當被問及營收等數字時,北京創業者通常避而不答,需要大量資本持續輸血,他們講得更多的是故事、商業模式,更多關注未來成長空間是否足夠大;而廣州創業者則喜歡講"生存",實打實地講企業的深層邏輯,他們會很實在地講公司雖尚不完善,但已賺錢盈利。

Kopu解讀:廣府創業特色鮮明

廣州創業者除了不會講故事談情懷,在創業觀念上還有明顯的地域特徵:自我造血能力強,商業嗅覺敏銳,抱團發展。

由於自我造血的觀念根深蒂固,許多廣州創業者甚至從未想過融資,他們信奉自我造血,看重現金流與利潤。生意人逐利的本性決定了他們關注有穩定盈利來源的模式,而非"燒錢"模式。

廣州人商業嗅覺異常敏銳,常常能從蛛絲馬跡中感受到商業世界的變遷,迅速調轉船頭,捕捉新商機。在互聯網的蠻荒時代,廣州第一波互聯網渠道廠商,通過拿互聯網增值服務商牌照賺了不少錢;在嗅到遊戲的商機後,他們又迅速將戰場轉移至遊戲;當遊戲行業增長遇到瓶頸之後,他們又開始轉做動漫、泛娛樂。同樣,前幾年通過手機致富的廣州創業者,這些年相繼做了平板、無人機,再後來又做了音箱。

廣州創業者報團發展的屬性實則來源於潮汕籍創業者的團結本性。潮汕商會有極強的抱團屬性,他們相互支持。這些人具有極強的識別基因,一眼就能看出來商機。他們對生意的理解很接地氣,能一眼識破生意的本質。

Kopu城市關注:雙腳行走的廣州

關於唱衰廣州,每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有時優點卻恰恰變成桎梏。有聲音說廣州創業者太過保守,目光短淺,只著眼於賺現錢的生意,小圈子文化明顯,打破圈層間的交流不多。這種思想上的桎梏也來源於廣州人"重商"的保守,小富即安的心理,才讓幼獸無法成長為雄獅。

企業不強大除了來源於創業者的保守心態,也歸咎於廣州某些投資基金。廣州投資人比較短視,看重短期回報,投資觀念陳舊;有些廣東投資人在看產業互聯網項目時,卻用消費互聯網的眼光和思維看待。

廣州依然開放與包容,依然擁有著勃勃的生命力,儘管與商業模式屢屢創新的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它更喜歡眼前能看到的、現實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