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中國私募股權模式將從傳統作坊式向機構化經營轉型

10月26日,全球知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發佈《麥肯錫中國銀行業CEO季刊》最新一期《業績斐然頂級投資機構的成功之道——持續創新 穿越週期》,梳理了私募股權市場投資發展30餘年的行業脈絡並透露,自1986年第一家本土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誕生以來,我國的私募股權經歷了長足發展,迄今已達近萬億元投資規模。

麥肯錫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披露金額的2999起投資事件的金額共計9938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6月底,已登記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309家。

麥肯錫表示,中國的私募股權市場在全球已佔得一席。全球資產投資排名權威雜誌《國際私募股權》數據顯示,根據過去五年的融資規模排名,中國現有22傢俬募股權機構躋身全球前300名。

麥肯錫還認為,隨著中國另類投資市場的不斷成熟與規範,募資難度逐漸加大,機會與挑戰並存。一方面,以養老基金、主權基金和捐贈基金為主的境外有限合夥人(LP)近年來逐漸增加了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投資份額。對於這些境外LP而言,他們更加看重普通合夥人(GP)團隊的本土化能力,投資的規模化能力與溝通的一致性和透明性。另一方面,本土的LP則以國家背景資本為主,同時也有更多的私營企業,高淨值客戶加入;國內LP則更看重GP的行業專注能力,團隊能力與是否能夠提供其他增值服務。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兼麥肯錫中國金融機構諮詢負責人曲向軍表示:“私募股權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重大價值,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特別是當發展出現瓶頸時,那些獲得私募投資的企業表現往往優於同類企業。原因是私募投資能夠幫助實體經濟企業在提高收入、提升效率和建設創新能力等三大維度上創造顯著價值,也能夠幫助新興技術企業在引進人才、規範專業管理能力及實現規模化發展等方面更上一層樓。”

曲向軍進一步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人口結構演變、消費升級、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等大趨勢下,私募股權投資機會將被持續看好,特別是在顛覆性技術、醫療健康、金融科技、消費零售、節能環保等五大熱點領域,這些行業涵蓋了GDP中佔比較高的主要行業。並挖掘出顛覆式科技、體驗類經濟、可持續投資及影響力投資等四大主題式機會。

麥肯錫報告還指出了中國私募市場未來五大發展趨勢。首先,在中國市場的制勝要素正從單一靠資源驅動,向資源和能力雙輪驅動的機構化轉型。第二,圍繞LP需求,建立多資產類別的投資能力將成為領先私募基金的發展重點。第三,隨著監管趨嚴、剛兌打破,私募股權在未來資產配置中的佔比將穩步提升。第四,隨著以“養老金三支柱”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逐步走向成熟併成為主流,能夠打動並獲取這一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定能實現飛速發展。第五,投後管理與增值能力將替代金融工程,成為價值創造的核心。

“未來十年,私募股權模式將從傳統作坊式向機構化經營轉型。”在曲向軍看來,中國私募股權公司的先行者已經開始採取行動,向國際頂尖基金學習,致力於自身業務的延伸。

那麼,對標全球領先投資機構,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中國私募股權機構學習借鑑呢?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周寧人總結了八大特徵:一,不懈追求絕對收益,為投資者創造持續的價值,堅持以投資業績為核心;二,圍繞LP需求,通過自建和併購建立多資產類別投資能力和‘一站式’服務模式;三,深耕行業專業化,專注於專業領域;以自有項目挖掘為主,極少參與公開競標;四,在某資產類別打造領先市場的王牌投資管理能力,建立品牌影響力;五,打造強大募資實力,為社保與主權基金等基石投資人提供一站式服務;六,打造卓越投後管理能力,建立專業化的投後管理團隊和行業專家網絡,通過投後增值提升投資業績;七,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圍繞私募股權主業,向投行、結構化融資和財富管理延伸業務模式,發現新增長點;八,注重機構化能力建設,治理組織和人才的科學化管理,完善投資決策流程、風險管理與信息科技。

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與美國市場相比存在顯著差異,比如,中國的私募股權直投市場已形成了全民參與的格局且參與方背景多元化;中國的有限合夥人構成相對分散,平均單個體量較小,投資期限較短;中國的私募企業仍主要通過資源整合創造價值等。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合夥人馬奔說:“隨著市場的競爭加劇及行業格局的日漸成熟,私募公司在獲取項目後,更注重通過投後管理來提升資產價值。投後管理是決定投資項目成敗的關鍵所在,是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專業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國私募公司與國際頂尖私募差距最大的地方。未來,投後管理將是本土私募需要提升的首要著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