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未來三年大量農商行和城商行將被併購

“國內銀行經濟利潤下滑是普遍現象,但相較於大行和農商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受到的衝擊最大。”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曲向軍表示。

曲向軍是在12月26日的麥肯錫《中國Top 40家銀行價值創造排行榜(2018)》發佈會上做如上表述的。麥肯錫發現,2015年,40家納入分析的銀行(6家大銀行(分別是四大國有銀行、交行和郵儲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17家規模較大的主要城商行以及5家規模最大的農商行)中有4家未能創造股東價值,2016年該數字增至13家,2017年更是達到了22家。該嚴峻形勢在本年度終於有所改觀,截至2018年上半年,僅有15家銀行未給股東創造經濟利潤。

從四大類銀行來看,2017年六大行整體經濟利潤下降達16.8%;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整體經濟利潤由正轉負;17家主要城商行整體經濟利潤同樣轉負,達-129億元人民幣;僅5家主要農商行同比提高5.3%,是四類銀行中整體經濟利潤唯一得到提升的一類。

曲向軍認為股份行和城商行“受災”更嚴重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市場集中在一線城市和發達城市,競爭激烈,定價市場化對其影響很大,有些股份行甚至利差低至1.6%,遠低於銀行業平均利差水平。

二是因為存款沒有四大行穩定,存款的成本在大幅上升,而在監管要求下貸款利率在下降,加劇了利差縮窄。並且因去槓桿和資管新規等監管要求,中收也在下滑。

三是沒有做到資本高效配置,這方面需要轉向打造價值銀行,精細化配置資源,盯緊創造利潤最多的行業和客戶。

四是風險偏好過高,因為長期容忍高風險,為了搶佔市場做“別人不敢做的業務”,所以城商行和股份行的不良資產積壓,逾期貸款率業內平均是5%,而這兩類銀行中很多都超過8%,不良的包袱很重。

但曲向軍也提到,股份行和城商行中也有分水嶺,個別銀行在零售方面較為突出,抗壓能力明顯提高。

自2015年至2017年,國內銀行的經濟利潤持續下滑。2017至2018年, 國內銀行面臨更多嚴峻挑戰。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依然較窄,銀行無法繼續倚賴利息收入拉動營收增長;強監管下資產質量雖略有好轉,但信用風險猶存;同時監管提升了對系統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給很多仍處於重資產模式的銀行造成了巨大壓力。

麥肯錫進行的壓力測試顯示,在不良貸款率(以2017年1.74%為基準)繼續上升20%的情景下,銀行平均ROE將下降1.5%~2.7%;將會有28家主要銀行的經濟利潤為負,僅10家銀行經濟利潤為正。

目前頗讓銀行頭疼的還有資本補充的問題。曲向軍稱,明年監管層會推“系統性重要銀行”,如果以總資產達2萬億以上的銀行為標準,那麼較大型的城商行也會被納入其中,資本補充迫在眉睫。麥肯錫測算,2萬億以上的城商行若能快速提高,那麼5年內不需要補充資本,但是目前有些銀行一年規模擴大10%,利潤和收入才增加不到2%,問題較為嚴峻。

曲向軍認為,一番馬太效應作用後,未來3年中國銀行業的一大主題是“併購”,數量巨大的城商行和農商行會是被併購一方。在併購這些銀行之前,將成為股東的銀行應當“修煉內功”,包括抗風險能力、定價能力、科技能力、管理能力,推動董事會管理架構。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