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全球化正在轉型,新一波技術浪潮重塑全球價值鏈

麦肯锡:全球化正在转型,新一波技术浪潮重塑全球价值链

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新的行業能力,以及新一波技術浪潮,正在重塑全球價值鏈。

即使貿易緊張局勢和關稅問題佔據頭條新聞,但全球化本質上的重要結構性變化基本上沒有引起人們注意。在《轉型中的全球化:貿易和價值鏈的未來》報告中,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分析了全球價值鏈的動態,發現了一直隱藏在視線中的結構性變化。

雖然產出和貿易的絕對值繼續增加,但在幾乎每一個商品生產價值鏈中,貿易強度(即貿易在產出中所佔的份額)都在下降。現在,服務和數據的流動在將全球經濟聯繫在一起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服務貿易不僅比貨物貿易增長得快,而且服務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國民經濟核算的價值。使用替代指標,我們發現服務在全球貿易中的價值已經超過了商品。此外,所有全球價值鏈正變得越來越知識密集。作為生產要素,低技能勞動力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與普遍看法相反,目前全球商品貿易中僅有約18%受到勞動力成本套利的驅動。

有三個因素可以解釋這些變化: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不斷增長,使得這些國家能夠消費更多的產品;這些國家更加全面的國內供應鏈的增長,減少了對中間產品進口的依賴;以及新技術的影響。

全球化正處於轉型之中。然而,關於貿易的公開辯論往往是回顧過去,而不是展望未來。在下一個時代中,獲益的國家、公司和工人的組合正在發生變化。瞭解形勢如何變化將有助於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領導者為全球化的下一篇章及其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做好準備。

<strong>一、全球價值鏈正在經歷五次結構性轉變

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複雜價值鏈在全球擴張。但生產網絡並非一成不變;它們繼續進化。我們觀察到過去十年全球價值鏈的五大轉變

<strong>1.產品價值鏈的貿易密集程度越來越低

從1995年到2007年,幾乎所有全球價值鏈中的貿易迅速增長。最近,幾乎所有商品生產價值鏈中的貿易強度(即總出口與總產出的比率)都有所下降。按絕對值計算,貿易仍在增長,但全球跨境貿易佔全球產出的比例已從2007年的28.1%降至2017年的22.5%。貿易量增長也有所放緩。 1990年至2007年間,全球貿易量平均增長速度比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快2.1倍,但自2011年以來增長速度僅比國內生產總值快1.1倍。

在最複雜和交易量最大的價值鏈中,貿易強度的下降尤為明顯(圖1)。然而,這種趨勢並不非表明全球化已經結束。相反,它反映了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這些經濟體現在消耗更多的產品。

麦肯锡:全球化正在转型,新一波技术浪潮重塑全球价值链

<strong>2.服務在全球價值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7年,服務貿易總額達到5.1萬億美元,這一數字與17.3萬億美元的全球商品貿易相形見絀。但在過去十年中,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比貨物貿易快了60%以上(圖表2)。一些子行業,包括電信和IT服務、商業服務和知識產權收費,增長速度提高了兩到三倍。

麦肯锡:全球化正在转型,新一波技术浪潮重塑全球价值链

然而,在傳統的貿易統計數據中,服務業的全部作用並不明顯。首先,服務創造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交易製成品價值。研發、工程、銷售和營銷、財務和人力資源都可以使貨物進入市場。此外,我們發現,幾乎所有價值鏈中的進口服務都在替代國內服務。隨著製造商越來越多地引入新型租賃、訂閱和其他“即服務”商業模式,商品和服務之間的區別將繼續變得模糊。

其次,跨國公司向其全球附屬公司發送的無形資產,包括軟件、品牌、設計、運營流程以及總部開發的其他知識產權,都代表著巨大的價值,但除非作為知識產權被計入,否則這些資產往往無法定價,也無法追蹤。例如,多年研發投入開發藥品和智能手機,而設計和品牌推廣使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公司能夠為其產品收取更高費用。

最後,貿易統計數據並未跟蹤免費數字服務的跨境流量,包括電子郵件、實時地圖、視頻會議和社交媒體。例如,維基百科包含大約300種語言的4000萬篇免費文章。每天,全球用戶都可以免費觀看超過10億小時的YouTube視頻內容,每月有數十億人使用Facebook和微信。即使沒有明碼標價,這些服務無疑會為用戶創造價值。

我們估計,這三個渠道每年共產生高達8.3萬億美元的價值,這個數字將使整體貿易總額增加4.0萬億美元(或20%),並重新分配另外4.3萬億美元,目前計入貨物流入服務的一部分。如果以這種方式看待,服務貿易已經比商品貿易更有價值。這種觀點將大大改變一些國家的貿易平衡,尤其是美國。這項工作並不是要重新定義國家貿易統計數據。它只是強調了服務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視,這對於公司和國家未來如何參與全球價值鏈和貿易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strong>基於勞動力成本套利的貿易在某些價值鏈中正在下降

隨著全球價值鏈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擴大,許多關於在何處定位生產的決定都是基於勞動力成本,特別是在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和服務的行業。然而,與普遍看法相反,今天只有18%的商品貿易是基於勞動力成本套利(定義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進口國五分之一或更低的國家的出口)。換句話說,今天全球80%以上的商品貿易不是從低工資國家到高工資國家。除了考慮低工資以外因素,還會考慮其他因素,比如獲得熟練勞動力或自然資源、接近消費者以及基礎設施的質量。

此外,在一些價值鏈中,基於勞動力成本套利的貿易份額一直在下降,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製造業(從2005年的55%下降到2017年的43%)。這主要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工資上漲。然而,在未來,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可能會放大這一趨勢,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製造業。這種轉變將對低收入國家如何參與全球價值鏈產生重要影響。

<strong>4.全球價值鏈的知識密集程度越來越高

在所有價值鏈中,研發上的資本支出和品牌、軟件和知識產權(IP)等無形資產的收入份額正在增長。總體而言,它從2000年的5.4%上升到2016年的13.1%。這一趨勢在全球創新價值鏈中最為明顯。機械和設備公司將36%的收入用於研發和無形資產,而製藥和醫療設備的收入平均為80%(圖表3)。對知識和無形資產的日益重視有利於國家擁有高技能勞動力、強大的創新和研發能力,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

麦肯锡:全球化正在转型,新一波技术浪潮重塑全球价值链

在許多價值鏈中,價值創造正在轉向上游活動,如研發和設計,以及下游活動,如分銷、營銷和售後服務。實際商品生產所產生的價值份額正在下降(部分原因是離岸外包降低了許多商品的價格)。這種趨勢在製藥和消費電子產品中很明顯,這些公司已經看到“虛擬製造”公司的崛起,這些公司專注於開發商品並將實際生產外包給合同製造商。

<strong>5.價值鏈正在變得越來越區域性,而非全球性

直到最近,由於運輸和通信成本下降,以及全球價值鏈擴展到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跨越大洋的長途貿易變得更為普遍。同一地區國家之間的貨物貿易份額(相對於較遠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貿易)從2000年的51%下降到2012年的45%。

這種趨勢近年來開始逆轉。自2013年以來,區域內全球商品貿易份額增加了2.7個百分點,部分反映了新興市場消費的增長。對於亞洲和歐盟28國來說,這一發展最為明顯。區域化在全球創新價值鏈中最為明顯,因為它們需要將許多供應商緊密整合,以實現及時排序。這種趨勢也可能在其他價值鏈中加速,因為自動化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性,增加了公司對生產貨物地點決策的重要性,以快速進入市場。

<strong>二、重塑全球價值鏈的力量之一是全球需求的地理變化

全球需求地圖曾經嚴重傾向於發達經濟體,如今正在重新繪製。隨著公司決定如何在全球眾多主要消費市場中競爭,價值鏈正在重新配置。麥肯錫估計,到2025年,新興市場將消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製成品,其中包括汽車、建築產品和機械等產品。預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將佔全球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這些國家繼續加深對全球商品、服務、金融、人員和數據流動的參與。

最大的增長浪潮發生在中國。之前的MGI研究強調,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是全球主要的消費群體之一;到2030年,全球城市消費每1美元,預計他們將佔12美分。。隨著中國百萬富翁人數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中國目前約佔全球奢侈品市場的三分之一。 2016年,中國銷售的汽車比全歐洲多40%,中國也佔全球紡織品和服裝消費的40%。

隨著消費的增長,中國製造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在中國銷售。這一趨勢導致貿易強度下降。在我們研究的行業價值鏈中,中國出口量比2007年增長了17%。到2017年,出口份額下降到9%。這與美國的份額相當,但遠低於德國(34%)、韓國(28%)和日本(14%)的份額。這種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模糊不清的,因為中國的產量、進口和出口在絕對數量上都出現瞭如此巨大的增長。但總體而言,中國正在逐步實現再平衡,增加國內消費。

其他發展中國家中產階級的崛起也在彰顯新的消費能力。預計到2030年,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將佔全球消費量的35%,其中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例如,2002年,印度出口服裝佔最終產量的35%,但到2017年,隨著印度消費者加大購買量,這一比例下降了一半,降至17%。

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需求也為發達國家的出口商提供了機會。 1995年,只有3%的發達經濟體出口到中國,但到2017年這一比例高達12%。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相應份額從20%增長到29%。總體而言,發達經濟體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從1995年的1萬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4.2萬億美元。在汽車行業,日本、德國和美國將42%的汽車出口到中國和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中,發達經濟體45%的出口流向發展中國家。亞太地區已成為許多西方品牌的首要戰略重點。

<strong>三、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內供應鏈的崛起也降低了全球貿易強度

中國的快速增長使其成為幾乎所有商品生產全球價值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而言,它現在佔全球總產量的20%,而1995年僅為4%。在紡織品和服裝、電機、玻璃、水泥和陶瓷方面,現在佔全球產量的近一半。

但隨著經濟的成熟,中國已經超越了將進口原材料組裝成最終產品的階段。它現在生產許多中間產品,並在其國內供應鏈中進行更多的研發。這是抑制全球商品貿易強度的第二個因素。例如,在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領域,中國企業正在開發一種複雜的智能手機芯片,這種芯片曾是中國從發達經濟體進口的。建立更加縱向一體化的國內產業,使中國能夠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同時為較不富裕的內陸省份帶來就業和經濟發展。

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始表現出與中國相同的結構性轉變,儘管它們處於早期階段。例如,在紡織品和服裝領域,跨越多個階段的生產網絡正在越南、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個別國家內進行整合。

作為一個整體,亞洲新興國家對進口中間產品投入的依賴程度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2017年為8.3%對15.1%)。相比之下,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歐洲發展中國家,公司繼續融入西歐公司的供應鏈。貿易強度的下降反映了新興經濟體日益增長的工業成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生產能力和消費逐漸與發達經濟體的趨同。貨物貿易強度下降並不意味著全球化已經結束;相反,數字技術和數據流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結締組織。

<strong>四、新技術正在改變全球價值鏈的成本

MGI之前關於數字全球化的研究中強調跨境數據流的爆炸性增長正在持續。從2005年到2017年,跨境帶寬使用量增長了148倍。大量的通信和內容沿著這些數字路徑傳播,其中一些流量反映了與外國運營、供應商和客戶互動的公司。

即時和低成本的數字通信產生了一個明顯的效果:降低交易成本並實現更多的貿易流量。但是,下一代技術對全球商品和服務流動的影響不會那麼簡單。淨影響尚不確定,但在一些看似合理的情況下,下一波技術浪潮可能會抑制全球商品貿易,同時繼續推動服務流動。

<strong>數字平臺、物流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的進步將繼續降低跨境交易成本並實現所有類型的流量

在商品生產價值鏈中,物流成本可能很高。公司往往會浪費時間和金錢來處理海關或延遲國際支付。三套技術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減少這些摩擦。

數字平臺可以將遠程參與者聚集在一起,使跨境搜索和協調更加高效。電子商務市場已經通過彙總大量選擇並使定價和比較更加透明,已經實現了重要的跨境流動。阿里巴巴的阿里研究院計劃到2020年跨境B2C電子商務銷售額將達到約1萬億美元。B2B電子商務的規模可能是其五到六倍。雖然其中許多交易可能取代傳統的線下貿易流量,但到2030年,電子商務仍可能刺激約1.3萬億至2.1萬億美元的增量貿易,使製成品貿易增加6%至10%。然而,小包裹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將對海關處理構成挑戰。

物流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通過實時跟蹤貨物,物聯網可以提高交付服務的效率,AI可以根據當前的路況來為卡車導航。自動化文件處理可以加快貨物通過海關的速度。在港口,自動駕駛汽車可以更快地卸載、堆疊和重新裝載集裝箱,並減少錯誤。區塊鏈運輸解決方案可以減少運輸時間並加快付款速度。我們計算出新的物流技術可以將運輸和海關處理時間減少16%至28%。通過消除當前減緩貨物流動的一些摩擦,到2030年,這些技術可能共同促進整體貿易增長6%至11%。

<strong>自動化和增材製造改變了生產過程和投入的相對重要性

此前的MGI研究發現,在技術上,工人完成的工作中,大約有一半可以實現自動化,這表明資本與勞動力在各個行業中的重要性發生了深刻的轉變。隨著公司決定在哪裡生產產品,製造業中越來越多地採用自動化和先進的機器人技術使得與消費者市場、資源獲取、勞動力技能和基礎設施質量的接近變得更加重要。

服務流程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AI)和虛擬代理自動化。向這些虛擬助手添加機器學習意味著它們可以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發達經濟體的公司已經在將一些客戶支持服務自動化,而不是將其外包。這可能會減少1600億美元的全球商業流程外包市場(BPO),後者現在是交易量最大的服務行業之一。

增材製造(3D打印)也可能影響未來的貿易流量。大多數專家認為,未來十年不會取代大規模生產;它的成本、速度和質量仍然是有限的。但它在原型、替換零件、玩具、鞋子和醫療設備的吸引力越來越濃厚。雖然3D打印可以大幅減少某些特定產品的貿易,但到2030年,這一降幅不太可能超過製成品貿易總額的幾個百分點。在某些情況下,增材製造甚至可以通過實現定製來刺激貿易。

總體而言,我們估計,與基線相比,自動化、人工智能和增材製造可以在2030年之前將全球商品貿易減少多達10%。然而,這僅反映了這些技術對發達經濟體中靠近終端消費者的生產的直接影響。這些技術也有可能導致發達經濟體貿易的近岸化和區域化,而不是迴流。此外,發展中國家可以採用這些技術來提高生產力和保持生產,從而維持貿易。

<strong>技術帶來的新產品和服務將影響貿易流動

技術可以改變一些產品和服務,改變這一過程中貿易流量的內容和數量。例如,麥肯錫的汽車行業估計,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17%,高於2017年的1%。這可能會使汽車零部件的貿易量減少10%(因為電動汽車的活動部件比傳統車型少得多)同時也抑制石油進口。

從幾年前的個人電影、專輯和遊戲開始的從物理流到數字流的轉變,現在又一次隨著流媒體和訂閱模式的發展而演變。流媒體現在佔全球錄製音樂收入的近40%。雲計算使用類似的即用即付或訂閱模式存儲和軟件,使用戶無需在自己的IT基礎架構上進行大量資本投資。

超高速5G無線網絡的出現為提供服務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例如,遠程手術可能變得更加可行,因為網絡傳輸清晰圖像而沒有任何延遲,並且機器人更精確地響應遠程操作。在工業工廠中,5G可以支持遠程位置的增強和虛擬現實維護,創建新的服務和數據流。

<strong>五,鑑於價值鏈的變化,企業需要重新評估其全球經營戰略

全球運營的成本和風險都在發生變化。在這一領域,全球公司有幾個必要條件:

<strong>重新評估價值鏈中的競爭對手。企業領導者需要不斷監控其行業中價值的變化,並相應地進行調整。一些人將外包生產的重點放在研發和分銷上。相比之下,許多消費品製造商採用超本地化方法,為個別市場提供定製產品組合。 Airbnb和Uber等“全球本地”服務提供商已成為認可的全球品牌,但也提供了廣泛的本地運營,提供面對面的服務。網絡公司,其中大多數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提供商,通過地理位置分散的運營模式和全球影響力創造價值。無論策略如何,關鍵是要在價值鏈的所有部分保持控制、信任和協作。對於一些公司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在公司內部開展更多業務。那些外包的公司需要緊密的供應商關係和對供應鏈底層的更大的可見性。

<strong>考慮如何從服務中獲取價值。在多個價值鏈(包括製造業)中,更多的價值來自服務。轉向服務可以提供以下優勢:平滑銷售週期性,提供更高利潤的收入流,以及通過與客戶更緊密的互動實現新的銷售或設計理念。在極端情況下,整個商業模式從生產商品轉向提供服務。為了成功實現這一轉變,公司需要深入瞭解客戶需求,投資數據和分析,以及開發正確的訂閱,按使用或基於性能的服務合同。

<strong>重新考慮你的運營足跡以反映新風險。新的自動化技術、不斷變化的要素成本、不斷擴大的風險以及某些行業加快產品上市的重要性,都在推動許多產品生產價值鏈的本地化。因此,將生產放置在全球主要消費者市場中或附近可能是有意義的。在投資之前,公司應該考慮地點決策的全部風險,調整後的端到端落地成本,這是今天許多公司沒有考慮所有的變量。

<strong>靈活且有彈性。今天,公司面臨著一系列更為複雜的未知因素,因為戰後世界秩序幾十年來似乎正在瓦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有可能繼續上升,扭轉了幾十年的貿易自由化。稅法正在重新考慮,以適應數字和無形時代。建立靈活的運營可以幫助企業為這些類型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這可以採取多種形式,例如使用通用的平臺來跨產品線和多個工廠共享組件。在採購方面,公司通過價格對沖、長期合同、塑造客戶需求,以使其能夠使用替代品,以及在供應鏈中裁員,實現了靈活性。

<strong>優先考慮上市速度和與客戶的距離。現在,所有行業的公司都可以隨時獲得實時、精細的銷售和消費者行為數據,但要利用這些洞見力,需要卓越的製造和分銷能力。快速上市可以更快地響應客戶的需求,減少預測錯誤導致的產品浪費。這並不一定需要在每個主要市場進行大規模的迴流或完全垂直整合。公司可以選擇延期,也就是說,在遠處創建一個基本上標準化的產品,然後在終端市場附近的工廠進行定製化處理。

<strong>建立更緊密的供應商關係。與全球供應商保持距離涉及隱藏的風險和成本。確定哪些供應商是業務的核心,然後徵求他們的想法並加深與他們的關係是有道理的。真正合作的公司可以獲得優先客戶地位,並從供應商提供的新產品創意或流程效率中獲益。大公司還可以在價值鏈上帶來系統性的變化,改善勞動力和環境標準。物流和生產技術可以改變供應鏈,但優化它們的功能需要端到端集成。大公司可能需要幫助中小型供應商升級和添加數字功能,以實現全部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