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穴——改善關節疼痛

類風溼關節炎屬於中醫“痺症”範疇,多以正氣不足為本,感受風寒溼邪阻滯經脈,導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並且久病必虛,氣血不足以養經絡筋骨,不榮則痛。同時,邪與淤血、痰溼互結,難解難去,病程纏綿。中醫有“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之說。

大包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脾之大絡”,有“總統陰陽諸絡、灌溉五臟六腑,無所不包”之意。刺激大包穴能起到健脾養血,通經活絡,除溼化痰,祛瘀止痛之效,適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骨質退行性變等引起的關節疼痛、疲軟、乏力等病症。臨床上運用大包、大杼、腎俞等穴位結合治療早期類分溼性關節炎,能有效緩解期關節疼痛,並改善關節活動,防治關節畸形。另外,臨床上大包穴亦可治療胸脅痛、氣喘、急性扭傷等。

大包穴——改善關節疼痛

取穴方法:

乳頭(第4肋間隙)下循摸2個間隙(第6肋間隙),該肋間隙與腋中線交叉處

操作方法:

按揉法:患者正坐側身,平靜呼吸,右手食指及中指指腹點按左側大包穴,按而揉之,使大包穴處產生明顯的酸、麻、重、脹感,最後用掌心輕揉,輕輕拍打腋下放鬆。左右兩側交替進行,按揉10-15分鐘,每天1-2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