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与李世民的黄昏恋是怎么回事?徐惠在后宫中的地位如何?

唐朝是一个星光熠熠的诗歌王国,诞生了多位世界级诗人和文化名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即使是政治巨头或后宫嫔妃,也不乏诗界大腕。比如李世民、武则天,都是当时颇有文名的诗人,李世民在大名鼎鼎的《全唐诗》留下88首诗,武则天也不弱,留下了58首,而有人能在那里占一两个位子基本上已经是能皇帝李世民发生“黄昏恋”的天才少女徐惠了。


徐惠与李世民的黄昏恋是怎么回事?徐惠在后宫中的地位如何?


被后世誉为“桂花花神”的徐惠之所以得到李世民的青睐,除了是李世民十分喜爱的知识型美貌女性,正如她的诗歌所表:“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很美丽的那种;最重要的是她酷似李世民的伟大皇后长长孙皇后的超级“克隆胚胎”,不仅形似,连性格、才情以及痴情程度都与长孙皇后可有一拼。

相传就是她八岁时随便应付当大官的父亲的考功而仿屈原《离骚》体急就之诗,信手拈来还辞致清丽、意蕴深刻,八岁孩童正是玩性十足的时候,居然能煞有介事地质问千年不世出的大诗人说,你品格那么高洁,为什么要自己独自殉国呢?据说此诗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女童诗,既预示了小惠以后会忧国忧民,还一言成谶,预示了深陷于对李世民的忘年“父女恋”中不能自拔的徐惠最后以殉情完成烈女蜕变的结局。总之,这诗让她父亲惊得合不拢嘴。

关于徐惠的才情,《幼学琼林》曾评曰:“曹大家续完汉帙,徐惠妃援笔成文”,就直接说到了她的敏捷才思。徐惠出身南朝名门望族,即使是父亲徐孝德也是唐朝刺史级封疆大吏,可谓是“根红苗正”。她有一首收录于《全唐诗》的《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这个出生才五个月就能言四岁就通《四书》、《五经》,八岁更是能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迟了就没有激情了。然后他们夫妻唱和,她也确实是给李世民以很多尘世的欢乐,亦父亦女的那么融洽,所以徐惠在李世民那里也很从容,有恃无恐的样子,有时皇帝奉召她都可以姗姗来迟,让皇帝欲火焚身空等,架子大过如今的一线女星。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原来是老夫少妻玩的甜蜜情感文学小游戏,居然还凭此杀入了洛阳纸贵的《全唐诗》,简直就是行运行到脚趾尾的那种,你不要羡慕那么多了,人家本来就是一对人见人妒的神仙眷侣,哪能和我们凡夫俗子相比,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她身上演绎那种标准的“红颜薄命”的动人故事了。

于是早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以死相聚,最后成功演绎慢性自杀,不吃饭不服药,24岁的花样年华终于以最华丽的烈女式殉情实现了人生最华丽的转身,完成了千古化蝶追随夫婿的壮举,浪漫得让人掉泪。

徐惠是《旧唐书·后妃列传》中唯二单独成传的唐太宗后妃之一,可见其地位并不一般。那么徐惠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拥有怎样一个地位,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徐惠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而让唐高宗?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于贞观十一年入宫,被册为正五品的才人。又因“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不久便升为了正三品的婕妤,其父徐孝德也因此升了一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升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继婕妤之后,徐惠又被晋为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这便是她在贞观一朝的最高封号了。

众所周知,李治与晋阳公主自幼是被唐太宗亲自抚养长大的,特别是李治,直到被立为太子,唐太宗仍舍不得让他搬出自己的寝殿住到东宫去。所以即便是贞观十八年刘洎上疏,恳求让太子搬回东宫居住,唐太宗也不过是令其与岑文本马周等人“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却绝口不谈让李治搬离自己寝宫的事。一直到贞观二十年褚遂良再次上疏,唐太宗这才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去。若是徐惠真的到了能够常伴君王侧的程度,唐太宗又怎么会如此舍不得已经成年甚至都已当父亲的爱子离开自己的身边呢?更何况如果徐惠真的与唐太宗的关系亲密无间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能够在唐太宗发怒时为大臣们徐徐辩解的,能够让朝中大臣多蒙其惠的,就不会是晋阳公主而应当是徐充容了。

不过充容虽然位列九嫔,但仅为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只比最末一位的充媛高一级,也就说仍只算是个下嫔。想想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听闻郑仁基的女儿“容色绝姝”便要聘为充华(即充媛),而李治与晋阳公主的事情中便能略窥一二。

再看那篇让徐惠名垂青史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这篇文章的出现,标志着徐惠已经达到了其一生中最为巅峰的时刻,因为无论是从文章的立论还是辞藻的修饰来看,能够出自一后宫嫔妃之手实非易事,更何况这篇上疏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的沈皇后“数上书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第一人。所以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不厌其烦地在徐惠的列传中收录了这篇谏言,然而此文读罢之余又不禁令人为之叹息,这不仅仅是因为徐惠的谏言并未取得任何效果,更是因为从这篇谏疏中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的后宫中,能够大胆谏言的只有长孙皇后与徐惠二人,然而此时此刻看来,这二人又是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长孙皇后的娓娓道来在徐惠这里变成了骈散相间的工整;长孙皇后的言简意赅演变成了徐惠的魏征一样直言进谏,却偏偏选择了同房玄龄那样上表谈论。房玄龄是因为病重无法面见皇帝才上表的,那么徐惠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上表而不是直接面圣进言?

所以徐惠此举一出,除非她是意在表现自己的才华,否则这样的一篇谏表只会让人觉得除了展现文采外,更多的是中规中矩。而徐惠的劝谏也并不如长孙皇后那样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同样因为才名出众被李治召进宫,封为正三品的婕妤。

纵观徐惠在唐太宗后宫中的境遇,可以得出的结论便是:对比唐太宗后宫中其他只因生子而被记载了一笔的嫔妃,相对而言拥有更多事迹的徐惠自然算是比较有存在感的;但即便不和宠倾后宫的武惠妃,礼数实同皇后的杨贵妃,嬖幸专房的独孤贵妃这些顶级宠妃相比,徐惠的“得宠”仍旧十分有限。毕竟徐惠在唐太宗的后宫十多年,受封的最高封号充容也仅列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而徐家除了徐孝德因为女儿文采斐然被升了一级官外,并没有因为徐惠的进宫得到任何好处。直到徐惠在唐太宗逝世一年后主动殉葬了,徐惠本人及徐家的待遇这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赋得北方有佳人

【原文】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她向来有独来独往的名声,自认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修长的眉毛宛如柳叶,艳丽的面容好似盛开的桃花。

金钏随着手腕的摇动发出响动,腰间的玉环因为舞步转换而发出鸣声。

彩色的腰带与纤细的腰肢相得益彰,红色的衣衫衬着华丽的织成更加鲜艳。

料想到(观舞者)的知遇之恩有多么重要,更觉得自己舞动的腰肢分外轻盈。

注释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号:宣称,宣扬。

倾城: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柳叶:柳树的叶子。多用以形容女子细长之眉。

金钏:舞女手臂上的配饰。

宝袜: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间的彩带。

织成:名贵的丝织品。

一顾:《战国策·燕策二》有经 伯乐 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徐惠与李世民的黄昏恋是怎么回事?徐惠在后宫中的地位如何?


【作品鉴赏】

《赋得北方有佳人》此诗以华丽的辞藻和铺陈的笔法,描写了一位绝代佳人曼妙的舞姿和遗世独立的形象

从题目中的“赋得”二字可以看出,《赋得北方有佳人》是一首命题诗歌,诗题来自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名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既为限题拟古诗作,诗人创作就要受原诗题材内容和形式的限制。而徐惠的这首五言古诗,既保留了原诗那位佳人身上美丽且独立的特点,又有所创新。她另辟蹊径,使用铺陈手法,多角度描摹人物,使得笔下这位“佳人”形象鲜活,极富动感。

首句“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脱胎于李延年的“绝世而独立”,但作者的笔墨并没有放在"绝世",而是放在了“独立”上,虽然仍未脱六朝宫体浮艳诗风,但这“独立”二字,却体现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高洁,将一位极富才情看,舞姿翩然的佳人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得全篇境界大转。

接下去的三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极尽笔墨描写了佳人的容颜、服饰、腰身和舞姿之美。这位佳人,眉如柳叶,面如桃花,腕有金钏摇响,脚上玉环转鸣。她身着红色纱衫,配有艳丽华美的腰巾,舞姿轻盈,步态妩媚,真真一唐人玉女笑容可掬的彩塑像,全无汉家风仪。


徐惠与李世民的黄昏恋是怎么回事?徐惠在后宫中的地位如何?


《赋得北方有佳人》全诗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了佳人的气质,外貌和仪态

更加难得的是,《赋得北方有佳人》不但全方位,多角度,有声有色的描写了佳人的气质,外貌和仪态,还在末尾一句写出了她的心理活动。“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因为君王的看重而觉得舞动的腰身更加轻盈,显然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虽然是在写其他女子,但又何尝不是作为妃嫔的徐惠本人性格和境遇的写照?故而,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文面上是述李夫人独立倾城之美,实则也有顾影自怜之意,全可作作者的自画像来读。

对比徐惠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和李延年的原诗,虽同写北方之佳人,但李诗篇幅短,通过描写观者被佳人“一顾”,“二顾”后的反应来衬托佳人容貌舞姿之美,简洁朴素、接近口语;徐诗则篇幅稍长,华美流畅,注重藻饰;李诗侧面描写含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徐诗正面描写铺陈扬厉,细腻真实,形象性更强。明朝文学评论家钟惺虽然认为“脸上生”三字“落恶道矣”,却又认为“‘眉间发’尚雅,‘摇’字、‘转’字妙在有风度,‘宜’字,‘艳’字则有衿惜意矣” 。可见徐惠此诗虽带有六朝诗雕琢藻饰,浮艳绮丽的痕迹,却已有所雅正,正如清朝人陆昶所评论的那样:“其词风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为宫妃体制。”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眉间发”尚雅。“脸上生”则落恶道矣!长孙后诗:"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同一用桃柳,何等情艳,可见诗贵深细。“摇”字,“转”字,妙在有风度。“宜”字,"艳"字,则有衿惜意矣”。(《名媛诗归》)

徐惠

徐惠与李世民的黄昏恋是怎么回事?徐惠在后宫中的地位如何?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长城人(今长兴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认可了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爱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徐惠与李世民的黄昏恋是怎么回事?徐惠在后宫中的地位如何?


  • 中文名
  • 徐惠
  • 国 籍
  • 中国(唐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公元627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650年
  • 职 业
  • 诗人,嫔妃
  • 代表作品
  • 《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进太宗》
  • 祖 籍
  • 浙江长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