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为何为武则天和李世民牵线搭桥?徐惠为何选择殉情?

纵观中国古代的皇帝的后宫,嫔妃宫女无不争宠夺爱。然而,唐朝贞观年间的后宫却有一位不仅不争宠夺爱,反而为情敌走上龙床牵线搭桥的后宫嫔妃,她就是曾名动江南的一代才女的徐惠。


徐惠为何为武则天和李世民牵线搭桥?徐惠为何选择殉情?


徐惠,湖州长城人,唐朝果州刺史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她生于太宗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生五日即能言语。四岁通论语及诗。八岁巳善属文。徐孝德曾命拟离骚为小山篇,为太宗所闻,乃纳为才人。贞观末,上书极谏征伐、土木之烦太宗颇善其言。太宗卒,因悲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及连珠以见志。明年亦卒,赠贤妃。惠妃的著作,有谏太宗息兵罢役疏,今尚存。

徐惠十一岁入宫,先封为才人,不久封为婕妤,后又升充容。太宗病故前,遗诏将后宫未有子女的嫔妃全部出家。除徐惠等极少数人。徐惠见太宗病死,拒不吃药,于两年后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入宫对于勤学好读的徐惠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她得以有机会遍览群书,才学和见识也进步的更快了。李世民是个极有品位的人,对身边的女人也有很高要求。看到徐惠如此好学,他也十分高兴,对她十分照顾,没多久就把她由最末等的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而徐惠反赠给李世民的却是许多的快乐。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叫徐惠来见自己,本来兴致挺高,结果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很久,好心情变成了一肚烈火。当徐惠珊珊到来的时候,一眼就看到李世民冷脸如冰,虽然她知道了丈夫的不快,但是她只是挚爱有时达到过火的程度,尤其在李世民对待后宫嫔妃的宠幸上,徐惠更是展现出她的胸怀若谷的雍容大度。武则天之所以能走上李世民的龙床,就是由于徐惠的牵线搭桥。

武则天是与徐惠同时进宫的宫女,当徐惠被御封为才人的时候,这位山西并州的美女还没有见到李世民,整日呆在掖庭宫里,跟太监们学一些规矩、礼仪、用语等方面的宫廷常识。机敏过人的武则天便想了个主意,她要和徐惠拜姐妹,通过徐惠来接近李世民。

于是,武则天每天就珍宝,还从来没有人当着他的面哭过。以前,被李世民临幸的少女不计其数,她们都拼命的忍耐,木偶般的脸上强露出呆板的笑容。而此刻怀中的武则天却不同。她并不隐藏此时的痛苦,她梨花般娇美的脸颊上泪珠晶莹剔透,闪着妩媚之光。这让李世民倍感珍贵,心中畅快非常。

作为一代帝王的李世民,既喜欢武则天的妩媚,也喜欢徐惠的诗文,当然,更喜欢徐惠的雍容大度。因此,他对徐惠感情的真挚成分要多于对武则天的感情。这也是徐惠倾心相随李世民的真实原因。但令徐惠始料不及的是,武则天在与自己丈夫凤倒鸾颠、一度春凤的时候,还与丈夫的儿子保持着地下情人的关系。

最终获得“贤妃”封号的徐惠,是唐太宗的嫔妃之一。徐惠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比武则天还要小三岁,但是她聪明伶俐,深得唐太宗宠爱,不久就将她由正五品的才人提升为正二品的充容。

徐惠的父亲让她学这个“淮南小山”写一首诗,于是小徐惠就写了上面这四句。虽然看起来很有些比着葫芦画瓢的意思,但八岁的女童能“画”成这样,也相当了不起了。寻常的八岁女童,陈阿娇失宠的故事,当时汉武帝曾许诺,“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然而,旧爱难敌新欢,汉武帝有了卫子夫等美女后,就把阿娇晾在金屋里不管不问了。看似华贵的金屋,也不过是座黄金打造的牢笼罢了。“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这几句说的又是汉成帝时班婕妤的典故。

在《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里都有“班妃辞辇”一说,指的是这样一件事:汉成帝在后宫游玩,有次想和班婕妤搂搂抱抱地同乘一辆车,这在一般嫔妃眼中是求之不得的恩赐,但班婕妤却一脸正气地拒绝了,她的理由是:“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后落到丧国亡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她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 皇帝给弄了个烧鸡大窝脖,非常扫兴。这位子,班婕妤不想坐,自有别的女人抢着坐。

不久,妖艳放浪的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这对汉代“TWINS”(香港女子歌唱组合)就取代了班婕妤的地位,班婕妤只好凄凄凉凉地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班婕妤安份守礼反而被嫌弃,赵飞燕风骚放浪倒受宠爱,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无数人感叹不已。

身居宫中的徐惠,作为江南女子,自有她多愁善感的一面。所以才有了像《长门怨》这样的诗篇。然而,她并非是和陈阿娇、班婕妤一样是个失宠的宫人,说来徐惠和太宗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对于戎马一生,从刀光剑影、尸山血海中闯过来的太宗,徐惠的伶俐和柔媚另有一番风情。作为南国女儿,往往有些古灵精怪,正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黄蓉,能把豆腐削成圆球,当作二十四桥明月。

徐惠在感情上也会和太宗玩点小花样,撒撒娇,这首诗就给我们描绘了这生动的一幕:“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诗中的徐惠一早起来就对镜梳妆,精心打扮,正所谓“女为悦已者容”,作为后宫的妃子,每天的工作就是妆扮自己的容貌,等待皇帝的临幸。但皇帝嫔妃众多,未必就能召见自己,正像《阿房宫赋》中所说的:“一肌一容,挚和深切的,唐太宗虽然比徐惠大二十多岁,但是太宗英明神勇,文武全才,实在是千古罕遇的奇男子。徐惠对太宗有着深深的感情,这一点也不奇怪。到现在我们沉醉唐风论坛上的好多美眉都是唐太宗的铁杆粉丝,为之景仰倾慕不已。

前段时间因为电视剧《贞观长歌》上唐国强扮的小李有损她们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众美眉口诛笔伐,狠狠地攻击了一番。所以太宗死后,徐惠唐朝那个时代,是没有人逼她去死的,如果徐惠也像武则天一样“另辟蹊径”,也不是说没有机会。

从唐高宗李治娶了她的妹妹来看,徐惠对李治来说吸引力恐怕决不比武则天小。她也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人生道路,那就是像太宗的其他嫔妃如燕德妃等一样,平平淡淡但衣食无忧地终老宫中。然而,深情不移的徐惠却选择了死,对于徐惠的死,并不能完全归结为“愚忠”,她的死,与其说是殉节,不如说是殉情,在充满狡诈和贪欲的皇宫中,徐惠应该说是一个异类,正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永徽元年(650)年,时年24岁的徐惠永远闭上了眼睛,高宗李治感慨于她的真情,将她追封为贤妃,并将她葬在昭陵石室──这个位置在陵山主体内,应该说在昭陵的墓中除了长孙皇后,徐惠就是离太宗最近的了。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一直统领后宫的韦贵妃也未能有如此待遇。她的一缕香魂就此伴在太宗身边,这正是她的心愿。

赋得北方有佳人

【原文】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她向来有独来独往的名声,自认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修长的眉毛宛如柳叶,艳丽的面容好似盛开的桃花。

金钏随着手腕的摇动发出响动,腰间的玉环因为舞步转换而发出鸣声。

彩色的腰带与纤细的腰肢相得益彰,红色的衣衫衬着华丽的织成更加鲜艳。

料想到(观舞者)的知遇之恩有多么重要,更觉得自己舞动的腰肢分外轻盈。

注释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号:宣称,宣扬。

倾城: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柳叶:柳树的叶子。多用以形容女子细长之眉。

金钏:舞女手臂上的配饰。

宝袜: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间的彩带。

织成:名贵的丝织品。

一顾:《战国策·燕策二》有经 伯乐 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徐惠为何为武则天和李世民牵线搭桥?徐惠为何选择殉情?


【作品鉴赏】

《赋得北方有佳人》此诗以华丽的辞藻和铺陈的笔法,描写了一位绝代佳人曼妙的舞姿和遗世独立的形象

从题目中的“赋得”二字可以看出,《赋得北方有佳人》是一首命题诗歌,诗题来自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名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既为限题拟古诗作,诗人创作就要受原诗题材内容和形式的限制。而徐惠的这首五言古诗,既保留了原诗那位佳人身上美丽且独立的特点,又有所创新。她另辟蹊径,使用铺陈手法,多角度描摹人物,使得笔下这位“佳人”形象鲜活,极富动感。

首句“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脱胎于李延年的“绝世而独立”,但作者的笔墨并没有放在"绝世",而是放在了“独立”上,虽然仍未脱六朝宫体浮艳诗风,但这“独立”二字,却体现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高洁,将一位极富才情看,舞姿翩然的佳人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得全篇境界大转。

接下去的三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极尽笔墨描写了佳人的容颜、服饰、腰身和舞姿之美。这位佳人,眉如柳叶,面如桃花,腕有金钏摇响,脚上玉环转鸣。她身着红色纱衫,配有艳丽华美的腰巾,舞姿轻盈,步态妩媚,真真一唐人玉女笑容可掬的彩塑像,全无汉家风仪。


徐惠为何为武则天和李世民牵线搭桥?徐惠为何选择殉情?


《赋得北方有佳人》全诗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了佳人的气质,外貌和仪态

更加难得的是,《赋得北方有佳人》不但全方位,多角度,有声有色的描写了佳人的气质,外貌和仪态,还在末尾一句写出了她的心理活动。“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因为君王的看重而觉得舞动的腰身更加轻盈,显然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虽然是在写其他女子,但又何尝不是作为妃嫔的徐惠本人性格和境遇的写照?故而,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文面上是述李夫人独立倾城之美,实则也有顾影自怜之意,全可作作者的自画像来读。

对比徐惠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和李延年的原诗,虽同写北方之佳人,但李诗篇幅短,通过描写观者被佳人“一顾”,“二顾”后的反应来衬托佳人容貌舞姿之美,简洁朴素、接近口语;徐诗则篇幅稍长,华美流畅,注重藻饰;李诗侧面描写含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徐诗正面描写铺陈扬厉,细腻真实,形象性更强。明朝文学评论家钟惺虽然认为“脸上生”三字“落恶道矣”,却又认为“‘眉间发’尚雅,‘摇’字、‘转’字妙在有风度,‘宜’字,‘艳’字则有衿惜意矣” 。可见徐惠此诗虽带有六朝诗雕琢藻饰,浮艳绮丽的痕迹,却已有所雅正,正如清朝人陆昶所评论的那样:“其词风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为宫妃体制。”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眉间发”尚雅。“脸上生”则落恶道矣!长孙后诗:"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同一用桃柳,何等情艳,可见诗贵深细。“摇”字,“转”字,妙在有风度。“宜”字,"艳"字,则有衿惜意矣”。(《名媛诗归》)

徐惠

徐惠为何为武则天和李世民牵线搭桥?徐惠为何选择殉情?


徐惠(公元627年―公元650年),湖州长城人(今长兴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末年,唐太宗频起征伐、广修宫殿。徐惠上疏极谏,剖析常年征伐、大兴土木之害。唐太宗认可了她的看法并对她厚加赏赐。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爱慕。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徐惠为何为武则天和李世民牵线搭桥?徐惠为何选择殉情?


  • 中文名
  • 徐惠
  • 国 籍
  • 中国(唐朝)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公元627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650年
  • 职 业
  • 诗人,嫔妃
  • 代表作品
  • 《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进太宗》
  • 祖 籍
  • 浙江长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