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 有咱的功勞 大橋最大鋼箱梁誕生中鐵山橋

港珠澳大橋 有咱的功勞 大橋最大鋼箱梁誕生中鐵山橋

本報訊(記者江虹 郭娜)

被譽為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一世界工程的背後,飽含著秦皇島人的心血和智慧——港珠澳大橋重18萬噸的最大鋼箱梁“巨龍之脊”由咱秦皇島中鐵山橋製造!

10月24日,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鋼鐵巨龍盤亙在伶仃洋碧波之上,世界為之驚豔。開通那一刻,在廣東珠海現場、在秦皇島山海關,有一群身穿橙色工裝的建設者激動不已,歡呼雀躍,他們就是中鐵山橋的職工。作為國內主要參建單位成員,我市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承接大橋鋼箱梁CB01標的製造任務。整個大橋橋樑工程用鋼量達42.5萬噸,約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中鐵山橋承建的是最大標段鋼箱梁製造,其中青州航道橋為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最大跨度達458米,主塔高度達163米,是港珠澳大橋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橋。

中鐵山橋的建設者們幾乎將這個巨大“世紀工程”整個搬進工廠,“橋樑鋼結構實現流水線的規模生產,這是一個全新的質的突破,把中國的橋樑製造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這個質的飛躍,是從港珠澳大橋,從咱們山橋的這個技術應用開始的!”中鐵山橋集團鋼結構製造工藝研究院院長付常誼驕傲地說。

技術為根,創新為魂——從6年前項目啟動初的紙上藍圖,到屹立於大洋之上的巨龍之脊,中鐵山橋人展現了中國製造的執著與智慧。付常誼介紹,為保證120年(設計使用)壽命,同時保證工程品質,中鐵山橋創新建立了一套“港珠澳標準”。為解決人工焊接的工藝短板,中鐵山橋攻克了大型鋼箱梁自動焊接系統的核心技術,最終取得了利用機器人焊接鋼箱梁的主要承重部件——板單元和橫隔板的成功,這一工藝創新在世界橋樑製造界為首創。繼機器人焊接技術後,中鐵山橋率先開展了板單元自動化製造與焊接技術的研究,形成了一套以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主要手段的板單元製造專業技術,解決了U形肋角焊縫焊接質量和穩定性差的難題,提高了鋼箱梁板單元的製造質量,延長了橋樑的使用壽命。

“這是一個重達780噸的龐然大物,總高50米,寬28米,安裝偏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我們做到了!”“中國結”工藝設計者、中鐵山橋集團鋼結構製造工藝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峰難掩激動。中鐵山橋製造的“中國結”鑲嵌在兩個大橋索塔的上方,成為港珠澳大橋最醒目的標志之一,寓意著港珠澳三地在伶仃洋上的珠連璧合。這個作品令李峰終生難忘,也讓山橋人的“工匠精神”閃耀港珠澳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