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 有咱的功劳 大桥最大钢箱梁诞生中铁山桥

港珠澳大桥 有咱的功劳 大桥最大钢箱梁诞生中铁山桥

本报讯(记者江虹 郭娜)

被誉为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一世界工程的背后,饱含着秦皇岛人的心血和智慧——港珠澳大桥重18万吨的最大钢箱梁“巨龙之脊”由咱秦皇岛中铁山桥制造!

10月24日,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钢铁巨龙盘亘在伶仃洋碧波之上,世界为之惊艳。开通那一刻,在广东珠海现场、在秦皇岛山海关,有一群身穿橙色工装的建设者激动不已,欢呼雀跃,他们就是中铁山桥的职工。作为国内主要参建单位成员,我市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承接大桥钢箱梁CB01标的制造任务。整个大桥桥梁工程用钢量达42.5万吨,约为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中铁山桥承建的是最大标段钢箱梁制造,其中青州航道桥为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最大跨度达458米,主塔高度达163米,是港珠澳大桥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桥。

中铁山桥的建设者们几乎将这个巨大“世纪工程”整个搬进工厂,“桥梁钢结构实现流水线的规模生产,这是一个全新的质的突破,把中国的桥梁制造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这个质的飞跃,是从港珠澳大桥,从咱们山桥的这个技术应用开始的!”中铁山桥集团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院长付常谊骄傲地说。

技术为根,创新为魂——从6年前项目启动初的纸上蓝图,到屹立于大洋之上的巨龙之脊,中铁山桥人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执着与智慧。付常谊介绍,为保证120年(设计使用)寿命,同时保证工程品质,中铁山桥创新建立了一套“港珠澳标准”。为解决人工焊接的工艺短板,中铁山桥攻克了大型钢箱梁自动焊接系统的核心技术,最终取得了利用机器人焊接钢箱梁的主要承重部件——板单元和横隔板的成功,这一工艺创新在世界桥梁制造界为首创。继机器人焊接技术后,中铁山桥率先开展了板单元自动化制造与焊接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手段的板单元制造专业技术,解决了U形肋角焊缝焊接质量和稳定性差的难题,提高了钢箱梁板单元的制造质量,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这是一个重达780吨的庞然大物,总高50米,宽28米,安装偏差控制在3毫米以内,我们做到了!”“中国结”工艺设计者、中铁山桥集团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峰难掩激动。中铁山桥制造的“中国结”镶嵌在两个大桥索塔的上方,成为港珠澳大桥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寓意着港珠澳三地在伶仃洋上的珠连璧合。这个作品令李峰终生难忘,也让山桥人的“工匠精神”闪耀港珠澳大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