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俞樾(1821.12.25-1907.2.5),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城關鄉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

俞樾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餘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所著凡五百餘卷,稱《春在堂全書》。除《群經平議》五十卷、《諸子平議》五十卷、《茶香室經說》十六卷、《古書疑義舉例》七卷外,其《第一樓叢書》三十卷、《曲園俞樓雜纂》共百卷。《清史稿》有傳。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

賞析

有清一代,書法可分兩途。康、乾時期,書宗董、趙,以帖為式,風格清健流麗,儒雅閒靜。然以承繼為主。嘉、道之後,此風參以顏、柳,廟堂之氣重而風流韻致少,故“館閣”之譏,時或有之。與其反道而行之者,碑派興起,漸成流風。晚清士大夫,初學閣帖,中年之後參以北碑,既增筋骨,又不乏生動。遂成一時之風尚。俞曲園即其一例也。

曲園與小坡二十四札書信,以言學術、詩詞者居多,時間大約在光緒八年(1882-1887)之間。信札之書體,除一通為隸書外,俱為行楷書。曲園早年科舉應試,字體工整圓潤,有館閣之風。後習篆、隸,書風為之一變,隸形篆意,古樸厚重,不加雕飾,猶如經生治史。老年所書楷聯,則參以碑意,大氣重拙。然此冊之書法,除古樸、重拙之外,更有氣質閒雅,瀟灑風流,宋人之意躍然紙上。此或翰札特有之形態,抑或特有之魅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