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俞樾(1821.12.25-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清史稿》有传。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清代|俞樾手札二十四通,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

赏析

有清一代,书法可分两途。康、乾时期,书宗董、赵,以帖为式,风格清健流丽,儒雅闲静。然以承继为主。嘉、道之后,此风参以颜、柳,庙堂之气重而风流韵致少,故“馆阁”之讥,时或有之。与其反道而行之者,碑派兴起,渐成流风。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既增筋骨,又不乏生动。遂成一时之风尚。俞曲园即其一例也。

曲园与小坡二十四札书信,以言学术、诗词者居多,时间大约在光绪八年(1882-1887)之间。信札之书体,除一通为隶书外,俱为行楷书。曲园早年科举应试,字体工整圆润,有馆阁之风。后习篆、隶,书风为之一变,隶形篆意,古朴厚重,不加雕饰,犹如经生治史。老年所书楷联,则参以碑意,大气重拙。然此册之书法,除古朴、重拙之外,更有气质闲雅,潇洒风流,宋人之意跃然纸上。此或翰札特有之形态,抑或特有之魅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