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足部保護

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足部保護

腳底長出大窟窿半年竟不知 八旬老“糖友”險遭截肢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就疾病本身而言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帶來的一系列併發症,例如糖尿病足。近日,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五病房主任喬虹教授帶領的團隊通過降糖、改善循環、抗感染等綜合治療及專業個體化的足部創面處理,成功幫助一位八旬糖尿病足患者癒合創面,避免截肢,患者恢復良好,已出院回家。專家提醒廣大市民,生活習慣與疾病的產生息息相關,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注意足部保護,防止發生糖尿病足。

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足部保護

圖為喬虹教授(右三)帶領團隊查房

家住鶴崗的張爺爺今年82歲,是一個患糖尿病二十多年的“老糖友”了,除糖尿病外,並沒有其他大毛病,身體十分硬朗,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的他,八十多歲仍每日遛彎、做飯、照顧老伴生活起居,偶爾和老伴一起旅行。半年前,張爺爺發現自己的左側腳掌有一個紫黑色的硬塊,因為不疼不癢的也就沒重視,自己塗抹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藥膏。病情稍有好轉後,張爺爺又像平常一樣繼續遛彎、騎車,沒多久傷口處就磨出了繭子,並且繭子下面出現了破口和流水,因為不覺得疼痛,張爺爺仍然不太在意。直到與女兒聊天時提起這件事,女兒發現老人的腳繭下面已經有一個深深的空洞,這可嚇壞了張爺爺的家人。

張爺爺被送到當地醫院的骨外科,接診的醫生為他進行清創換藥治療,但是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經過反覆清創和換藥,創面仍然不癒合。通過進一步檢查發現,由於多年的糖尿病,患者的雙腿血管閉塞嚴重,創面經久不愈就是由於血液不能流通到足部。隨後家人領著張爺爺又找到了血管外科,希望通過支架或者其他介入辦法能夠開通血管,恢復創面,但很遺憾經過醫生評估,張爺爺雙腿的動脈堵塞太嚴重,不適合介入治療。回到了骨外科後,醫生建議截肢治療,但是截肢至少要在膝上,令張爺爺和家人痛苦不已,難以接受。經過多方打聽,張爺爺和家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五病房找到喬虹教授尋求幫助。

入院後,經過再次評估,喬虹主任及趙曉宇醫生髮現張爺爺的雙腿的動脈閉塞及神經病變都十分嚴重,並且血糖情況控制並不理想,同時因為張爺爺平時很喜歡活動,再加上神經損傷使他感覺不到疼痛,直到入院時,他仍要下床走路活動。喬主任細心的向患者解釋,創面負重後會導致胼胝(俗稱“老繭”)增生,新肉長不出來,而且長期站立下肢靜脈血淤積,同樣不利於傷口癒合。

哈醫大二院內分泌科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足部保護

圖為趙曉宇醫生為糖尿病足患者換藥

在降糖、抗感染、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及全身綜合治療後,張爺爺血糖基本穩定,創面壞死組織全部清除,喬虹教授決定啟用自體富血小板凝膠技術對創面局部促進生長治療,第一次血小板凝膠治療後,張爺爺的足部創面已有新肉長出,經過兩次治療後,創面完全癒合。不僅沒有截肢,還可以像以前一樣遛彎、旅行,張爺爺一家十分感激。

據喬虹教授介紹,長期的血糖控制不理想,會對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傷,影響局部的供血功能,局部營養得不到補充,這時一旦發生感染形成潰瘍是不容易癒合的,這就是糖尿病足。這類患者經常表現為足部涼、麻、痛,進一步發展還會腳趾發紅、變紫,甚至發黑壞死。症狀輕的僅導致行動不便,症狀為重時常常需要截肢以保住性命。

據統計,2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糖尿病足,因患糖尿病足截肢的人佔到非外傷性截肢患者的50%以上,其中在大腿部位截肢的佔30%,而在那些已有一側下肢截肢的患者中,有50%最終將失去對側肢體。

喬虹教授強調,糖尿病足病實際上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因此需要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針對創面採取個體化的處理。首先,在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等基礎因素的同時進行抗感染治療;其次,採用人工或超聲水刀清創、負壓吸引、血小板凝膠治療等綜合手段處理創面;最後,採用抗凝、促進側枝循環建立等方法改善肢體動脈的供血情況以促進生長。

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更需要注意足部保護,在行走時儘量選擇鬆軟的鞋,每天都要對雙足進行檢查,一旦出現足趾潰破或外傷後感染,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性處理。另外,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經系統感覺不靈敏,對溫度、疼痛反應遲鈍,糖尿病患者在泡腳時應使用溫水,以防被燙傷。


文|李華虹 楊嘉安

通訊員|趙曉宇

攝影|楊嘉安 趙曉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