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品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曾仕強頻道 中國式管理

▲ 點擊藍字“王道管理諮詢”,關注中國式管理

品讀文化經典,傳播聖賢智慧!

「經典品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莜①。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②不勤,五穀③不分,孰為夫子?”植④其杖而芸。

子路拱⑤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主旨

子路與隱者表達對避世與入世的看法。

註釋

①“莜”即竹器。②“四體”指四肢。③“五穀”指禾、黍、稷、稻、麥等五種常見的穀物。④“植”即拄著。⑤“拱”即斂。

今譯

子路跟隨孔子,卻遠遠落在後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柺杖擔著除草的用具。

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

老人說:“我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曉得你的老師是誰?”說完,便把柺杖插在田裡去除草。

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著。

老人留子路到家裡過夜,殺雞做飯來招待子路,又把兩個兒子叫出來拜見子路。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向他報告所發生的事。

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叫子路再回頭去看他。子路到那裡時他已走開了。

子路說:“不出來做官是不合義理的。長幼間的禮節,你知道不可廢棄;君臣間的倫常怎麼能夠廢棄呢?為了潔身自好而隱居,卻亂了君臣的倫常。君子出來做官,是儘自己應盡的義務。至於道的不能實行,那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

「經典品讀」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引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一句話,到底是用來諷刺子路,還是老人自嘲,我們很難加以分辨。可見中華文字彈性很大,幾乎怎麼解釋,都有相當的道理。我們認為老者是一位修養良好的隱士,應該是自嘲的成分比較大些。否則一開口就教訓子路,子路不至於那麼恭敬地對待他。他留子路到家裡過夜,殺雞做飯招待,又叫兩個兒子出來相見。孔子知道了,叫子路回頭去看他,是一種敬意,也代表一番謝意。老者已經走了,子路喃喃自語,是感慨,還是心得報告,我們同樣不得而知。從老者對待子路的過程,子路知道老者對長幼的禮節相當重視。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推到君臣的禮節,出來為社會服務呢?若是人人都明哲保身,天下怎麼可能安定進步呢?

自我要求

(一)現代的隱者,有一種新的身份,叫做移民。移到自己認為更有發展的地方,逃避原來生長或居住的鄉里。合理與否,我們不應該加以置評。畢竟各人自作自受,事先考慮周詳,不後悔才好。

(二)只知道追求個人利益,不願負起社會責任,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怎樣面對自己的子女?如何做出合理的交代?子女有這樣的身教,長大以後可能承受什麼樣的後果?

(三)人人為個人打算,國家的希望在哪裡?人人拼命爭取,國家的未來又將如何?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課題。

建議

送子女到國外留學,最好在國內接受完大專教育,對本國文化有良好基礎,以免造成不良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