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文化!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但今天的《詩經》似乎變成了中國古典文化中情詩的代表。在三百多首流傳下來的詩篇中,有關愛情的詩篇就高達十五篇之多,而且這三百多首是片其中六篇為笙詩。

《詩經》中的文化!

詩經

但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傳入,以西方情人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開始進入中國,給中國傳統的文化造成很大的衝擊。情人節大有代替中國七夕節的趨勢,聖誕節也在一步步的逼近我們的春節。西方文化中玫瑰花象徵愛情,而且不同朵數代表著不同的“愛情誓言”……我國古代並蒂蓮代表著愛情,因為並蹄蓮一柄雙花(或四花),雙花居多,成雙著對,如果其中一花折損,另一花也會損敗,象徵白頭到老、同生共死。現在誰還知道並蒂蓮是什麼鬼?能吃嗎?和蓮子是一家的嗎?以《當你老了》(葉芝)為代表的外國經典情詩也在逐步代替原屬於以《詩經》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情詩的地位。曾經的少年無不“驕傲”用英文寫一首情詩向女孩表白,那怕那是抄的,也讓雙方激動萬分。

《詩經》中的文化!

《當你老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大概就是我們的文化太含蓄了吧。你看外國的詩篇多麼豪放與奔放。基本上都是愛呀,思念呀,很直接的表達我對你的感受。接受就會接受,不接受就會拒絕,表白人和被表白人也很明確感受到我們到達什麼階段。就像我們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就是出自《詩經》裡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裡只是表達了男孩很鐘意女孩,但是是喜歡?還是愛?都沒有具體表達。女孩稍微那麼一矜持,估計就沒有然後了……畢竟戀愛時,尤其是初戀時,雙方都是很敏感的。

《詩經》中的文化!

關關雎鳩

《詩經》裡還有一首《氓》,描述一對男女的自由戀愛,也寫得傳神極了:“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意思是“小男生帶著壞笑抱著布來換我的絲,其目的一定不純。其實他不是真來換絲,是想來接近我。”《詩經》的故事是不是很好看?但你讓現在的青年對另一方這樣表達,對方一定認為你家是賣布的……《詩經》中的文化雖然高雅有趣,但如何融入現代社會,將是一段很長的路……

《詩經》中的文化!

《氓》

詩經雖然距今已經有三千年,但是寫作技巧卻是非常高明。單單上面的兩首詩中就已經用了“比”、“興”和“賦”三種寫作方法。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比”是比喻,像是“美女如雲”。“興”是從遠處談起,先說河上沙洲的水鳥在叫,把大家的興趣帶起來,再引到君子好逑的主題;至於“賦”,則是開門見山地直說:“你哪是來換絲啊,根本是打我的主意!”“興”確實常繞彎子,它跟直說的“賦”恰恰相反。“賦”比較強而直接,“興”則興活而委婉。所以寫論說文、短文或新聞稿時適於用前者,寫景言情和小說時比較能用後者。當然“寫作無定法”,任何題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開門見山、格物致知、迂迴引帶的三種方法想一遍,挑最適宜的入手。甚至能將三者融合,以“興”的方式帶入,以“比”的方式申論,以“賦”的方式作結。

《詩經》中的文化!

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自從賦比興的說法提出之後,從漢代開始兩千多年來,歷代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和論述。但是在具體的認識和解說上一直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分歧和意見。通過長期地研究和探討中認識到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方法各有各的特點,同樣在文學創作中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同樣也認識到廣博的生活閱歷、真摯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現等等對於它們的重要性,以及意餘言外的濃郁詩味對於讀者產生強烈美感的重要性。這樣,就使得關於賦比興的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善,在創作中的表現和運用日趨豐富和完美。但是無論如何爭論,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對於創作規律的認識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同時也為我們如今的寫作提供了重要的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