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道理?

鐵錘歷史

在龍場驛,王陽明除了努力工作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悟道。

可朱熹的理論已經不能給他幫助,他決定靠自己的力量,奮起一搏。王陽明親手打造了一幅石棺槨,沒事就坐在裡邊冥想、思考。

這麼一副景象,實在是太嚇人了,鬼看見都繞著走。

終於,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陣大笑驚醒了熟睡的人們,可王陽明卻沒有擾民的覺悟: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務者誤也。”

意思就是:聖賢之道,就藏在我的本心之中,根本不用向外部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虛度19年時光,走遍天下卻始終找不到“道”在哪裡,原來聖賢之道並不存在於世間萬物,而在人的心中,從不曾離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夠分辨善惡、美醜、忠奸,能夠判斷世間的一切事物。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這就是“心即是理。”

中華哲學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王陽明的名字,也將烙印在天地之間,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他就會被人無數次的說起,無休無止。

權利、財富、功業,終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唯有學問,才永恆。

隨後,王陽明被朝廷啟用,並且去江西主持剿匪戰爭。這場戰爭並不顯眼,但它對王陽明卻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剿匪的兩年裡,他發現成天思考理論,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理論既不能吃飽飯,也不能打敗土匪,要想達到目的,還必須腳踏實地去做。

於是,他在“心即是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學”的第二層理論——“知行合一。”

不僅應該“知”,還應該“行”;

如果知而不行,與不知何異?

如果行而不知,與莽夫何異?

應該把明白的道理,運用到實踐中去;

用實踐得到的經驗,補充到理論中來。

“知行合一”,短短4個字卻影響了無數的英豪。

王陽明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偉大的目標,不僅要學習深厚的知識,還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踐。”

1522年,王華病逝。王陽明趁機回家丁憂,並在餘姚講學。

在講學期間,進一步的擴展了“心學”的範圍。在“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基礎上,他提出“致良知”的概念。


這樣,就形成“心學”理論、行動、目的三個環節,按照這三個環節,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

只要找到人生的理想,然後去努力奮鬥,最終實現理想的圓滿、內心的安寧。

“心即是理”,是用本心去感受這個世界;

“知行合一”,是將內心的善意付諸實踐;

在實踐中提高修養和能力,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就是“致良知。”

至此,影響後世500年的“心學”徹底完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無數英雄好漢,將沿著王陽明開闢的道路,在這個風起雲湧的世界,創造出波瀾壯闊的歷史。


溫乎


參考佛法智慧:1.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六祖壇經》惠能開悟時候記錄: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3.:虛雲年譜記錄: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衝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於黃河茅棚。被個俗漢一問。不知水是甚麼。若果當時踏翻鍋灶。看文吉有何言語。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又偈:燙著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 山河大地是如來

參考儒家的《大學》:『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4』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7』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王陽明悟道,正是悟到了儒家之血脈傳承,通達了孔孟之心,所以,後來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出了三個聖人:孔子,孟子,王陽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解萬年愚”。王陽明龍場悟道,正是悟到了“孔孟之心”,找到了自性本來面目,返璞歸真。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個人感悟:讀懂上面其中之一,便可讀懂儒道佛所有經典。開悟確實存在,有大利益,一通百通,不論學業考試,還是為官經商,軍事謀略,無不馳騁無礙。


豐富多彩談國學

龍場悟道,發生於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後,因見貴州當地的特殊情況,某日頓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聖人之道,不是不能達到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的,聖人之道就存在於我自己的理性當中。這個說法,對當時主流的程朱理學形成了很大的衝擊,兩者雖同樣追求天理,但程朱理學認為天理存在於客觀世界,必須“格物”才能“致知”,而王陽明則說天理在我心中,追求天理必須“致良知”,兩者是根本矛盾的。


後來的歷史表明,

王陽明

的龍場悟道,在居於正統地位的朱子學之外,開啟了聲勢頗為浩大的

陽明學

潮流。關於這種學說的興盛與衰敗,古今中外的學者已經貢獻出來的著作堪稱汗牛充棟。

最後還有一點不得不談,就是“以天下為己任”。這是心學和理學的共同追求。不同之處是前者向下看,後者向上看,此時兩者的立場是對立的,陽明心學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程朱理學反之,或許這也是導致陽明心學最終彪炳史冊的原因!

至於今天,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永恆的理論,只有不斷根據現實調整的理論。陽明心學有很多精華的部分,但其基本理論即追求本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很多人因為追求所謂本心而陷入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這是不可取的。天理存不存在?怎麼追求?其實是很虛無的,倒不如唯物主義來的踏實。

當然我不貶低心學,只是心學是有不合適的地方的。我的態度是取其對社會建設和人生髮展有益的地方,棄其為了抵抗理學而闡述的一些所謂理論。


凋零千年

首先最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王陽明龍場悟道得出了吾心自足這個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當時這個理論的提出,如同一道光,劃破千年黑寂的夜空,而在如今現實生活中,特別是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具體詳細請參見下文。

千古流傳龍場一悟

那一年,王陽明37歲。從少年天才,到中年頹廢,甚至差一點命喪貴州龍場。

那一年,王陽明住在一個山洞裡,睡在石頭做的棺材中苦苦思索。

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如同劃破夜空的閃電,王陽明得出了人生最生要的三個理論之一:“吾心自足"。

“吾性自足",我苦苦思索探索這麼多年,原來答案就在我自己身上,答案就在心中。

這就是場流傳千古的龍場悟道。


為什麼時吾性自足,什麼是吾性自足?

少年王陽明曾經豪言,要做第一等人,千古聖人。居然王陽明基因強大,聰慧過人。但是在成長道路上也走了很多彎路。比如說向朱熹老師學習格物,格竹子7天沒有休息,結果格到吐血。王陽明還對釋、道、儒都有深入的學習。但是,晚年回首這些,王陽明自己都說這些事不值得一提,那都是當年犯下的錯。只有自己總結的吾性自足,知行合一,致良知,才是千年受用的良藥

所以可以說,吾性自足是王陽明30多年學習、探索的一次昇華。從此,王陽明的人生便正式開卦,佛擋殺佛 神擋殺神。

從些,風景這邊獨好!

吾性自足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你也許要說,500多年過去了,吾性自足這個理論在今天還有現實意義?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為這個世界雖然一直在變,但是永遠不變的是人性。王陽明思想最重要的貢獻,可能是關於人生心理層面的指導。

人的一生,有多少人不會遇上什麼坎?

生老病死不用說,工作不順心,孩子不聽話,生活很困頓。

不誇張的說,生活工作中一切的一切,王陽明心學都用得上。

千古聖人王陽明,你值得崇拜!


哈佛記憶課

陽明心學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王陽明和陸九淵兩個人的哲學成就,構成了“陸王心學”。

任何哲學上的成就,要麼一落千丈,要麼一鳴驚人!也就是說,要麼碌碌無為,要麼經過一番洗禮,昇華為舉世聞名的成就,在中國,你可以不懂黑格爾,但是必須知道王陽明。


王陽明在龍場的時候,正是處於人生最低谷,事業和仕途受人掣肘,可謂後有追兵,前有懸崖,稍微不慎,很有可能粉身碎骨!

在這種逆境下,王陽明做到了一鳴驚人。到了自己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


所謂悟道:

1、人人都是聖人。

都有鼻子有眼,誰也不比誰差,你當大官我當農民,本質上我們都是平等的。因為你不比我多鼻子多眼。我也不用怕你。

2、人人都有良知。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人的本性都一樣的。只不過經歷了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之後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對待人和物的思想有了不同,基於此,做事做人就不一樣了。陽明心學在於幻醒人們的良知。

3、人人都有悟性,不必外求。每個人都有悟性,只是有高低之分而已,凡事在事上磨練就可以了,不必藉助外力。也不是非得格物才能致知,所謂的道理自在心中。

龍場悟道是陽明心學的一個分水嶺,在心學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心學用於當今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當今中國社會“假大空”盛行,比如假貨、自大、空話等。日本的稻盛和夫就比較崇尚陽明心學,在日本現代商業史上具有不可用。


小女子躍馬揚刀進東京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所謂良知,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判斷事情對錯是非的標準。

所謂“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用句時髦的話說,就是“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很顯然,這與常識不符。

弟子們對此感到迷惑不解,就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

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是不是很玄乎?!

然而,在今人看來,這是大大的唯心主義。

其實,王陽明犯了兩個錯誤:

首先並不存在人人本有的良知。也即,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並非人人本有,而是需要經過學習思考後,才能獲得。

其次,所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不可能的。物與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然就在那裡!或者說,花開花寂,與你看不看,沒有任何關係!

至於龍場所悟之道,能否用到今天,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可以說,良知與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王陽明的理論大廈的根基,一旦根基虛無,整個大廈,也就不存在了。

當然了,概念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代演化的,只要稍微修改下內涵,還是可以繼續用來構建理論大廈的!當然也就可以在今天拿來使用。


萬物簡史

陽明心學是一股清流,是對程朱理學的矯枉過正。我暫不想就事論事,而就其思想所受影響上溯,以使大家延著脈落讀下來,或可對王有個大致瞭解。

先從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起。南朝時,佛教極盛,綿延不絕。隴西乃佛教傳入中原途經之地,也是李氏唐王朝興起之地。唐朝比較開明,玄奘取經、尊老子為祖、皇帝親自注釋《道德經》,儒家擅長於倫理道德秩序的建構,是統治階級必須要用的;民間有呂洞賓首倡“三教合流”,其後陳摶(後由其傳承,但其潛心於道)、周敦頤、邵雍、陸九淵延著這一脈落走下去;元明時的張三丰,是典型的三教合流的通才大才;到明朝的陸西星、王陽明,其中陸西星側重於修煉與著書,王陽明所處環境更特殊,更側重於傳習,其對“四書”等的闡釋,無疑使人們知道“四書”不能流於表面的翻譯。

下面我就簡舉一例。論語中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王陽明這裡解讀為“學是學去人慾,存天理。從事於去人慾、存天理,則自證諸先覺,考之古訓,自下許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過欲去此心之慾,存吾心之天理耳。”時習者,坐如屍,非專習坐也,坐時習此心也;立如齋,非專習立也,立時習此心也”。很顯然,王陽明此正等正覺,一掃枯坐陋習,語意與張三丰同,且此修心又何嘗不是老子的“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解讀呢!王陽明解讀“說”是理義之說,我心之說,人心本自說理義,這在呂洞賓釋《老子》“道可道”中,亦有“心可道其妙,口難道其微”。

儒釋道三教於明清還有一位重量級人物黃元吉,其思想也是正本清源的好教材。

後學若能延此脈落潛心讀下來,就根本不會人云亦云了。


微妙玄通冰激凌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構建其心學體系的標誌性事件,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一段佳話,就王陽明而言,龍場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聖路上的關鍵之悟,反映了王陽明獨特的個人氣質,也帶有濃厚的心學底色。

王陽明畫像

龍場位於貴州省貴陽市以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在明朝這裡尚未開發,人煙稀少,偏僻閉塞,散居著一些言語難通的苗彝等土著。龍場的環境十分簡陋、艱苦,據記載王陽明初至龍場時,自己動手搭建房屋,“結廬而居”,不過他苦中作樂,在這裡過上了遁世生活。他不但不鄙視勞動生產,反而親身勞作,開墾荒地,自耕自食,通過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實踐,也讓他的成聖追求有了一個堅實的根基,謫居龍場三年的時間內,王陽明不斷闡發出新的體會,開始走出彷徨探索的階段。

王陽明像

龍場悟道的發生時間現在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悟道是發生在夜晚寤寐之中,自此王陽明找到了成聖的人生路向,其“致良知”的思想也醞釀於此。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對“格物致知”的新解,朱熹認為“格物”的真諦是通過格物窮理以致其知,而王陽明卻悟出了“格物”的實質是重在“致良知”,通過良知推廣至事事物物,“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此外,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強調“要在事上磨鍊”,這種寓“道”於“倫常日用”中的觀念是對儒道思想的繼承,這些觀念也與龍場所悟不無關係。

王陽明雕像

除了悟“道”,龍場所悟也讓王陽明的個人心態發生了變化,他不再計較於個人官場得失,而是積極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義,發現“孔顏之樂”,他的“樂”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安而樂之”,無屋可居,王陽明就自己動手搭建草菴,自給自足;二是“自然之樂”,在龍場的三年裡,王陽明享受於農業生產之樂,過著簡單、樸素、返璞歸真的生活。因此,龍場悟道也可視為王陽明“重生”的起點

參考文獻:

朱曉鵬:《論王陽明龍場“吏隱”》,《陽明學刊》2009年。

大場一央、胡嘉明:《龍場大悟在王陽明思想形成中的位置》,《陽明學刊》2016年。

陳立勝:《王陽明龍場悟道新詮》,《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54卷第4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季我努學社

回答一下。

首先要弄清楚“道”是什麼?

道者,萬物之宗,生天地,育萬物,化天下。道,惟精惟一,唯虛唯靜。


道是悟的嗎?去想想就得道了?道是天下母。不管人怎麼想怎麼做,道還是道,還是惟精惟一,唯虛唯靜。陽明使勁地想,天地會隨他的想法改變運動軌跡?太陽會從西邊出來?

龍場悟道,王陽明講知行合一,講心即理,講至善在於吾心,講致良知,講天人合一,講事上磨練,解釋《大學》的格物就是格心,致知就是致良知,都是透過道的體悟而展開的言說。

從這些他悟道說出來的就可以看到,就是說說而已,因為不合道,當然是行道行不下去。道只有一個,如果人人都想一想,悟一悟,合道能得道的話,哪人人都是聖人了。

後世之人就把陽明心學搞到要飯教哪裡去了,陽明的多數弟子都落成了狂禪,再到現在一些蠢人和懶人和沒文化的就把他神話了,坐著就是聖人,不勞而得,到處坑蒙拐騙,尤其是要飯猩猩把他尊稱祖師爺,這也是對的。要不然要飯理論怎麼完善怎麼忽悠騙人而得。


崇儒

看我來用白話文給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別把古人想象得那麼牛逼,那麼神聖,其實他們就是一群呆萌呆萌的無知的人,特別是古時候。

遠古時代的人認為天地之間有一股力量在左右著一切,也許是神明,也許是比神更高層次的東西,他們稱為天道。古人觀察自然界,從中領悟一些能夠用於人的道理。這種愚昧的形式一路傳承下來,現在都還有,什麼觀香啦,看火符啦,看天象啦等等。在明朝王陽明那個年代,被儒家命名為“格物”,意思是說根據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來領悟出適用於社會生活的道理。例子很多,今天的所謂國學大師,包括一些大學教授都還在用這種方法講道。

王陽明當年不知道為什麼惹惱了皇帝老子,被貶到貴州,也沒有房子住,就住山洞裡,正好洞口有竹子,他成天無所事事閒得蛋疼,正好把時間用來格物,想從竹子身上琢磨出一套什麼大道理用於社會。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王陽明始終沒有悟到任何一丁點有用的東西,那個急呀,據說急得吐血。最後王陽明一發狠,老子不格你奶奶的個腿!道在哪裡?道在自己心裡。人生來是沒有善惡基因的,有人行善有人行惡那是因為心動了,自己知道善惡,行善,不作惡,就是天道。

相比孔老二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相比,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是更勝一籌。但是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你也信的話就是你傻了。他一個皇帝的鷹犬,又如何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把自以為是的善強加於人,這就是傳統國學的致命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