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出了什么道理?

铁锤历史

在龙场驿,王阳明除了努力工作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悟道。

可朱熹的理论已经不能给他帮助,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奋起一搏。王阳明亲手打造了一幅石棺椁,没事就坐在里边冥想、思考。

这么一副景象,实在是太吓人了,鬼看见都绕着走。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阵大笑惊醒了熟睡的人们,可王阳明却没有扰民的觉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

意思就是:圣贤之道,就藏在我的本心之中,根本不用向外部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虚度19年时光,走遍天下却始终找不到“道”在哪里,原来圣贤之道并不存在于世间万物,而在人的心中,从不曾离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忠奸,能够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心即是理。”

中华哲学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王阳明的名字,也将烙印在天地之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他就会被人无数次的说起,无休无止。

权利、财富、功业,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唯有学问,才永恒。

随后,王阳明被朝廷启用,并且去江西主持剿匪战争。这场战争并不显眼,但它对王阳明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剿匪的两年里,他发现成天思考理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理论既不能吃饱饭,也不能打败土匪,要想达到目的,还必须脚踏实地去做。

于是,他在“心即是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的第二层理论——“知行合一。”

不仅应该“知”,还应该“行”;

如果知而不行,与不知何异?

如果行而不知,与莽夫何异?

应该把明白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得到的经验,补充到理论中来。

“知行合一”,短短4个字却影响了无数的英豪。

王阳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伟大的目标,不仅要学习深厚的知识,还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践。”

1522年,王华病逝。王阳明趁机回家丁忧,并在余姚讲学。

在讲学期间,进一步的扩展了“心学”的范围。在“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他提出“致良知”的概念。


这样,就形成“心学”理论、行动、目的三个环节,按照这三个环节,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只要找到人生的理想,然后去努力奋斗,最终实现理想的圆满、内心的安宁。

“心即是理”,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知行合一”,是将内心的善意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和能力,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是“致良知。”

至此,影响后世500年的“心学”彻底完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无数英雄好汉,将沿着王阳明开辟的道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世界,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历史。


温乎


参考佛法智慧:1.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六祖坛经》惠能开悟时候记录: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3.:虚云年谱记录: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又偈:烫著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参考儒家的《大学》:『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王阳明悟道,正是悟到了儒家之血脉传承,通达了孔孟之心,所以,后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出了三个圣人:孔子,孟子,王阳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解万年愚”。王阳明龙场悟道,正是悟到了“孔孟之心”,找到了自性本来面目,返璞归真。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个人感悟:读懂上面其中之一,便可读懂儒道佛所有经典。开悟确实存在,有大利益,一通百通,不论学业考试,还是为官经商,军事谋略,无不驰骋无碍。


丰富多彩谈国学

龙场悟道,发生于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因见贵州当地的特殊情况,某日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圣人之道,不是不能达到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的,圣人之道就存在于我自己的理性当中。这个说法,对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两者虽同样追求天理,但程朱理学认为天理存在于客观世界,必须“格物”才能“致知”,而王阳明则说天理在我心中,追求天理必须“致良知”,两者是根本矛盾的。


后来的历史表明,

王阳明

的龙场悟道,在居于正统地位的朱子学之外,开启了声势颇为浩大的

阳明学

潮流。关于这种学说的兴盛与衰败,古今中外的学者已经贡献出来的著作堪称汗牛充栋。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谈,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心学和理学的共同追求。不同之处是前者向下看,后者向上看,此时两者的立场是对立的,阳明心学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程朱理学反之,或许这也是导致阳明心学最终彪炳史册的原因!

至于今天,我们知道,没有任何永恒的理论,只有不断根据现实调整的理论。阳明心学有很多精华的部分,但其基本理论即追求本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很多人因为追求所谓本心而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这是不可取的。天理存不存在?怎么追求?其实是很虚无的,倒不如唯物主义来的踏实。

当然我不贬低心学,只是心学是有不合适的地方的。我的态度是取其对社会建设和人生发展有益的地方,弃其为了抵抗理学而阐述的一些所谓理论。


凋零千年

首先最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王阳明龙场悟道得出了吾心自足这个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当时这个理论的提出,如同一道光,划破千年黑寂的夜空,而在如今现实生活中,特别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详细请参见下文。

千古流传龙场一悟

那一年,王阳明37岁。从少年天才,到中年颓废,甚至差一点命丧贵州龙场。

那一年,王阳明住在一个山洞里,睡在石头做的棺材中苦苦思索。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王阳明得出了人生最生要的三个理论之一:“吾心自足"。

“吾性自足",我苦苦思索探索这么多年,原来答案就在我自己身上,答案就在心中。

这就是场流传千古的龙场悟道。


为什么时吾性自足,什么是吾性自足?

少年王阳明曾经豪言,要做第一等人,千古圣人。居然王阳明基因强大,聪慧过人。但是在成长道路上也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说向朱熹老师学习格物,格竹子7天没有休息,结果格到吐血。王阳明还对释、道、儒都有深入的学习。但是,晚年回首这些,王阳明自己都说这些事不值得一提,那都是当年犯下的错。只有自己总结的吾性自足,知行合一,致良知,才是千年受用的良药

所以可以说,吾性自足是王阳明30多年学习、探索的一次升华。从此,王阳明的人生便正式开卦,佛挡杀佛 神挡杀神。

从些,风景这边独好!

吾性自足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你也许要说,500多年过去了,吾性自足这个理论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

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这个世界虽然一直在变,但是永远不变的是人性。王阳明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可能是关于人生心理层面的指导。

人的一生,有多少人不会遇上什么坎?

生老病死不用说,工作不顺心,孩子不听话,生活很困顿。

不夸张的说,生活工作中一切的一切,王阳明心学都用得上。

千古圣人王阳明,你值得崇拜!


哈佛记忆课

阳明心学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王阳明和陆九渊两个人的哲学成就,构成了“陆王心学”。

任何哲学上的成就,要么一落千丈,要么一鸣惊人!也就是说,要么碌碌无为,要么经过一番洗礼,升华为举世闻名的成就,在中国,你可以不懂黑格尔,但是必须知道王阳明。


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正是处于人生最低谷,事业和仕途受人掣肘,可谓后有追兵,前有悬崖,稍微不慎,很有可能粉身碎骨!

在这种逆境下,王阳明做到了一鸣惊人。到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


所谓悟道:

1、人人都是圣人。

都有鼻子有眼,谁也不比谁差,你当大官我当农民,本质上我们都是平等的。因为你不比我多鼻子多眼。我也不用怕你。

2、人人都有良知。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人的本性都一样的。只不过经历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之后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待人和物的思想有了不同,基于此,做事做人就不一样了。阳明心学在于幻醒人们的良知。

3、人人都有悟性,不必外求。每个人都有悟性,只是有高低之分而已,凡事在事上磨练就可以了,不必借助外力。也不是非得格物才能致知,所谓的道理自在心中。

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的一个分水岭,在心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心学用于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中国社会“假大空”盛行,比如假货、自大、空话等。日本的稻盛和夫就比较崇尚阳明心学,在日本现代商业史上具有不可用。


小女子跃马扬刀进东京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所谓良知,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判断事情对错是非的标准。

所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很显然,这与常识不符。

弟子们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就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

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是不是很玄乎?!

然而,在今人看来,这是大大的唯心主义。

其实,王阳明犯了两个错误:

首先并不存在人人本有的良知。也即,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并非人人本有,而是需要经过学习思考后,才能获得。

其次,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不可能的。物与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然就在那里!或者说,花开花寂,与你看不看,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龙场所悟之道,能否用到今天,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良知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理论大厦的根基,一旦根基虚无,整个大厦,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了,概念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演化的,只要稍微修改下内涵,还是可以继续用来构建理论大厦的!当然也就可以在今天拿来使用。


万物简史

阳明心学是一股清流,是对程朱理学的矫枉过正。我暂不想就事论事,而就其思想所受影响上溯,以使大家延着脉落读下来,或可对王有个大致了解。

先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起。南朝时,佛教极盛,绵延不绝。陇西乃佛教传入中原途经之地,也是李氏唐王朝兴起之地。唐朝比较开明,玄奘取经、尊老子为祖、皇帝亲自注释《道德经》,儒家擅长于伦理道德秩序的建构,是统治阶级必须要用的;民间有吕洞宾首倡“三教合流”,其后陈抟(后由其传承,但其潜心于道)、周敦颐、邵雍、陆九渊延着这一脉落走下去;元明时的张三丰,是典型的三教合流的通才大才;到明朝的陆西星、王阳明,其中陆西星侧重于修炼与著书,王阳明所处环境更特殊,更侧重于传习,其对“四书”等的阐释,无疑使人们知道“四书”不能流于表面的翻译。

下面我就简举一例。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王阳明这里解读为“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证诸先觉,考之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欲,存吾心之天理耳。”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很显然,王阳明此正等正觉,一扫枯坐陋习,语意与张三丰同,且此修心又何尝不是老子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解读呢!王阳明解读“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这在吕洞宾释《老子》“道可道”中,亦有“心可道其妙,口难道其微”。

儒释道三教于明清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黄元吉,其思想也是正本清源的好教材。

后学若能延此脉落潜心读下來,就根本不会人云亦云了。


微妙玄通冰激凌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构建其心学体系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段佳话,就王阳明而言,龙场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圣路上的关键之悟,反映了王阳明独特的个人气质,也带有浓厚的心学底色。

王阳明画像

龙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以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在明朝这里尚未开发,人烟稀少,偏僻闭塞,散居着一些言语难通的苗彝等土著。龙场的环境十分简陋、艰苦,据记载王阳明初至龙场时,自己动手搭建房屋,“结庐而居”,不过他苦中作乐,在这里过上了遁世生活。他不但不鄙视劳动生产,反而亲身劳作,开垦荒地,自耕自食,通过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实践,也让他的成圣追求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谪居龙场三年的时间内,王阳明不断阐发出新的体会,开始走出彷徨探索的阶段。

王阳明像

龙场悟道的发生时间现在已不可考,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悟道是发生在夜晚寤寐之中,自此王阳明找到了成圣的人生路向,其“致良知”的思想也酝酿于此。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对“格物致知”的新解,朱熹认为“格物”的真谛是通过格物穷理以致其知,而王阳明却悟出了“格物”的实质是重在“致良知”,通过良知推广至事事物物,“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此外,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强调“要在事上磨炼”,这种寓“道”于“伦常日用”中的观念是对儒道思想的继承,这些观念也与龙场所悟不无关系。

王阳明雕像

除了悟“道”,龙场所悟也让王阳明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再计较于个人官场得失,而是积极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义,发现“孔颜之乐”,他的“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安而乐之”,无屋可居,王阳明就自己动手搭建草庵,自给自足;二是“自然之乐”,在龙场的三年里,王阳明享受于农业生产之乐,过着简单、朴素、返璞归真的生活。因此,龙场悟道也可视为王阳明“重生”的起点

参考文献:

朱晓鹏:《论王阳明龙场“吏隐”》,《阳明学刊》2009年。

大场一央、胡嘉明:《龙场大悟在王阳明思想形成中的位置》,《阳明学刊》2016年。

陈立胜:《王阳明龙场悟道新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4卷第4期。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季我努学社

回答一下。

首先要弄清楚“道”是什么?

道者,万物之宗,生天地,育万物,化天下。道,惟精惟一,唯虚唯静。


道是悟的吗?去想想就得道了?道是天下母。不管人怎么想怎么做,道还是道,还是惟精惟一,唯虚唯静。阳明使劲地想,天地会随他的想法改变运动轨迹?太阳会从西边出来?

龙场悟道,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讲心即理,讲至善在于吾心,讲致良知,讲天人合一,讲事上磨练,解释《大学》的格物就是格心,致知就是致良知,都是透过道的体悟而展开的言说。

从这些他悟道说出来的就可以看到,就是说说而已,因为不合道,当然是行道行不下去。道只有一个,如果人人都想一想,悟一悟,合道能得道的话,哪人人都是圣人了。

后世之人就把阳明心学搞到要饭教哪里去了,阳明的多数弟子都落成了狂禅,再到现在一些蠢人和懒人和没文化的就把他神话了,坐着就是圣人,不劳而得,到处坑蒙拐骗,尤其是要饭猩猩把他尊称祖师爷,这也是对的。要不然要饭理论怎么完善怎么忽悠骗人而得。


崇儒

看我来用白话文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别把古人想象得那么牛逼,那么神圣,其实他们就是一群呆萌呆萌的无知的人,特别是古时候。

远古时代的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一切,也许是神明,也许是比神更高层次的东西,他们称为天道。古人观察自然界,从中领悟一些能够用于人的道理。这种愚昧的形式一路传承下来,现在都还有,什么观香啦,看火符啦,看天象啦等等。在明朝王阳明那个年代,被儒家命名为“格物”,意思是说根据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领悟出适用于社会生活的道理。例子很多,今天的所谓国学大师,包括一些大学教授都还在用这种方法讲道。

王阳明当年不知道为什么惹恼了皇帝老子,被贬到贵州,也没有房子住,就住山洞里,正好洞口有竹子,他成天无所事事闲得蛋疼,正好把时间用来格物,想从竹子身上琢磨出一套什么大道理用于社会。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王阳明始终没有悟到任何一丁点有用的东西,那个急呀,据说急得吐血。最后王阳明一发狠,老子不格你奶奶的个腿!道在哪里?道在自己心里。人生来是没有善恶基因的,有人行善有人行恶那是因为心动了,自己知道善恶,行善,不作恶,就是天道。

相比孔老二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相比,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是更胜一筹。但是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也信的话就是你傻了。他一个皇帝的鹰犬,又如何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把自以为是的善强加于人,这就是传统国学的致命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