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心理學——追星族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同一個地區生活,在同一種行業工作,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某種特徵。

心理學源自於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導生活中的人們,不管是在愛情、婚姻中還是職場、商場中,處處都存著心理學的影子,在這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較為有趣的心理學問題,比如虛榮,自殺,戀母(父),追星等等。

1.虛榮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心理學——追星族

在如今這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社會,人們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為了解決溫飽,已經不能像老子在《取捨》中所言:“難得之貨使人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為每個人都不喜歡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別人落後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與法律之內的虛榮心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追求輕則道德淪喪,重則有可能踏入罪惡深淵

2.自殺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心理學——追星族

自殺,是腐蝕心靈的毒蛇。處在常態生活作息中的人們,對自殺問題的重要性一向認識和估計不足。人們從來沒有想到全世界每天至少要有一千人死於自殺。美國現實在各種死亡原因中,自殺致死佔第8位。美國每年死於自殺的有30多萬人之多,而自殺未遂者更是多不勝數。

據權威性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自殺發生率最高的國家,竟達到每年10萬人口中有25名(如:挪威、瑞典、丹麥等);低發生率國家每10萬人口中有10名(如: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等)。就性別而言,各國男性普遍高於女性3倍。就我國而言,平均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8.7萬人,佔總死亡人數的3.6% 

3.戀母戀父清潔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心理學——追星族

所謂“戀父”、“戀母”情結,顧名思義就是做子女的,喜歡自己的父親或者是母親。男孩的“戀母情結”和女孩子的“戀父情結”是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有的情感現象。孩子在3歲到6歲期間,必然會在感情上更加依戀父母中的一方。兒子更依戀母親,女兒更依戀父親,這是多數孩子進入3~6歲階段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於把“戀父”、“戀母”情結看作是親情問題,如果孩子不依戀父母,許多人還會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對孩子不夠好,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會加倍地給予孩子補償,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應該在適當的時間,慢慢淡化掉這種情結。

4.追星族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心理學——追星族

“追星族”顧名思義,就是追逐明星的人群,他們多數是年輕人,有著時尚流行的心態,有不少的中學生都可稱得上是“追星族”。從影星金城武、章子怡……到歐美歌星布蘭妮·斯皮爾斯、艾薇兒……再到時尚潮人妮可·裡奇、凱特·莫絲……這些“星”們在追星族的心目中光芒閃耀,魅力無窮。對於自己所追的星,或者說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中學生們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聽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對他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不僅如此,他們還瘋狂地購買偶像的畫冊、唱片,收集有關偶像的一切資料;從生辰星座、身高體重、興趣愛好、著裝品牌到每一段戀情史……都“銘記於心”。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追星族多抱有一種畸形心理,隨著追星族的隊伍日益壯大,它已經演變成一種危害社會的集體心理不良傾向。其發展趨向甚至可以用“可怕”來形容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人的行為背後的動力是追求成功或優越。”人人都想追求成功,但現實是命運之神只會偏袒某些人,而絕不是大多數。於是,追求成功的失落使情感發生轉移,轉移到對某些成功者的崇拜上,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明星們。

或者這些追星族的初衷就只是在模仿,追星就是他們追求成功的原始的腳步。只不過,他們的第一步就踏錯了。

有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心理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影響和作用,所以學好生活中的心理學對於我們幸福的生活是大有益處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著與心理學相關的事情,生活中的心理學總是讓我們突發思考,每天每天這樣過,總能讓我們尋覓著,思考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