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心理学——追星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同一个地区生活,在同一种行业工作,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某种特征。

心理学源自于生活,又能很好地指导生活中的人们,不管是在爱情、婚姻中还是职场、商场中,处处都存着心理学的影子,在这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较为有趣的心理学问题,比如虚荣,自杀,恋母(父),追星等等。

1.虚荣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心理学——追星族

在如今这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已经不能像老子在《取舍》中所言:“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因为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一等,一定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追求轻则道德沦丧,重则有可能踏入罪恶深渊

2.自杀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心理学——追星族

自杀,是腐蚀心灵的毒蛇。处在常态生活作息中的人们,对自杀问题的重要性一向认识和估计不足。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全世界每天至少要有一千人死于自杀。美国现实在各种死亡原因中,自杀致死占第8位。美国每年死于自杀的有30多万人之多,而自杀未遂者更是多不胜数。

据权威性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自杀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竟达到每年10万人口中有25名(如:挪威、瑞典、丹麦等);低发生率国家每10万人口中有10名(如: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就性别而言,各国男性普遍高于女性3倍。就我国而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6% 

3.恋母恋父清洁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心理学——追星族

所谓“恋父”、“恋母”情结,顾名思义就是做子女的,喜欢自己的父亲或者是母亲。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子的“恋父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孩子在3岁到6岁期间,必然会在感情上更加依恋父母中的一方。儿子更依恋母亲,女儿更依恋父亲,这是多数孩子进入3~6岁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恋父”、“恋母”情结看作是亲情问题,如果孩子不依恋父母,许多人还会认为是不是因为自己对孩子不够好,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加倍地给予孩子补偿,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应该在适当的时间,慢慢淡化掉这种情结。

4.追星族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心理学——追星族

“追星族”顾名思义,就是追逐明星的人群,他们多数是年轻人,有着时尚流行的心态,有不少的中学生都可称得上是“追星族”。从影星金城武、章子怡……到欧美歌星布兰妮·斯皮尔斯、艾薇儿……再到时尚潮人妮可·里奇、凯特·莫丝……这些“星”们在追星族的心目中光芒闪耀,魅力无穷。对于自己所追的星,或者说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中学生们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地购买偶像的画册、唱片,收集有关偶像的一切资料;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着装品牌到每一段恋情史……都“铭记于心”。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追星族多抱有一种畸形心理,随着追星族的队伍日益壮大,它已经演变成一种危害社会的集体心理不良倾向。其发展趋向甚至可以用“可怕”来形容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追求成功或优越。”人人都想追求成功,但现实是命运之神只会偏袒某些人,而绝不是大多数。于是,追求成功的失落使情感发生转移,转移到对某些成功者的崇拜上,如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明星们。

或者这些追星族的初衷就只是在模仿,追星就是他们追求成功的原始的脚步。只不过,他们的第一步就踏错了。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心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所以学好生活中的心理学对于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大有益处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与心理学相关的事情,生活中的心理学总是让我们突发思考,每天每天这样过,总能让我们寻觅着,思考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