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到底該不該簽「澶淵之盟」?賠款求和難道也是好辦法

一說到“澶淵之盟”,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反應就是宋真宗的懦弱、怯戰。但仔細翻閱事情經過及後來的發展,這件事當時取捨的對錯,還真不好說。

宋真宗到底該不該籤“澶淵之盟”?賠款求和難道也是好辦法

先看澶淵之盟的經過。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的秋天,遼國蕭太后和遼國國主耶律隆緒親率大軍攻宋。20萬人直抵黃河邊的澶州(河南濮陽)。從澶州到汴梁,不過三百餘里,所以東京震動。

大臣們大多建議真宗遷都避禍。只有寇準力排眾議敦促真宗御駕親征。

當月,宋軍在交戰中射死遼軍主將之一蕭撻凜,大挫遼軍銳氣。到達澶州後,宋真宗又親臨城牆,引得宋軍山呼“萬歲”,士氣大振。

宋真宗到底該不該籤“澶淵之盟”?賠款求和難道也是好辦法

蕭太后看到形式向有利於宋軍的一方轉移,就再次尋求與宋軍的和談。而宋真宗也實在是對遼人心懷恐懼,於是派遣曹利用前去議和。宋真宗給曹利用的底線是每年最好不要超過百萬兩白銀,而寇準卻指著曹利用說:超過三十萬你就該死。

最後簽訂的“澶淵之盟”主要有四條。第一兩國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第二,兩國以白溝河為界。第三,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第四,兩國邊境開始榷場,互市通商。

宋真宗到底該不該籤“澶淵之盟”?賠款求和難道也是好辦法

國人讀到這段,大多捶胸憤恨,明明已經佔優,卻還要籤這種城下之盟,實在是懦弱無能到了極點。如果不籤,一旦澶淵之戰獲勝,也許就可以趁勢收復丟失已久的燕雲十六州。如此,宋朝的北部將多出很大一塊屏障,從某種角度講,未必會有北宋後期,汴京屢受威脅的局面發生。所以說,後面的靖康之恥,甚至宋王朝的滅亡,都可以說在“澶淵之盟”就埋下了禍根。

宋真宗到底該不該籤“澶淵之盟”?賠款求和難道也是好辦法

可今天要說的是,拋開宋真宗的懦弱印象,澶淵之盟在當時也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首先,宋真宗對遼人的恐懼不是憑空的。之前宋太宗兩次北伐,尤其是第二次的雍熙北伐。三路大軍齊出,軍中久經沙場的名將如雲,即便如此,仍然功虧一簣。所以無論換誰,心存餘悸都是正常的。

第二,宋真宗打仗不行,但算經濟賬卻是一把好手。當時的北宋,經過鹹平之治,財力充沛。換句現在的話說,能用錢解決的事兒都不是事兒。事實也證明了這點。三十萬的“歲幣”如果和兩國作戰需要支付的軍費(3000萬兩)相比,不足1%。關鍵還有通商,宋遼通商,賺錢的絕對是北宋。據統計,每年通商的利潤就超過歲幣近3倍。所以說“歲幣”是加在北宋人們頭上的沉重負擔,是一種毫無根據的說法。

宋真宗到底該不該籤“澶淵之盟”?賠款求和難道也是好辦法

事實上兩國息戰後的二十年中,北宋朝廷年收入增長了68倍以上,人口增加了四百多萬戶。

如果澶淵之戰繼續,也許當真能大勝,並收復燕雲,甚至驅逐遼人,那麼宋真宗絕對名追漢武。但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澶淵之盟的簽訂,歲幣換和平,也許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至於後世的恥辱,那是當時朝廷的無能,即便是秦皇漢武開疆拓土到無以復加之地,如施政不當,還不是很快就分崩離析。

宋真宗到底該不該籤“澶淵之盟”?賠款求和難道也是好辦法

當然,我們更願意相信澶淵之盟是經過充分測算後的結果。否則如滿清政府後期一味地割地賠款,以換取短暫的安寧,弄得國無儲糧民不聊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