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不上市”的娃哈哈为什么突然宣布要上市了?

一只漂亮的花狸


过去娃哈哈宗庆后一直声称不愿意上市,他不想上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娃哈哈这么大的一个集团公司,流动性充裕,银行找上门来要求贷款。我们公司不差钱,为何要大费周章去上市呢?

二是,前几年资本市场给人的印象是企业上市圈钱的地方,上市公司良莠不齐,业绩常变脸,股民对拟上市公司扎堆上市圈钱,深恶痛绝。宗庆后为了表示自己不想圈股民的钱,宣布不想上市是要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三是,上市后公司的一切事情都会暴露在聚光灯下,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约束,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上市不一定符合宗庆后的家族利益。

而为啥一直坚持称不上市的娃哈哈,现在想要上市了呢?一方面,近年来娃哈哈的业绩下滑得很历害,今年上半年就比去年同期少赚了很多钱,娃哈哈的转型发展遇到阻碍,目前娃哈哈的现金流已远不如前几年那样充裕了。而且企业能够获得上市,也显示出娃哈哈是中国优秀企业,这也等于给自己做广告。

另一方面,目前娃哈哈已经从单一的饮料产业,逐步向服装、白酒、房地产业等领域发展,而如果问银行借贷或者发行企业债券,那融资成本实在太高,而只有通过娃哈哈的上市,才能获得较低融资成本,这样利于娃哈哈的转型发展。同时,上市之后,娃哈哈的公司治理和运营将会变得更加规范化,这对于娃哈哈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不执著财经


据报道,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在企业庆典活动时表示出娃哈哈在适当时候会考虑上市的想法。这与之前他一直强调的“不上市”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应该和品牌的定位及走向有关。

近几年,娃哈哈的经营情况和利润不及之前的企业规模。资料显示,娃哈哈辉煌的时期曾有着接近800亿元的销售额。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娃哈哈应该是希望借由上市产生巨大的财富增值效果来提振自己的市场。如今娃哈哈作为食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用几年的时间筹备改制上市未雨绸缪,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或许可以改变娃哈哈增长乏力的势头,创造话题来吸引市场的关注。同时上市也可能倒逼企业自身进行改革,从管理到产品进行革新。

另外,有上市的想法也说明娃哈哈希望通过融资来分散经营和投资风险。娃哈哈从单一的食品饮料的生产企业逐步把经营的范围扩到了服装业、文创产业和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等多元化的经营方向上。这些产业的发展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而通过上市融资可以把运营的风险和成本控制住,有效降低风险成本,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后盾。

所以,娃哈哈希望上市,一方面是来源于自身财富增值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多元经营风险的分散需要。


家族企业杂志


客观地讲,宗庆后反对上市,并不是思想保守的表现。如果是一名思想保守者,就不可能有娃哈哈的今天。宗庆后不愿企业上市,一方面,源于企业“不差钱”,不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增加收入、增加财富;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乱象,让宗庆后心存顾虑,担心企业上市后遭到资本的摧残。当然,也不排除家族企业特有的某些因素、某些观念、某些思维。而宗庆后能够做出“改变”,除了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体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之外,也反映了“创一代”这个群体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思考。

很显然,要不要让财富资本化,如何让财富与资本联姻,是包括宗庆后在内的“创一代”群体都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要知道,“创一代”的财富,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劳动和创造积累起来的,付出了“创一代”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就象娃哈哈一样,风光的背后,不知倾注了宗庆后及其他的创业团队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承受了多少压力和风险,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险阻。相反,那些依靠资本实现财富倍增效应的富豪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显然是无法与“创一代”相比的。所以,让“创一贷”把用心血和汗水积累起来的财富交由资本来处理,从感情上讲,确实难以接受。


但是,资本时代的到来,又似乎很难再让“创一代”们坚守传统,而必须思考与资本结缘的问题。如果能够借助资本的力量,让财富的分配更加合理、积累更加稳健、使用更加科学、运行更加规范,也不失为一种方向、一种方式。所以,对“创一代”来说,可以不象专门玩资本的人那样,成天想着“空手套白狼”的把戏,而是利用资本将已经形成的财富放大市场效应,产生更大的市场影响力,也应当是一件好事。而今天的资本市场,也恰恰需要更多象娃哈哈这样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实体企业、品牌企业,从而为浮躁的资本市场增加更多冷静和稳健因子。显然,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也是最希望出现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包括宗庆后在内的“创一代”都能够进入资本市场,不仅对企业有利,对资本市场也有利。

对宗庆后来说,能够放弃以前的想法,重新考虑“不差钱、不上市”的问题,也是“创一代”都在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向何处去。因为,对“创一代”来说,从创业到现在,大多经历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企业能够存活三十年,对生命周期只有5—8年的中国企业来说,绝对是精英了。而这些精英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实业发展起来的。虽然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很多也将触角伸向房地产、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但是,从总体上讲,实业仍然是他们的主业,是他们在市场享受声誉的主要因素。所以,面对产能过剩等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每个企业、每名“创一代”,都必须面对企业向何处去的难题。


正如当年创业一样,宗庆后等“创一代”,显然都在思考“二次创业”的问题,一些有过比较大的转型步伐的“创一代”,还有可能考虑“三次创业”的问题。而放下“不差钱、不上市”的精神枷锁,通过资本市场放大财富增值效应,获取更多的创业创新资金,可能是“创一代”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做,既可以不放弃实业,也能够为实业的壮大、为实体经济的振兴提供更多的资本力量、创新动力、创造能力、创业元素,不然,单纯依靠实业积累的资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所以,宗庆后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创一代”群体正在思考的问题,反映了“创一代”对企业前途的担忧和谋划。


谭浩俊


很多企业都应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上市敲钟,坐拥几亿资产一呼百应。但也有一些企业特立独行,坚决不上市,比如华为,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娃哈哈集团。


江湖上曾经有句传言:永不上市四大家,华为、顺丰、老干妈、娃哈哈。然而就在今年二月份,四大家的神话打破,一向对上市持反对态度的顺丰当家人王卫在深交所敲钟上市。当时就曾引发讨论,曾经信念坚定“不上市”的顺丰都被“策反”了,那么同样扬言永不上市的还有老干妈、华为、娃哈哈等行业龙头还能坚持多久?


果不其然,就在顺丰上市九个月之后,一贯声称不差钱不上市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口风竟然开始松动了。11月18日,在娃哈哈集团30周年庆典上,宗庆后一改往日对资本市场不感冒的态度,表态:“上市以后能加快企业发展,在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



从坚决不上市到考虑上市,娃哈哈态度的转变究竟是为什么?

娃哈哈差钱了?

作为国内知名的饮料品牌,娃哈哈已经有了30年的历史,鼎盛时期销售额接近800亿元,一度助力宗庆后登上国内首富的宝座。在以往多次的采访中,当被问及是否有上市计划时,宗庆后无一例外表示娃哈哈“现金充足”“不差钱”“没有上市融资的需要”。而今宗庆后突然改变态度,表示娃哈哈会考虑上市,难道娃哈哈现在差钱了?


至于是否差钱,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娃哈哈最近几年的日子却大不如前了。正所谓“不进则退”,目前整个饮料快消品市场都不如前几年景气,想要站在原来的角度看问题,肯定是不行了!所以面对娃哈哈如今的变,倒也不奇怪!

虽然娃哈哈目前经营状况稳定,但随着国内的饮料市场日趋饱和,娃哈哈没有新技术新概念的现实也让他开始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曾记得在2010年娃哈哈业绩进入500亿俱乐部时,创始人宗庆后发出豪言,要达到1000亿的目标。可7年过去了,不但目标没有实现,业绩还在2012年出现了拐点。


根据2016年9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报告》显示,娃哈哈以494亿元的收入排名第70位,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分别是720亿元和第31位。简单一算,你就会发现:娃哈哈的营业收入下降了足足226亿元,排名也下降了39位,可以说发展前景堪忧。


于是,娃哈哈借用30年公司庆典之时,松口考虑上市也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契机。公司发展了30年,也该有新的变化了,而这个变化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资本市场的拥抱。

不过也有媒体分析,此次宗庆后松口,也可能是受其爱女宗馥莉的影响。从以往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宗馥莉对资本市场的魔力一直很神往。当然这和她长年在国外学习也有很大关系,她的教育背景决定了宗馥莉的管理思路更倾向于职业化和制度性的方式,对娃哈哈本身的家族式管理并不十分认同。


就在今年上半年,对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糖果的意向投资或许可以透露出一些端倪。当时中国糖果发布公告显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拟收购公司部分股权。消息爆出后,被外界解读为这是娃哈哈向上市迈出的一步。


尽管收购案没有成功,但也为娃哈哈积累了经验。而作为娃哈哈旗下子公司宏盛集团的董事长,宗馥莉被外界一致认为是娃哈哈未来的接班人,如何带领娃哈哈重回巅峰,将会是她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未来发展

一直以来,娃哈哈都在寻求拓展主营业务之外的板块:2002年,宣布进军童装市场;2010年,公司开始做奶粉;2012年,打造商场综合体娃欧商城;2013年,公司决定投资白酒...


可惜的是,娃哈哈一系列的尝试都未能在市场中杀出一条道路,也未能挽救公司下滑的业绩。从童装、奶粉、商城、再到白酒,不得不遗憾地说,娃哈哈还没有形成一个以利润较高的产品平台,带动其他产业迅速发展的良性生态圈。



不过爱尝试新鲜事物的娃哈哈最近听说在做风口上的人工智能。宗庆后透露,娃哈哈目前已经与以色列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未来可能会收购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因为这样“可以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娃哈哈可以把国内没有的技术引进来,实现弯道超车,开始二次创业。不过,在整个快消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中,作为传统企业的娃哈哈到底能否找到自己的再次增长模式,仍然是个未知数。

华为、老干妈还会坚持吗?

有人说上市就是为了圈钱,这个观点未免有些偏激。资本市场有心存侥幸投机的公司,但更多的还是愿意实实在在做出业绩的优质企业。当然,有愿意上市的,就有不愿意上市的,就像不上市也风光无限、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为,还有老干妈,这些公司同样值得我们点赞。

其实上市与不上市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不合适。在新时代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带动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这一点对正在求变的娃哈哈,对没有上市的华为同样受用!


小月爱美食


娃哈哈是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利润连续十几年排名中国饮料行业首位。在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榜单中,哇哈哈排名第37位,是目前国内食品饮料行业规模最大最大、效益最好的民营企业。


一直以来,哇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坚称公司并不差钱不会上市,但是在娃哈哈集团30周年庆典上,宗庆后第一次改变以往坚决不上市的态度,认为“上市以后能加快企业发展,在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


宗庆后作为国内比较受欢迎的老派企业家,此次会改变对企业上市的态度,据说可能是受到了其爱女宗馥莉的影响。宗馥莉长年在国外学习,接触到更多的现代化资本理念和操作,在教育和生活背景上更容易接受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而企业上市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资本运作手段,所以作为哇哈哈接班人的宗馥莉应该有可能是推动哇哈哈上市的主要因素。


作为国内知名的饮料品牌,娃哈哈从1987年的一个校企开始,到1993年成立集团公司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公司产品营养快线曾经风靡全国饮料市场,还推出类似于可口可乐的非常可乐,在定位上和可口可乐公司非常相似。在最高峰时期,哇哈哈的营业收入接近800亿元,成功帮助宗庆后登上国内首富的宝座。


而可口可乐作为饮料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大力追捧,特别是股神巴菲特更是可口可乐最为忠实的拥趸。在上市公司制度的优势下,可口可乐成长为闻名全球的百年名牌和跨国大公司。


成为上市公司虽然需要对外公开企业的许多重要经营运作和财务数据,但是在上市公司各种优势下,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不但扩大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提高品牌和公司在全球的地位与知名度。


白马华菲特


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上市会有什么好处:

1)融资;

2)知名度;

3)变现,增加股东资产流动性;

4)公司治理;

5)便于股权操作;

不好的地方呢?

1)由于信息披露,会面临被竞争对手洞悉的可能,而你可能不知道竞争对手;

2)上市有成本;

3)引起监管上的控制,可能企业经营管理灵活性受限

4)控制权可能被削弱;

那么为什么要上市呢?


1)缺钱了?


就暂时的业务规模和运营来说,哇哈哈不缺钱,因为前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娃哈哈鼎盛时期销售额曾接近800亿元,虽然最近几年由于市场情况不够好,销售利润有所下降,但企业发展并未放缓。用宗庆后的话说,娃哈哈经营很稳定,不仅不缺钱,还有大量存款,而且每年都分红。


2)提高知名度?


哇哈哈大家都知道,这个名气早就有了,就像华为一样,虽然没有上市,但是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也不是主要原因


3)变现,增加股东资产流动性?;


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应该是原因之一,毕竟很多其他股东也有想法,可能想要套现;


4)公司治理?


这个我想也不会是主要原因,公司做到这么大,该有的东西肯定都是有的,公司治理方面对于成长中的公司非常有用,但是对于这样一家成熟的公司来说,无非是徒增成本。


5)便于股权操作?


这个也可能是主要原因,饮料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从哇哈哈近年来的发展来看,明显开始走下坡路,所以,集团可能会有很多大动作;如此以来,上市对于并购等方面的好处还是比较多的。


以股易金


民企典范娃哈哈曾经辉煌过,但2015年以来,这家公司在转型中艰难求存。

最突出的问题是,娃哈哈的明星产品营养快线,这两年遭遇了断崖式的溃败。

2014年,营养快线的销售额是154亿元,两年后的2016年,这一数字仅为84亿元。

相应的,娃哈哈集团的总营收,也由2014年的720亿元,锐减至2016年的456亿元。

没办法,饮料市场的变化太快了,缺乏新爆款的娃哈哈,在持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慢慢被甩在了后面。

身为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民企,娃哈哈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它踏上了转型之路,但效果并不理想。

2010年,娃哈哈进军奶粉市场,推出了高端品牌“爱迪生”,但至少我是没听过这个牌子,可想而知推广和销售情况可能难言理想。

2012年,娃哈哈开设了首家零售商场娃欧商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吐槽一下,这个商场的名字实在是太拗口了。

2013年,娃哈哈又进入白酒行业,但之前白酒那么火,也没见娃哈哈的白酒产品趁机宣传。

估计是上述转型都不太理想,2017年,娃哈哈又将目光投向了保健品市场。

这么梳理看下来,娃哈哈的转型,实在有点“没头苍蝇在乱撞”的感觉,赌的就是万一撞对了,公司可能也就摆脱危机了。

可惜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娃哈哈还没有明确的转型方向。转型需要时间,更需要资金,上市便是了公司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娃哈哈谋求上市,最大的障碍是之前推行的员工持股。这件事公司在1993年便开始推行,一度拥有15000名股东,可按照上市规则,公司股东数量必须在200个以内。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娃哈哈必须回购员工手中的股票,这也是2018年过完春节后,娃哈哈正在积极推进的事情。

诡异的是,娃哈哈并不承认自己回购员工股票是为了谋求上市,而是号称股权再分配,科学分配员工持有的股份,体现多劳多得原则。

我觉得,娃哈哈肯用2.6倍的溢价回购员工股份,一定是为了谋求上市,之所以不肯和员工明说,是担心员工趁机提出更高的溢价要求——这是非常合理的,A股上市后股份溢价20倍很正常——但这样的话,娃哈哈必须用更多的资金完成对员工持股的回购工作。


速读财经


近日,前首富,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在企业三十周年庆典活动时一改此前“不差钱不上市”的老调,表示在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


娃哈哈鼎盛时期销售额曾接近800亿元,虽然最近几年由于市场情况不够好,销售利润有所下降,但企业发展并未放缓。用宗庆后的话说,娃哈哈经营很稳定,不仅不缺钱,还有大量存款,而且每年都分红。既然如此,宗庆后为什么一改以前对资本市场不屑一顾的态度,想要上市了?



品牌老化,结构单一

曾几何时,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等饮品是垄断饮料市场的明星产品,但这几年,大单品迅速老化,缺少爆款新品接棒等多重问题最终导致营收下滑。

在不少人看来,在竞争日渐加剧的饮料行业,娃哈哈已面临着品牌老化的问题。如何寻求新突破一直为外界关注。


娃哈哈在早期发展一直顺风顺水,正是因为太成功,使得老一批管理层大多停留在产品盈利的思维,还没有资本运作的思维,更没有资本运作的经验。所以,在近几年的行业发展和布局来说:娃哈哈是不成功的。

近年来,娃哈哈在饮料行业之外进行的多元化业务拓展,但都了无声息。据不完全统计:娃哈哈在2010年宣称进军婴幼儿奶粉领域;2012年进入零售业,首家娃欧商场却以失败告终。2013年,娃哈哈进入白酒行业,但是仅半年时间,产品领酱国酒即传出靠内部摊派冲量的风波……


看到了潜在的危机

一家企业的未来发展,如果独自承受经营风险显然会很艰难,而通过融资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这么多年来,娃哈哈的竞争对手们不都是这样发展壮大起来的吗?

宗庆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或许松口也是为了接班人宗馥莉以后对接资本的布局。


就在前段时间,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糖果公告表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拟收购公司部分股权。此举被外界猜测娃哈哈或谋求借壳上市,不过收购最终并未成功。

或许,这又会是一次在“资本层面”上的再创业吧!


爱读Ido科技


企业是否上市,主要有两个问题决定:

1、上市的动机------为什么上市;

2、上市的目的------达到什么目标。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上市动机

1、有些企业是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筹集资金;

2、有些企业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与公信力;

3、有些企业是为了家族的传承,财富稳定与儿孙保障;

4、有些企业是实际控制人想提现走人;

5、有些企业是为了上市圈钱;

6、有些企业是为了上市骗钱;

7、有些企业是通过上市,规范企业、吸引人才、长治久安。

当然,打草搂兔子,一举两得甚至多的的也有。


不同的企业,上市的目标不尽相同

1、上市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例如奶粉企业,有了品牌,为了扩大,必须有充足的奶源供应,所有伊利、蒙牛、飞鹤等等都有了上市的需求,来募集资金,拓展奶源。

2、上市融资,解决产业链整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例如服装企业,全球最大的制衣企业晶苑国际集团,其在国内的最大生产基地广东溢达集团,历经三十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集棉花育种、棉花种植、纺纱、织布、染整、制衣及制衣辅料、包装物料生产的"一站式衬衣服 务"企业,在1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共55,000名员工,在中国、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斯里兰卡和越南等地均设有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及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内地。集团每年向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r、Nike、Hugo Boss、Lacoste、Bestseller、Muji、安踏及七匹狼等世界知名时装品牌供应超过1亿件衬衫。

3、上市为了传承家族;蒙牛上市后,牛根生成了“老牛基金会”,并做了信托,解决了家族稳定与财富稳定。

富豪们的担忧不仅来自于对婚姻、家庭变化,更希望破除富不过三代魔咒。

4、上市激励与吸引人才,员工持股与期权;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A股有708家上市公司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共有375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完成。而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期权,员工只要达到一定级别和业绩要求,就可以获得股票期权或者受限制股票。一般在阿里核心部门工作三年以上的优秀员工,会得到3000股~5000股不等的股票期权。按照68美元每股计算,这位员工在阿里上市后其持股市值可达20.4万美元。

5、上市骗钱,财务造假!如欣泰电气、*ST舜船、康华农业、九好集团、乐视等等,为了骗钱,不惜造假!

6、上市圈钱,从不分红!据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末,沪深两市32家上市公司保持上市以来零分红的历史,除了公司上市之初的融资外,还有13家公司以增发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资,有的公司增发次数不止一次。13家公司增发募集资金净额合计475.15亿元。而这些公司除了资本市场上圈钱外,还从政府手中获得补贴过日子。比如襄阳轴承5年则拿到1.36亿元政府补贴。


哇哈哈从永不上市到相继上市,属于那种动机?

我们先从哇哈哈的发展过程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1987年,娃哈哈成立,靠"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

1991年,有偿兼并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1994年,娃哈哈兼并涪陵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分公司,以成熟的产品、雄厚的资金实力,使涪陵公司一举打开了局面,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

1997年以来,娃哈哈再接再厉,在三峡坝区湖北宜昌、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及沈阳、长沙、天津、河北高碑店、安徽巢湖等26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饮料企业。

1996年,与世界500强、位居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一次性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

生产流水线,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8年,娃哈哈在饮料界主动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非常可乐异军突起,实现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002年,娃哈哈引进欧美的设计人才,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设计,一流的面料,高起点进入童装业,在全国首批开立了800家童装专卖店,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童装品牌之一。

事实上,娃哈哈的多元化经营早已开始,从奶牛养殖,到试水文化创意产业,再到零售业,娃哈哈均有涉足。 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已经开始在河南开建以娃哈哈命名的Shopping Mall计划。

2012年娃哈哈除了在长沙、株洲落实开设商场之外,还将采取租物业的办法再开设5家商场,同时购买及开工建设 20家城市综合体,快速创造一个零售王国。

为了尽快实现商业地产梦,娃哈哈2012已着手干起了两种“买卖”。商业地产开发与零售市场的连锁经营,将共同支撑娃哈哈未来的商业版图

宗庆后表示,在未来的3到5年内,娃哈哈将在国内开设100家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

国际化战略宏胜饮料集团总裁宗馥莉,负责娃哈哈萧山基地的业务。她说,“我的任务就是把娃哈哈饮料卖到国外。”以前娃哈哈的饮料仅仅卖到国外的华人超市,每年仅有2000万美金的订单量。今后,娃哈哈国际化战略要更多地关注外国人的超市,尤其是欧美市场。

2013年1月15日,娃哈哈正式成为曼联的官方合作伙伴,也是曼联在中国的首个商业合作伙伴。

多元化、国际化,商业地产、零售连锁,明白了吗?那样不需要钱!

哇哈哈上市也就顺利成章了!

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更宏大的未来,上市融资!

产业+金融,加快发展速度!

这就是哇呵呵上市的动机与目标啊!


大家好!

我是财神刀。

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

财---当会计十几年,做财务管理十几年,总是离不开财务这个范围,也脱不了财务出身这个底子;

神---并不是神明、神仙之意;而是做了30年会计与财务管理,从科目到报表,从内控到管理体系,做什么、怎么做,已经 出神入化,随手拈来;

刀---30年财务功底与管理咨询经验,看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可以说入木三分,一眼看透;什么状况,有没有作假,通过 财务报表基本就可以断定,目光如刀!

总之,就是在财务会计领域,老炮的意思。


财神刀


娃哈哈要上市,体现了中美两国企业不同的思路。

美国企业一般是在发展上升期谋求上市,为的是筹集资金,加快企业发展,谋取更多的利润。

中国企业很多是在发展衰落期谋求上市,为了的套取民间资金,实现资产转移,谋取更多的利益。

无论中美各国,都还有一类骗子公司,本身就是个空壳假货,上市只为骗钱。

只是美国市场监管体制相对严格,还有很多媒体和专业做空公司的监督,一旦被揭穿,不仅血本无归,还要坐穿牢底。中国的市场监管体制相对宽松,骗子企业的造假成本相对低廉,一般罚款在30万元以内,相比造假获得的巨额收益几乎相当于罚酒三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