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志(1985版)体育事业篇

开县在封建时代,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有武术、杂耍、棋类娱乐等形式。清末有数家私人武馆,先后开展传业授徒活动。

民国19年开县政府兴建体育场,开展球类及田径等活动。民国22年成立国术馆。开县的体育事业长期由民教馆代管。

解放后,体育活动与国防军事体育相结合。1959年,专设体育事业管理机构——开县体育运动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单列体育事业费,从而开县的体育事业发展很快,在参加地区性的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第一节 群众体育

民国初期,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从乡俗于重大节日或庙会开展,如春节开展狮舞、龙灯等杂耍,端午节赛龙舟等。少数场镇开展私人武术活动,如铁桥镇的秦教师;东里有魏氏一门,浦里赵家场有曾氏门,城区有余门、唐氏余门、罗门等门派,自行传徒授业。民国26年,开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兼管体育活动,新兴体育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解放后,体育工作初由县文化馆,后由共青团开县委员会体育组管理。1954年全县各机关、团体、学校,广泛开展工间操(后没坚持),其他活动亦有所推动。许多机关、企业、乡镇新建或改建体育运动场地,添置运动器材,组织业余运动队。1959年开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下称县体委)成立,专管体育事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体委工作停止。后县革委虽设有体育组,亦未开展正常工作。1972年底,体委职能恢复。1976年“文革”结束后,体育事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的群众体育,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贯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城镇在机关、工厂提倡做广播操,开展球类、跑步、爬山、游泳、武术等运动和竞赛活动。农村采取农忙少搞,农闲多搞,重建运动队,举办多种竞赛活动。80年代初,机关、厂矿再度兴起工间操或开展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的热潮,各系统或单位内外,开展经常性的体育竞赛活动。1983年粮食系统组织运动会6次,系统内外参加比赛230场(次),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总数的68.8%。1985年举办开县党、政、军系统职工运动会一次。

一、球类

篮球 篮球是项经久不衰的体育活动。30年代初期和40年代中期,开县的篮球运动很活跃。县城和较大场镇学校师生,经常组织球队互访比赛。县三青团组建的“七·七”队为县城强队。解放后,全县多次举办过篮球运动会。1975年开始,举办篮球流动红旗赛。长沙镇是全县农村体育运动的先进地区,该镇义学村有50%的村民参加体育活动,1974年以唯一的农村篮球队应邀参加全县职工篮球运动会,曾被评为万县地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是年,重庆体工队女篮来义学村进行篮球友谊赛。1976年,义学村被四川省授予“四川省农民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称号,并发给奖状。

80年代初,老年体育运动兴起。1985年,开县举办首届老年运动会,有7个篮球队参加比赛。

足球 开县足球活动,曾随体育场的兴废而数度兴衰。1973年业余体校开设足球班,后该班被列为省重点班之一。从1979年起,全县每年举行一次参加全国小学生基层小足球冠军赛的选拔赛,促进了足球运动的发展。开县于1985年举行了第一届小学生女子足球运动会。

网球 二三十年代在县城和较大场镇的学校均有开展。后无此项活动。

乒乓球、羽毛球 50年代后期,开县各级学校乒乓球活动开展得很普遍,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都设有土垒、石砌的乒乓球台。城镇机关、厂矿职工,爱好此项活动者也很多。开县乒乓球运动水平多年居全地区首位。1984年全县始办乒乓球专项比赛。羽毛球自50年代起,在学校、机关、厂矿开展得亦较普遍。

二、游泳

开县众多的溪河、池塘、水库是天然的游泳场地。游泳是广大群众传统的、自发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近年来,夏季气候炎热,傍晚时分,城外东、南河中有成百上千的游泳爱好者进行此项活动,特别是女子参加游泳的逐年增多。

三、武术

武术是开县民间自发性的体育活动。民国22年县政府创建国术馆,专事武术训练,此项活动曾兴盛一时。民国末期逐渐落寞。近十余年来,武术活动又逐渐兴起,县体委还专门聘请武术教练,对青少年武术爱好者,进行培训。

四、老年群众的体育锻炼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在80年代形成高潮,多练习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炼六合内功、鹤翔庄气功等。1985年汉丰镇郊,每天清晨或傍晚参加锻炼的大约有500余人。

1983年,开县群众体育活动受到万县地区的表彰。

第二节 学校体育

清末光绪年间,新学传入开县,高等小学堂开始设正规的体育课,教学项目有球类、体操、单杠(当时称杠架)等。

民国前期,学校设有体操课(包括军事体操和普通游戏),后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民国19年各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且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武术训练。民国24年,部份乡小学推行童子军训练,其科目有队列、远足旅行、爬山、游戏、露营等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除乡镇中心小学能正常进行外,一般初级小学限于设备和教师水平,都不能正常开 展。体育课以列队操练为主,条件好的体育教师可教点体操,余下课时就让学生自由活动。抗日战争后期,有的乡镇小学开辟了较宽的活动场地,增添篮球设备,体育项目也逐渐增多。

民国35年,开县简易师范学校开办后,培养出一批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全县体育教学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解放后,学校设置体育课,排有课外活动和课间操等,有住读生的还设有早操。50年代中等学校推行“劳动卫生体育锻炼制度”(劳卫制)。“大跃进”时期,以劳动代替体育,后因生活困难,竞技运动基本停止。1962年,恢复体育课。1964年,推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试行)》,以达标为主的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起来。“文革”期间,改体育课为军体课。1971年,学校军体课复为体育课。1977年学校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学校师生集中精力攻文化课,体育课被忽视,许多学生不参加课外活动和课间操,学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者不断增多。后强调要求学生体育达标,否则不予毕业和升学,不能评“三好”学生,学校体育工作方有所好转。

开县业余体校1971年建校至1985年共为省体育专业队输队员8名,为体育专业院校输送学生46名。

开县中学是四川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74年因抓学校业余训练成绩突出,被评为四川省学校体育先进集体。1980年被评为万县地区体育卫生先进集体。1981年又获省体委奖给的四川省体育先进单位奖状。1982年学生体育达标率为59.2%,1983年被省授予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称号。1985年,体育达标率为82.3%。

1978年,开县师范学校设体育师范班一届,学生40人。1985年全县中学、城镇小学及陈家区各乡中心小学,基本配齐专职体育教师。

第三节 场地设施

开县体育场,位于城北盛山南麓,始建于民国19年,占地75000平方米。解放前属县政府教育科兼管。民国25年交由民教馆管理。

1955年,共青团组织发动全城青海少年义务劳动,整修体育场,添置设备。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体育场曾两度被开垦为耕地作机关自留地,种植农作物。

1979年,由县财政拨款,省体委资助,重建体育场,占地2.67万平方米,1980年竣工使用。内设400米半圆式田径场1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3个,场北为司令台,台下为体育器材保管室和运动员休息室,场四周建有2—3级阶观众台。1981年在场北建旱冰场一座,后增加活动器材,改为儿童乐园。

1974年,在原中山公园内,建灯光球场1座,场周建有阶看台十余级,一般篮球比赛均在此进行。

1985年,全县中学和中心小学校133所,大多数均有运动场,面积共约20.54万平方米。有125个区、乡、镇、厂矿单位建有篮球场,其中有灯光球场5个。

第四节 运动会

一、县运动会

1931年,举行秋季运动会,为时1周,项目有田径、球类、团体操、土风舞、游泳等,参加人员以中、小学生为主,兼有社会青年参加,其中“反日足球队”与“中小学教师足球联队”的比赛水平为当时较高者。

1943年9月,开县秋季运动会在体育场举行。分成年及中、小学3组,由教育科和民教馆主办,有田径、球类等项目。

1944年11月12日,开县举办第三届国民体育运动、国民兵运动大会,参加的运动员共658人,其中社会组70人,高中组43人,初中组75人,小学组470人。

1945年,三青团开县分团部举行第一届游泳比赛,参加的运动员共61人,分男、女成人及男童3组。

1952年,开县举行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项目为田径。

1954年,举行第二届体育运动会,项目为田径。

1958年,举行第三届体育运动会,项目除田径外,增加篮球、自行车、游泳、体操等项目。

1959年1月1日,举行开县第一届农民运动会,项目有田径、篮球、武术、举重、拔河等,有300人参加,历时2天。

1973年,举行全县首届儿童篮球赛。1974年,举行首届职工体育运动会。1976年,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县城举行游泳活动,有400人参加。1980年,举行老年人环城赛跑、信鸽竞翔赛。

1984年,开县发起并举办万县地区老年人体育邀请赛,项目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国象棋、钓鱼、武术、医疗体育等,开县老年队获钓鱼团体和个体金牌。1985年,开县老年人体育协会举行首届运动会。

二、地区以上运动会

民国25年,开县匡能文的投掷,谭礼的10000米,余德菊的网球,均获万县专区运动会金牌。匡能文参加第五届全运会获铅球第5名。

民国36年5月,开县国术选手赖德盛,赴成都参加省国术选拔赛,表演各种杂技,获荣誉奖章1枚。

1958年,在万县地区第二届人民体育运动会上,开县获女子1000米导程接力赛第一名,黄庆碧以30秒的成绩创造地区女子200米短跑最高纪录。同年10月,严廷福在四川省第二届人民运动会上以2.90米的成绩创万县地区撑竿跳高最高纪录。

在万县地区中等师范学校篮球赛中,开县师范女队,1973、1982、1984年3次获得冠军;1975年,开师男队获冠军。1975年,在地区少年田径运动会上,开县有4名队员入选万县地区代表队赴省参加第三届全运会选拔赛,周建中200米径赛成绩为25秒5、跳远成绩为5.6米;骆建800米径赛成绩2分9秒3;李东跃500克手榴弹掷远成绩62.94米,均创万县地区最高纪录。是年3月,四川省参加第三届全运会少年足球队选拔赛(万县赛区)在开县举行,并委托开肥承办。

1976年,开县男、女队在万县地区儿童篮球分区赛(开县赛区)上均获第一名。是年8月,开县业余体校女队代表万县地区参加四川省余体校少年女子篮球赛(宜宾赛区),并夺得冠军。

1981年,四川省重点业余体校足球赛在开县举行。1983年,长江三峡商业体协春季运动会在开县举行。1984年,杨亮在地区武术比赛中获男子组个人全能第一名。武术教练张锦成在四川省老年人武术表演赛中获优胜奖,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武术教练员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