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拔刀齋6


如果當時慈禧真的把實權交給光緒皇帝的話,我覺得清朝有九成九的可能會提前滅亡、崩潰,如果成功的話,也會走上一條很不好的道路。


光緒皇帝這個人我們都很瞭解,是一個非常向上、在歷史教科書中一度被認為是有可能成為中國版“明治天皇”的皇帝,不過因為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約,這才一直到三十幾歲都沒能掌握大權,最後在鬱郁不得志中被毒死了。

魏忠賢和慈禧對他們的國家來說作用要比崇禎和光緒大

光緒皇帝有變法之心是毫無疑問的,這說明他是一個有理想的皇帝。


但是我們要清楚,理想是不能當飯吃的,最重要的還是能力。

崇禎皇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明朝眾多皇帝中少有非常有理想、非常有追求的皇帝。

但是他這樣有理想的皇帝在殺死魏忠賢、重用東林黨之後,卻開始使整個國家一步步走向了崩潰。

魏忠賢還掌握大權的時候,他知道該用哪些將領去抵禦山海關外的女真人。

而崇禎皇帝這個人有理想是有理想,但是卻不太會用人,在把一個個抗清名將殺掉、撤掉之後,為明帝國的滅亡埋下了因果。

而且魏忠賢這個人名聲雖然非常不好,但是他能通過各種強力手段收到維持國家運轉的賦稅,而崇禎皇帝卻因為一句不與民爭利而使得明帝國的財政最後陷入了崩潰。


從這種種的方面來說,如果把國家交給一個理想化的皇帝以及一大幫理想化的臣子,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將整個國家都給覆滅掉。

慈禧的名聲與魏忠賢一樣都不是很好,但是我覺得慈禧是類似於魏忠賢那樣的人物,她雖然很不討人喜歡、雖然揹負了很多罵名,但是她卻可以說得上是滿清屹立不倒的最大功臣。

當然大家要注意一點,她也僅僅只是滿清的功臣,對我們整個國家的歷史來說,滿清滅亡才是最佳的選擇。

她以一己之力支撐了清政府運轉幾十年而不倒,在那個各種內災外患接連不斷的年代,她的手腕在某些方面還是比較值得稱道的。

如果慈禧太后把所有大權都交給光緒皇帝掌管會變成什麼樣呢?

康有為和譚嗣同兩人的賣土變法

首先光緒皇帝基本上是沒處理過什麼公務的,如果在平和的年代這還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他推行了那麼大的改革、又用了康有為這些人的話,我覺得他最大的可能就是失敗。


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康有為等人,他們就有些類似於東林黨,是那種走極端路線的理想主義者。

大家知道他們是打算如何推廣變法的嗎?接下來我跟大家講一下。

當有人問到康有為如何給即將到來的變法尋找到金錢支持的時候,他說出了他的方法。

他覺得如果錢不夠用的話,可以把全國的礦藏開採權都租給外國人使用,這樣就能獲得變法的金錢了。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自認為良好的方法,那就是把邊外之地賣給外國人,而當時人們認為的邊外之地主要是東北、新疆、西藏等地,從這方面來看,他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而他的這些想法,主要記載在他自己給自己寫的歷史《我史》中。

還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不知道他是受到了康有為的影響,還是康有為受到了他的影響,他也有著和康有為一樣的想法。

在談到如何獲得變法金錢的時候,他也主張賣出東北、西藏、蒙古、新疆等地給俄國和英國。

而關於他這方面的想法主要記載在《譚嗣同書簡》中,這本書是譚嗣同老師的孫子通過譚嗣同與他祖父的書信聯繫編撰而成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瞭解到譚嗣同當時的想法。

一條無論成敗都不是很值得稱讚的道路

他們這樣的想法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真的僥倖獲得變法成功的話,或許真的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很大的好處,但與此同時,也很有可能會導致我們國家丟掉大半的國土。

從這方面來說,他們最後的變法失敗反倒是一件好事了。

除此之外,康有為的一些變法計劃也有必要讓大家瞭解一下。


他曾經提出過中日合邦的想法,而這個想法的主要關鍵之處就是讓清政府認日本為宗主國、自降身份為日本的附屬國,通過藉助日本的先進工業技術走上強國之路。

無論從哪些方面來說,康有為等這些當時的變法中堅都是非常理想化、極端化的,如果真要把大權交到這樣的人手中,想讓清朝不亡國都難。

所以說如果慈禧太后把大權交給光緒的話,清政府不是走上一條亡國的道路就是走上一條極端屈辱的道路,想像日本那樣成功的機會是很渺茫的。


孤客生


光緒十五年(1889年),愛新覺羅·載湉親政。筆者以為,如果此時慈禧把實權交給載湉,清朝很有可能扭轉國運,擺脫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走上中興之路。原因有三:

第一,光緒帝不是“樂不思蜀”的劉阿斗,而是一位頗有抱負的的政治明君。為了振興大清,能做到置個人利益和榮辱於度外,他曾這樣說:“太后如果不給我大權,我情願退位,不甘做亡國之君。”對此,《

清史稿》對光緒到帝作了這樣客觀的評價:“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

第二,光緒帝有著任人唯賢的良好政治品質。這從戊戌變法中對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班維新派的破格使用中可以看得出來。孫中山先生對光緒帝的用人政策高度讚賞,曾這樣感慨:夫康梁,一以進士,一以舉人,而蒙清帝載湉特達之知,非常之寵,千古君臣知遇之隆未有若此者也。百日維新,言聽計從,事雖不成,而康梁從此大名已震動天下。

第三,光緒帝具有良好的政治視野和較強的政治決斷力。他深知閉目塞聽,拒絕外來新鮮事物必然會造成大清帝國的更大的落後,因此在變法前夕,就選派宗室親王、貝勒出洋遊歷,公以下閒散人員由宗人府保薦,目的就是要了解世界大勢,找出自身與歐美的差距,從而為變法進行必要的準備。戊戌變法中從北京紫禁城發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詔令,不但是變革圖強的政治決心的展現,更是其非凡的政治決斷力的體現。可惜的是新政雖然內容全面,針對性很強,但卻遭到封建守舊勢力的抵制和反對,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撓新政,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沒有實權,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即保守派牢牢控制著政局,致使變法詔書大多成了一紙空文。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又一次失去了民族獨立和振興的機會。


春秋史社


滿清只會敗得更快,

慈禧什麼人?26歲,以懿貴妃兼同治皇帝聖母的身份,聯合皇后、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於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你覺得慈禧的政治手腕如何?

治國靠手,腕靠能力,不是靠人品,更不是看你勤不勤政、愛不愛國,

說能力,從不認為光緒皇帝能力比慈禧強,說駕馭大臣的手腕,光緒顯然更不行吧?

這種假設沒有意義,滿清出現這種問題是好事,只有滿清抽心一爛,土崩瓦解,才能建立起新王朝。

沒個王朝的滅亡是好事,舊的、腐朽的王朝滅亡,新的才會崛起,任何試圖挽救都是徒勞的。還不如讓他早點死


南朝四百八十寺


順應時代的潮流,光緒依然無法挽救大清朝。

如果慈禧退出,光緒執政,按理來說光緒定然會持續變法,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長清王朝的壽命,但是依然擺脫不了被滅亡,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慈禧日積月累的弊端

在慈禧執政時期,當時已經有很多地區的總督,他們早已經認為清朝不可靠,所以並不聽從清朝的話,可以說有些名存實亡。

從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就可以看出,當時佔據大部分實力的東南五省直接放棄抵抗,並沒有直接參與戰爭。

(慈禧太后)

其次:時機、民心已失

都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清朝早已失去民心,等慈禧交出實權,清朝早已經是風雨飄搖,換作秦始皇也挽救不了清朝。

(光緒)

加上當時革命黨風起雲湧,在革命黨推翻清王朝的時候,各地八旗軍很少有誓死抵抗的,大多是拱手相讓。光緒有再大的本事,也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為大勢已去。

最後:清朝兵權喪失

光緒在位時期,儘管自己也變法維新,但是缺乏兵權,這裡說的不是指光緒沒有兵權,實際上整個清朝也都只是一個空殼。

(光緒皇帝)

看看辛亥革命之後,清朝根本就沒有士兵可用,甚至各地官兵宣佈脫離清朝政府。

光緒的變法也並不會成功,有人說,如果光緒執政,清朝不見得比慈禧執政要好,光緒的能力有,但是同樣有很多缺陷,膽小懦弱就是光緒的性格,光緒算不得一個明君。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其實很多的臆想說,都是慈禧這“老孃兒們”把晚清折騰的烏煙瘴氣。如果是光緒親政,一定會不一樣。我倒是覺得,在慈禧這個角度而言,全世界都在打劫中國,清朝沒有亡在慈禧手裡,她把她的“家國”守住,這已經是獨一份的了。

光緒是在1889年大婚以後,按“祖宗律法”,光緒在這時可以親政了。如果說這之後就算慈禧放權,從光緒以後乾的幾件大事,看光緒的政治智慧在哪個水平,大概也能推斷整個國運的走向了。


甲午中日戰爭:

第一件大事,是遇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當時慈禧和光緒的意見都是一致的:堅定的主戰派。當時的清政府通過多年的洋務運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北洋水師。慈禧和光緒都鑑定認為,我大清的水師已經是世界級水準了,打就打。而事實是:幾年沒有來自海上的戰爭,讓統治者們覺得外國人就是想賺點錢嘛,對我們的土地和人民沒有興趣,於是軍務又開始廢弛了: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很多人說,是慈禧把軍費挪用來過六十大壽了。沒錯,慈禧開始是霸著錢修頤和園不給,還放出話來:“誰讓我過不好生日,我讓他一輩子不好過”。後來在朝廷大臣壓力下,才把修園子的錢交出來。但是,回想一下,就算沒有這檔子事,這樣建立就廢弛的軍隊,人家打上門來,連炮彈都還沒準備好的水師,就算有了軍費,難道可以現買炮彈?現練水軍?遇上往外巧取豪奪的日本,哪裡有不敗的道理?清政府的腐敗,思想的麻木自滿,帝王的不知軍務,註定了一定要捱打。



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打完後,列強瓜分在華利益。痛定思痛的光緒幹了第二件大事:1898年的戊戌變法。其實一開始,慈禧也是沒有太多幹涉變法的。但光緒帝幾乎是完全憑熱血青年的本能,在做一件“只發過去烹小鮮”的事。

重用人品讓人實在不敢恭維,出了事跑的飛快的康有為,罷免了禮部六堂官,任命譚嗣同等四人為軍機章京。病殃殃的國家,誰都能下一劑猛藥,因為不破不立,唯獨慈禧和光緒不能!為什麼?因為太虛弱,一刀切的做法,很可能導致整個國家破滅。果然,整個國家內部舊貴族和維新派的矛盾尖銳,大家都跑去內鬥去了。自古以來,哪裡有既得利益者能把收到的東西拱手讓人的呢?就算沒有慈禧領頭,舊貴族也一定會形成一個團體,與維新派對抗的。

到後來就更有意思了,光緒帝一行人竟然在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建議下,要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此人不簡單!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他主持的。他曾在日本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但是,甲午中日戰爭是他在任期內發動的!聘用他為變法顧問,無異於“開門揖盜”!我覺得幸好讓慈禧剝奪了光緒的權力!因為之前有朝鮮的案例在前: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獲勝後,伊藤博文被任命為第一任韓國統監,並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韓帝國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將大韓帝國變為日本的保護國。

伊藤博文利用韓國統監的身份,一次次的從韓國身上敲骨吸髓,最後被朝鮮愛國人士安重根的刺殺於哈爾濱。如果他真的來主持中國的戊戌變法,中國的下場就是第二個韓國。可以說,光緒帝根本就是個長在深宮中,沒有任何可圈可點突出政治智慧的皇帝,也說明清政府氣數已盡。



庚子國變:

光緒死前經歷的最後一次大事,就是庚子國變。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嚇的慈禧老太后帶著光緒和金銀財寶就跑。據說,當時光緒可不想走,喜形於色,最後被慈禧命令太監們架著跑的。光緒強烈認可君主立憲,想著自己跟西方列強們比較合得來,巴不得這些讓自己“喪權辱國”,瓜分中國的列強們,救自己於水火。

假如那個時候是光緒做主,義和團運動也是不可避免的發生,八國聯軍侵華恐怕也會跟著來。即使不是以這種形式,還會以差不多的武力形式存在。就算光緒和洋人合作,同意變成他們所希望的“好打交道的文明的國家”,比如,君主立憲制國家。


我們可以看看鄰國印度的下場。直到現在,還因為當時列強們契下的釘子在不斷的起內亂。私有制下的印度,世界前500名富豪中,印度能佔到1/5的席位。但占人口一大半的窮人,住的條件相當惡劣。最發達城市新德里、孟買等都有好幾處面積頗大的貧民窟,擠滿了一排低矮的用破布、爛席搭起的破房。裡面大都空蕩蕩的,除了一張席子,一幅神像,除此之外什麼東西也沒有。根本別妄想我們今天這樣“全民創業”、“全民致富”,人人都有機會的好時代。萬幸,那個時候沒有引狼入室,讓侵略我們的人,“幫助”我們改變國家。


根本原因:

其實,那個時候的清政府,不是交給慈禧還是光緒的問題。而是,清政府病入膏肓,有識之士,比如曾國藩、李鴻章等手握大權之人,把希望寄託在維持清政府的統治上。光緒帝等主戰激進派,靠著一腔熱血,卻無救國良方,甚至把希望寄託在啃噬國家的列強身上。可以說,晚清政府,藥石無醫,亡國是中華民族唯一的出路。

我是熱愛中華文化的現代創業人如是。謝謝大家關注!


如是史社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就是慈禧太后真的將大權交給了光緒。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清朝亡的更快。二是君主立憲制會成功。

毫無疑問前者清朝亡國更快的可能性更大。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用親政時期光緒帝的作為來入手分析。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在戊戌政變之前的光緒帝雖然親政,但其權力有限,依舊是一個傀儡罷了,真正的大權還在慈禧手中。這種說法的確正確,但頗有一些以偏概全。如果光緒帝真的沒有一定的權力,慈禧太后何必要大費周折的發動政變來奪回權力呢?

所以說親政的光緒帝還是擁有一定的權力。

怎麼說光緒帝的權力呢,以奏摺處理來看,在戊戌政變以前,光緒帝對於重要的奏摺及其所做的決定,須在當天將奏摺原件呈送慈禧太后處報告,算是一種事後報告制度。也就是說光緒帝對於當時的政務擁有處理權,但慈禧太后有監督權。

再說說光緒帝親政以後戊戌變法的作為。

今天國人說起戊戌變法,基本上大概印象莫過於光緒帝為了強國,主張變法學習西方列強,並且廣開言路,不拘一格的重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愛國書生,簡直是一派明君作風。(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如果不是慈禧太后最後發動政變廢除了戊戌變法,那麼說不定光緒帝真的是有一番大作為。

其實戊戌變法美好表面的背後並非是那麼美好,甚至有一些可笑。因為戊戌變法的內容多是華而不實,雖然很多新政長遠來看是對的,但很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國情。

比如說在哪個西方列強殖民化,土地越來越重要的時代。維新派中康有為面對變法經費不足的問題,竟然想把西藏賣與英國。譚嗣同的想法也是想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國。簡直是可笑至極。

所謂的廣開言路只是吸引了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切實際的書生來進言新政罷了。

還有戶部候補主事閔荷生就在條陳中提出了一個很奇葩的建議:即在清朝龍興之地東三省鐵路沿線種樹。他認為:“東三省乃京師之根本,俄人經營鐵路,心不可問”,由此密令東三省諸大員,以“清界限保護鐵路為名”,在沿線的官地上種植易於生長的樹木,“一旦有事,可藉以為火攻”。這招火攻鐵路也的確太幼稚可笑了。

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新政,使地方實力派官員對於變法新政也是陽奉陰違,這樣就形成了朝廷上年輕的皇帝與一群年輕的書生熱火朝天的議論國事,出臺了很多新政下發到地方,而地方實力派多是陽奉陰違的詭異局面。


不幸中的萬幸是隨之而來的戊戌政變使這場鬧劇收場,也使沒有完成的戊戌變法在大眾心中留下一個比較美好的印象。

通過戊戌變法中光緒帝的作為來看,這位年輕皇帝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施政經驗,也並非康熙雍正那種天生的治國強人,所以如果慈禧太后真的將實權交給光緒帝的話,光緒帝所謂大刀闊斧改革下,垂垂老矣的清朝經不起幾番折騰更有可能早幾年亡國的。

所以說慈禧太后將實權交給光緒帝還真不是一件好事,別想的那麼好。


宋安之


很多人喜歡拿清朝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做對比,實際上兩者存在諸多差異,根本上來說,戊戌變法不會成功,大清在光緒的帶領下也走不上富強。

政權就是放到光緒手裡也好不到哪裡去

實際上慈禧並不是沒有給光緒機會,很多人將慈禧和光緒放在對立不可調和的立場來評價二人的關係,實際上光緒是慈禧選定,並且一手扶持起來的,慈禧幹了這麼多年勾心鬥角其實也累,如果能有一個好的接班人,那她肯定會放手。

只不過光緒太心急,尤其是光緒後面那些清流,想要光緒主導政權,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出人頭地,比貪官汙吏還禍國殃民的是清流,在甲午戰爭爆發後,這些人堅持主戰,一戰到底,然而在開戰前卻打壓李鴻章這些當權派,在光緒親政這幾年,北洋海軍根本就沒有發展,尤其是光緒的父親和光緒倆人為了早點讓慈禧讓位,搬出皇宮因此拿海軍經費來給慈禧修園子。

最等不及的其實應該是康有為這幫人,他們本身就是光腳不怕穿鞋,什麼也沒有,因此迫切需要變法來改變自身的地位,實際上康有為真的是為變法嗎?並不是,他只是想要借變法來獲得權力,光緒也是為權力,實際上光緒就是在1898年什麼也不用幹,等個十年到1908年的時候皇位也是他的。

所以,光緒、康有為這些人都是借變法之名想要獲得權力。

實際上晚清時期最開明的人並不是光緒和康有為,而是慈禧

我要是下了這個結論,肯定會有人噴我,實際上慈禧能夠主導清王朝這麼多年,並且帶來同治中興,其手段和能力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慈禧是怎麼控制住局面的,是靠洋務運動,獲得了漢族地主階層的支持。

開眼看世界在慈禧這裡得到了實現,富國強兵也是慈禧主導下的,重用漢族大臣還是慈禧做到的,清朝的統治者極為固步自封,因此慈禧走得每一步都很艱難。

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慈禧做得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大清國能上戰場的都上了,先後六十萬多萬兵力都用上了,還打不過那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了,最起碼慈禧還打了,民國時期多少軍閥看日本人來了還沒等打就投降了。

慈禧也知道需要變法,光緒主持戊戌變法的時候是得到慈禧支持的,不然也進行不下去,但是變法的過程和目的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了,康有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令人不恥,他們說到底根本不是在變法,而是在奪權,最後慈禧只能是結束了變法。

實際上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後,慈禧就任命袁世凱繼續變法,史稱清末新政,縱橫可以負責任的說,清末新政變法的幅度要比戊戌變法還要深入,前後僅僅差了三年,所以那些說清朝拒絕維新變法而走向覆滅的可以歇一歇了。

處於貶低慈禧的立場,所以必須捧光緒,這是中國人的典型思維,說趙括不行就必須說廉頗能打,說慈禧不能拯救清朝,那光緒就一定能。

實際上就是變法過程中沒有康有為這些居心叵測的人也不行,關於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清朝維新變法的失敗,我前幾天在微頭條中說了一下,簡單來說,日本本身就善於對外學習,善於改變,而中國是兩千多年來基本一層不變。俗話說得好,船大難調頭啊。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慈禧太后是一個貪權戀位的人嗎?歷史事實似乎都在證明這慈禧太后的貪權戀位,似乎滿清的滅亡更大的原因在於慈禧太后的貪權戀位。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慈禧太后是否是一個貪權戀位的人。我們就從辛酉政變、同治帝親政、光緒帝親政這三件事情來說。

慈禧太后為什麼要發動辛酉政變 殺顧命八大臣

看資料都說辛酉政變發生的原因是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不和,到底因為什麼不和,還沒有人說清楚。現在來分析下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不和的原因。

先看顧命八大臣的背景和簡介

1、載桓: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就是因為載桓因為談判破裂而刑殺巴夏禮等20多個談判人員而引起的,可以說當時負責談和的載桓是罪魁禍首;不懂外交、強硬的守舊派是其特點。

2、端華:沒有什麼事蹟,只知道按輩分,他是東太后慈安太后的姑丈;

3、肅順:肅順是端華的庶出弟弟,傳聞其母是回人;肅順是著名的主站派人物,也是引發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責任人物;

4、景壽:沒有什麼事蹟,在辛酉政變之後只是被奪職,沒有被處死,依然保留公爵和額駙的品級;

5、穆蔭:也是扣留談判人員巴夏禮等20多人的主要責任人員,辛酉政變之後被撤職流放,同治3年死在家裡;

6、匡源:沒有什麼事蹟,辛酉政變之後被罷官;

7、杜翰:杜翰唯一的罪狀就是——反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最積極的人,都是儒家文化惹的禍,辛酉政變之後,杜翰因為父親杜受田緣故被免死罷官,流放,被赦免後,閉門不出,在同治5年去世;

8、焦祐瀛:一個聽命於肅順的人,辛酉政變後被撤職。

現在總結來看咸豐帝的顧命八人組成分:

強硬守舊派3人:載桓、肅順、穆蔭;隨大流派5人:端華、景壽、匡源、焦祐瀛、杜翰。

也就是說,這個顧命八人組,都是強硬守舊派。他們是反對和英法談和,主張繼續和英法繼續開戰的。如果同治帝是由他們輔佐,大清和英法必定繼續作戰。

至於和英法繼續作戰是否明智,這裡不做討論。


對比了咸豐顧命八人組,慈禧太后的主要支持人物分析:

1、奕訢:外號“鬼子六”已經說明了以前,他就是主張談和和開放的;

2、奕譞:沒什麼特別,不過他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自然和慈禧太后是利益共同體;

3、桂良:簽署《天津條約》的他自然是主張談和和開放的;

4、賈楨:事蹟不詳,不過能夠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而咸豐撤走後,敢於單獨堅守天安門的人,也是相當的勇敢;

5、周祖培:沒有什麼特別,看不出其價值觀;

6、沈兆霖:沒有什麼特別,看不出其價值觀;

7、勝保和僧林格沁都是軍權人物,也無法看出其價值觀。


總結:咸豐顧命八人組,其實就是強硬守舊派;而慈禧太后等的辛酉政變人物以談和開放派為主。因此,辛酉政變的本質就是大清是戰是和的國策問題。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的不和,主要是政見不合。

肅順的主戰,奕訢的主和,在當時,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很難說得清楚。但有一個事實必須清楚:由於中國和英法兩國距離過遠,即便英法佔據,也無法和本國形成有效的互動。同時不能排除中國在和英法的戰爭中學習和引入槍炮科技。

也就是說,無論是主戰,還是主和,大清必然引入西方的科技技術。但如果經過長期的戰爭洗禮,就能更快速的學習和讓國人醒悟。

戰未必錯,和未必對!


同治帝親政

1873年1月,年滿18歲的同治帝親政。

1874年10月,同治帝生病;

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

同治帝執政時間雖然只有差不多2年的時間,但從同治帝辦理臺灣牡丹社事件的手法來看,同治帝還是很有治理能力的。

同治帝用人比較開放,在辦理臺灣牡丹社事件時,就大膽使用不是自己親信的沈葆楨、李鴻章等人去辦理。這和光緒帝只信任自己人的風格大為不同。

楊乃武和小白菜之案的辦理,也是發生在同治帝親政時期。

總的來說,同治帝和兩宮太后的關係比較融洽,在重大事情上,還是經常和兩宮太后溝通。

兩宮太后並沒有過多幹預同治帝的治理,唯一一次干預是同治帝想要修頤和園給兩宮太后休養但被滿城大臣以費用過高為由反對,在雙方僵持時,慈禧太后出面叫停了。

同治帝的死因,有兩種說法:官方說法是死於天花;野史說法是死於花柳病。但不同如何,相對光緒執政,同治帝和兩宮太后的關係融洽多了。

同治帝的早死,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不能穩定其政策,二沒有留下可即位的子嗣。


光緒帝親政

相比同治帝親政時期,光緒帝親政時期可以說是一事無成,反而招致了國家利益大損失。

1889年1月,光緒帝親政。但和同治帝親政不同,在眾多大臣的要求下,慈禧同意繼續訓政;而光緒帝也組成自己的親信勢力:翁同龢、汪鳴鑾、孫家鼐、文廷式、志銳。。

戊戌變法,雖然是光緒帝進行的,但作為訓政者的慈禧太后如果不默認同意,光緒帝也無法展開。

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因素有很多:

1、康梁黨認為是他們圍攻頤和園計劃被袁世凱告發所導致的;

2、變法派提出聘用伊藤博文為變法顧問、中美英日合邦方案,這是變法觸碰慈禧底線的事件,而光緒帝對此默許,也不和慈禧商量。

從光緒帝採信翁同龢之言發動甲午戰爭,重大政事不和訓政的慈禧太后商議來看,光緒帝的治理能力太差,基本就是一個毛頭小子的所為。


綜述,關於慈禧太后:辛酉變法是關於戰、和的國家策略;

同治帝親政時關係融洽;
光緒帝只信任親信,用人偏聽偏信,急躁冒進。

如果慈禧真的把實權給光緒帝,以光緒帝在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中的作為,大清只會早些進入內鬥模式。


歷史哨聲


倘若光緒擁有實權,充其量也是書生氣十足的革命青年。

從光緒帝在戊戌變法中的作為,可以探尋他的政治手腕。

光緒在戊戌變法中,太過於急功近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是個明白人,知道急躁冒進,只會欲速不達,因此曾勸誡光緒,變法宜有次第。而光緒的回答是,要變法,就要全變。

楊銳告誡光緒,權力來自慈禧,如果有和太后意見不一的地方,要做到不宜固執己見。可光緒完全不聽,更誇張的地方是光緒要盡除舊黨。

由此可見,光緒完全不屬於合格的政治家,頂多是書生氣十足的革命家,完全不瞭解中國社會的現實,只追求簡單粗暴的變革。

光緒本身政治幼稚,加上親政時間極短,1889年大婚後才親政。這時距離甲午戰爭僅僅不足六年時間,若想要在六年時間內,改變病入膏肓,且積重難返的大清國,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五味社


雖然在很多人的意識裡都認為光緒不應該是位亡國之君,應該算是位勵精圖治的賢明之主,只是迫於現實,沒有實權進行維新變法罷了。其實則不然,因為光緒根本也沒什麼能力,更談不上雄才大略,只是空有一腔熱血的憤青。



慈禧太后雖然頑固與昏聵,但骨子裡還是有國家統一這個大局觀念的,玩起政治來一點也不比男人差,起碼在清末的統治階層中可謂一枝獨秀。畢竟清末三千年大危機大變局的場,還真不是一個女人能夠力挽狂瀾的,晚清統治階層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先維繫統治,然後試圖革新,如果真像某些史書中所說的那麼冥頑不靈,晚清也不會允許新政的出現,更不會在內憂外患的時局下堅持了四五十年。

不僅是慈禧太后,包括清王朝內部的皇室也不會願意把國家權力交給一個啥本事都沒有,整天就會想著變法的光緒帝。



不只是觸碰了他們內部的深層次利益,更是因為光緒就不懂政治。對外和洋人打交道不行,對內壓不住氣勢洶洶的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起義,甚至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權臣都不一定會買他的帳,再想一下,除了慈禧清朝統治階級內部還有誰能壓的住場?除了慈禧太后,還真沒第二個人了。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談史,歡迎關注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